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境经济学角度对 CDM 的绩效分析
一方面,《京都议定书》把温室气体排放赋予了货币价值,对原本无法估算的环境资源,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使其商品化,能够较正确的估算其商品价值。《京都议定书》通过合约的形式强制性的把世界各国对大气的污染内部化到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中。它以 CO2减排量为指标,把世界各国在不同时期对全球大气造成的难以计量的污染的有害结果和损失数量化,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治理大气污染的具体指标和行动规划。CDM 作为《京都议定书》下重要的灵活机制之一,以国际碳交易市场为依托,利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合作,成为治理全球大气污染的主要途径之一。 另一方面,CDM 对温室气体排放的价值进行确定,以国际经济合作为手段在全球最终实现环境资源的最优配置。CDM 对 CERs 等概念的使用使得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数量化更加科学,将环境概念经济化,使其更加容易被经济体系有机吸收,从而让附件 I 国家合理的分摊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在此基础上,通过CDM 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能够将温室气体减排最终发生在全球减排成本的最小的发展中国家,实现资源优化,同时还能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使其在未来能够更有效率的使用环境资源。 可以看出,CDM 下确立了评估温室气体排放价值的理论体系,并且通过国际经济合作实现了经济与环境资源之间的良好互动,使全球经济运行更加符合自自然生态平衡的规律。 二、国际经济学的角度
1.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理论是由赫克歇尔(1919)和俄林(1933)提出来的,从资源禀赋的角度解释了贸易和分工存在的原因。在他们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多种生产要素是生产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在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决定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由于各种产品生产所要求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一国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较低,而生产密集使用别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比较高,从而形成各国生产和交换产品的价格优势。进而形成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此时本国专门生产自己有成本优势的产品,而换得外国有成本优势的产品。这种理论观点也被称为狭义的生产要素禀赋论。而广义的生产要素禀赋论则是指,当国际贸易使参加贸易的国家在商品的市场价格、生产商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的情况下,以及在生产要素价格均等、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等(或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密集度相同)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决定于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各国的生产结构表现为,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生产要素的商品。 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要素禀赋理论可以理解为在同一个产业链下,上游产品生产资料的丰腴程度决定了该国或地区生产该产品的成本,进而会影响到中下游产品的成本。换句话说,为了实现中下游产品成本的降低,以便获得更多的利润,充分发挥上游产品的资源优势成为必然选择。
2. 从国际经济学角度对 CDM 的绩效分析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CDM 实质上是要素禀赋理论在现代国际贸易环境下的实际应用。从贸易的角度讲,CERs 是 CDM 运作过程中的商品,这种商品的特征表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生产该种商品的成本的不一致。一般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往往采取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在生产过程中不考虑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对环境的污染情况,在发展中国家向工业化迈进的过程中,大量化学燃料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粗放式生产方式的过渡,并且其能源消耗控制方面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获得 CERs,在发达国家本土实现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投入到相关减排技术方面的研究上,其成本很高。与此相比,在发展中国家获得 CERs 的成本要小的多。例如,在不进行再投资的条件下,如发达国家把现有的技术设备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个时候就已经可以产生的 CERs,这对发达国家而言,它的再投资成本几乎为零。即此时发达国家投资与发展中国家的边际收益要远远的高于投资于本土的边际收益。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CERs 相对与发达国家要丰富的多,这样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生产CERs 是较好的选择,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则应该生产其更具有优势的产品。CDM在这里就提供给双方这样的一个交易机制。
清洁发展机制 国际经济合作 国际经济硕士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