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失衡下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路径
全球经济失衡下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趋势,就是被掠夺者开始提出改变规则,增加参与规则的制定。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路径:由强权型秩序向多国互动协商的民主型秩序演变,即演变为:由多国主导的“世界市场社会”秩序。 国际经济旧秩序是以宗主国对殖民地附属国的剥削和掠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垂直型国际分工。二战后,美国凭借其经济和军事实力,领导和建立了以贸易自由化和货币自由兑换为主要内容的国际经济运行机制,包括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等组织,它是按照霸权国家的意志建立起来的强权型机制,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无权地位,其运作所带来的成果只有利于发达国家。 强权性的国家统治不可能在短期内退出历史舞台,但霸权国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却发生了显著变化。它们不可能完全主导国际经济秩序的发展走向,而以多国互动协商为主的民主型秩序逐渐发挥明显作用。多极化是世界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一两个超级大国主宰世界经济的时代已经过去。当前形成的美、日、欧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三极力量此消彼长,并且新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也正在崛起。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减弱,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实力相对加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正在崛起。
二、 全球经济失衡下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机制 全球经济正处于一个迅速变化和发展的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阻碍了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因此需要国际经济协调发挥作用。由于各国在协调中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在许多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因此国际社会迫切需要一种经济协调机制来解决出现的新问题。
(一) 国际经济协调机制 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国际竞争也更加激烈,必然引起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因此需要采取必要的国际经济协调。国际经济协调作为一个稳定和平衡国际经济的机制,是随着全球经济危机、全球经济失衡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形成是不同利益集团讨价还价、持续博弈的结果。 国际组织作为国际经济协调的一种形式,是当代国际关系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20世纪初国际组织还寥寥无几,影响甚微,而到 20 世纪末,世界各类国际组织已达 2 万余个,这些组织将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纵横交错地联络在一起,在当代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各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相互依存和相互沟通的重要形式和渠道。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在发展中国家处于少权或无权地位的情况下,按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意志和需要建立起来的,是对以往旧经济秩序的延续和扩大,它是以贸易自由化和货币自由兑换为主要内容的国际经济调节机制,这种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经济调节机制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维护国际经济旧秩序的重要支柱。国际经济秩序旧的实质是维护国际垄断资本的全球剥削,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致使国际经济关系严重失衡、南北差距拉大;导致国际生产体系建立在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基础上,国际贸易体系建立在不等价交换的基础上,国际金融体系建立在不合理的国际垄断资本占据支配地位的基础上,从多方面限制和阻碍着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主张应建立一个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内的“多边主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
对于当前存在的金融危机、全球变暖、国际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需要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合作才能解决。 多极化的均衡机制是国际经济秩序形成的重要平台。单极化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它将导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盛行,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因此,由多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有利于遏制战争,促进全球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使国际经济关系向民主化方向发展;多极化的均衡机制,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多极化削弱和抑制了霸权行径,为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有助于建立一个民主、稳定、平衡的国际经济秩序。
全球经济失衡 制约国际经济秩序 国际经济硕士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