1.2决策活动的阶段
决策作为结果是一个静态的决定,而从整个活动来看它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决不只限于从几个备选方案中选定一个的简单行为,而是包括几个阶段和涉及许多方面的整个过程。格哈特•科姆在1968年出版的《国家计划与预算的结合》一书中指出: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计划工作不仅是准备编制一个计划,而应被理解为是一个决策系统。西蒙等人则具体提出决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搜集情报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领导者所要做的就是搜集组织所处的决策环境中关于经济、技术、社会等方面的情报并加以分析,同时对组织内部的有关情报也要搜集并加以分析,以便为拟订和选择计划提供依据。
第二阶段是拟订计划阶段,当对情报搜集与分析完成之后,领导者根据组织所需解决的问题,拟订出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
第三阶段是选定计划阶段,对于领导者来说,选定计划并不是如同学生对试卷答案选择一样简单,它必须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和未来发展的预测,从各备选方案中选定一个。
第四阶段是对已选定的计划进行评价,在前三个阶段之后,决策基本上已做出。在这里要求进行评价,事实上是一种追踪决策,通过评价不断反馈,指引做出最优决策。
以上分段法只是试图将决策活动进行总体上的划分,构建一个我们便于研究的简单体系。但是,实际上在决策的各个阶段,它们本身都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比如第一阶段对情报地分析取舍是决策;第二阶段确定拟订计划的方法是决策;第三阶段对计划抉择是决策;第四阶段审查做出决定是决策。而在各个阶段中,又可能出现其它次要问题,这些次要问题又需要各自的情报、设计、抉择等阶段。因此,在各个阶段中,其实是决策的阶段循环。虽然,决策过程的阶段循环复杂,有时还会发生逆转,但从决策的总过程来看,大体上可以划分决策为四个阶段。
在决策活动中,理性起着主导作用。决策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思维活动,为了最终能够实现高效益的最优决策,有必要通过对对象的全面考察,包括其内在结构和外在联系,以及在决策过程中进行慎密的分析,从决策目标的提出到最后决策模型的制定都应该经过严密的推敲,达到科学的综合,这也是科学决策达到最优决策的内在要求。然则,从发生学角度来看,既然非理性因素一经产生,它亦即在认识活动、决策活动中发生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大小、性质好坏也不可低估,古往今来多少重大事例的成败得失足以说明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不过在决策思维中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是相互渗透、甚至是融合在一起的,非理性因素及其发挥作用不是完全自由随意的,是受到理性因素影响、限制的,这也体现了理性因素的导向作用。
虽然理性在科学的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决策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的,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心理效应在其中发挥着或是积极或是消极的影响。下面就针对不同决策阶段中一些产生消极影响的心理效应进行分析。
2决策各阶段的心理效应分析
决策活动本身是复杂的,各种心理效应对各个阶段也不是非有即无的,一种心理效应可能会对不同的决策阶段都产生影响,只是程度有所不同。为了便于论述,我们把不同阶段可能起主导作用的心理效应分别加以阐述。另外心理效应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的,也有消极方面的。本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对其消极方面的论述。
2.1信息收集阶段
2.1.1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有时又称为“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具体说,就是初次与人或事接触时,在心理上产生对某人或某事带有情感因素的定势,从而影响到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评价。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对决策中收集正确的情报加以分析而言,这种效应是不利的。无论第一印象是好或是坏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全面地了解、分析。
2.1.2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从而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看法。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种效应。首因效应一般在较陌生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而近因效应一般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影响。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观臆断,使得决策信息失真。
2.1.3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提出的。他用月晕的光学原理形容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个良好的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好,比如,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很好,就往往会和品学兼优、聪明、灵活等积极评价联系起来,这种积极效应会不断扩大、反之一样,如果一个学生成绩很差,就往往会和调皮捣蛋等不好的评价联系起来,被消极的光环所笼罩并不断扩大,这种效应称为光环效应。一个人的优缺点一旦被扩大为光环,那么这个人的其他优缺点也就隐退到光环的背后,被别人视而不见了。“爱屋及乌”和“厌恶和尚,恨及袈裟”说的就是这种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其实就是一种认知上的偏差或失真。这种以点盖面、以偏概全的做法在决策过程中出现会影响做出全面的分析。要克服光环效应就必须坚持客观,不掺杂主观成分。
2.2计划拟定阶段
2.2.1经验定势效应
经验定势效应是指决策者对某人或某事根据一贯地处理方法或因习惯性的措施处理该人或该事而造成的影响。在决策中,领导者往往由于其自身的权威性若对情报以经验或惯例来处理,则很容易使决策产生偏差,误导决策。但有时经验也可以帮助正确又迅速地做出决定。所以,我们一时也很难说清经验对决策影响的好坏,只能建议对以经验做出的决定要加强关注,时刻反馈,有误时及时纠正。
2.2.2投射心理效应
投射心理是指决策者在与群体其他成员交往时,往往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想法、态度或情感当成是对方的,即所谓“以己度人”的现象。投射心理在不同文化背景、生活阅历的决策群体中尤为常见。人们往往用自己固有的一套文化观念、价值评价标准想当然地揣测对方,结果往往在决策班子内部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使行政决策偏离理性化轨道而表现出浓厚的个人情绪色彩。当成员对各种决策方案产生不同的偏好,在讨论过程中又各执一词,就可能将个人意气之争置于获取行政决策优化之上,以个人取胜为目的。这种情绪化倾向发展的极致是可能导致群体决策的极化倾向,即以一方极端意见为最终抉择,而使另一方情绪更加激愤,冲突愈演愈烈。当然在群体中争论也可能趋向平均化,群体内部会进行自我平衡和自我调节,双方各让一步,选择一种折衷的意见,这种折衷意见往往不是吸收双方方案中的合理成分,而是照顾双方情绪,避免冲突升级。决策的结果易丧失原则性,导致决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影响决策活动的几种心理效应(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