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以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以金陵四大名门贵族贾、史、王、薛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第一次进入荣国府时正如清代评点家涂瀛赞刘姥姥说:“刘姥姥深观世务,历练人情,一切揣摩求合,思之至深。出其余技作游戏法,如登傀儡场,忽而星娥月姐,忽而牛鬼蛇神,忽而痴人说梦,忽而老吏断狱,嬉笑怒骂,无不动中窍要,会如人意。因发诸金帛以归,视凤姐辈真儿戏也。”[1]对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与总结,并将她比作冯谖一类的著名侠客。刘姥姥是由贫穷一进荣国府打抽丰开始便气势不凡。二进大观园时,刘姥姥一家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她能在贾府上下人中泰然自若,从主子到奴仆对她都很友善。连高傲的王熙凤也对她亲热异常,不仅让她为女儿起名字,还让她认刘姥姥作干娘,最后赢得贾府上上下下的喜欢。三进贾府,贾府已被抄败落。树倒猢狲散,王熙凤临终前将巧姐托孤于刘姥姥。当巧姐被狠舅奸兄等鸡鸣狗盗之徒商议偷嫁于外藩的关键时刻,得到了刘姥姥的巧妙庇护,使贾府等人刮目相看,正是缘于她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能言善辩,以及灵活机动的办事能力。她作为一个农村老妇,怎么能得到贾府这样的富贵人家的喜欢和尊重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刘姥姥的人物形象特征,即真淳质朴、大智若愚、温厚知礼、仁爱善良。
一、真淳质朴
胡文彬在《红楼梦人物谈》中写到:“有人说,刘姥姥很‘村’(不是蠢),我以为她‘村而不俗’。又有人说,刘姥姥是一个丑角,造出一大堆俗而又俗的‘笑话’让人发笑而已。我以为这是看了表面,其实刘姥姥是‘丑角’,但并不意味着是‘傻角’,她说出的笑话在别人听来可以发笑,但在她自己说笑时眼里闪动的是泪光,她在心里流泪。”[2] 正如《道德经》中,老子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3] 谓其真淳如赤子尔。刘姥 姥虽是农村人,但真的就像胡文彬说的村而不俗,只是表现出了一名庄稼人的本色而已,没有丝毫的俗气。只有真实的才是最美的。刘姥姥真淳质朴的农村人本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刘姥姥的真淳质朴表现在她的真诚,不虚枉、不伪装、不遮掩上。《红楼梦》第六回写到,“刘姥姥是个积年的老寡妇,遂一心一计,帮衬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咱们庄稼人,那一个不是老老诚诚的,守多大碗吃多大饭。”[4] 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刘姥姥是一个真诚、朴实、勤恳、知足的人,对自己的条件没有一点不满意,只是想凭自己的努力安分守己过日子,老老实实做事。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她在周瑞家的引见下见到凤姐后没有了之前的开朗与健谈,只是早“已在地下拜了几拜,问姑奶奶安。” [5] 此时的刘姥姥话虽不多,但内心的拘谨、紧张却一览无余地表现了出来。 刘姥姥要向凤姐开口求助时,也是转弯抹角地说不出来,还是在周瑞家的暗示下,才把话说了一半,却仍是尴尬。这些细节,显示了刘姥姥这个农村人,第一次在这样的富贵人家求助时,表现出的局促不安。想舍出脸去求助,但又觉得拉不下脸,最后才拐弯抹角的把来的目的说明了。正是由于农村人没见过世面,却又要在这样富贵的人家面前说出自己此行的目的,实在难以开口。刘姥姥当时紧张、尴尬的心理被表现得一览无余。刘姥姥对待巧姐以真诚之心,当凤姐儿问道:“到底是你们有年纪的人经历得多。我这大姐儿时常要病,也不知是什么缘故。”刘姥姥道:“这也是有的事。富贵人家养的孩子多太娇嫩,自然禁不得一些委屈;再她小人儿家,过于尊贵了,也禁不起。以后姑奶奶少疼她些就好了。” [6] 刘姥 姥这一段话非常诚恳,而且可以看出,刘姥姥已经把巧姐当做亲人,爱她,真心为她好,才会这样说。正如洪秋蕃评论说:“刘姥姥要凤姐少疼巧姐,是富贵人家养儿女第一法。”[7] 刘姥姥真心为了巧姐儿好,毫不遮遮掩掩,不再说一些恭维的话,而是实事求是,知道什么说什么。刘姥姥的“真”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表现刘姥姥质朴的例子有很多,如在行酒令中,贾母等人都是引经据典,口若悬河。但值得注意的是,她们怂恿刘姥姥“只管说”,只因为大家“都要听”她的笑话儿,于是便引逗她说出“一个萝卜一头蒜”,“大火烧了毛毛虫”, “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 [8] 之类的俗语。正如老子《道德经》中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9] 大家听了, 哄然大笑,似乎表现了刘姥姥的俗不可耐,但只要我们认 真推敲一下,刘姥姥那四句牙牌令都是实话实说,句句在理,妙不可言。这是农村人地地道道的语言, 比起“良辰美景奈何天”这一类故作文雅的字眼来显得更淳朴、天真,洋溢着一种自然的泥土气息,全 是庄稼人的本色,朴素之极,得体之至!就像老子所提倡的只有自然的才是最美的。第四十一回,贾母带刘姥姥游大观园时来到妙玉的栊翠庵,贾母把吃了半盏的茶递与刘姥姥,刘姥姥便一口吃尽后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 [10] 有人说刘姥姥进大观园,就是为了奉承老太太,以获得 可观的财物,但从此处看来,如果刘姥姥真是为了钱财而来,她就不会说出如此直白且是贾母、妙玉都不喜欢听的话。这些都是因为刘姥姥见什么说什么,不会隐藏和奉承。来到省亲别墅,“刘姥姥觉的肚里一阵乱响,忙的拉着一个丫头,要了两张纸,就解裙子。”及后面的醉卧怡红院,一系列动作,都把她作为一个农村人的本色及老实、正直和粗鲁刻画得非常丰满。至于刘姥姥最后的神态,正如脂批所云:“世故人情,到此应观止矣。一人有一人口气,一事有一事光景,即令百年阅历,处处留心,而有必非所见,必非所闻者,竟亦凿凿道出,真是神工鬼斧。” [11] 刘姥姥老实本分,但作为一个未见过世面的农村老妪在一进荣国府时面对荣国府的奢华表现得非常诧异。正如蒙古王府本有评语说:“是写府第奢华,还是写刘姥姥粗夯?大抵村舍人家见此等气象,未有不破胆惊心、迷魂醉魄者。” [12] 比如“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很似打锣筛面的一般,不免东 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地下又坠着一个称砣似的,却不住的乱晃。”[13] 通过刘姥 姥的视角把钟比作匣子,把钟摆比作称砣,这些都是农家常见之物,都是刘姥姥所熟悉的,而挂钟则是当时富贵之家才有,刘姥姥根本无法了解,所以才被钟声吓了一跳,作者通过她的眼睛,以她所熟悉的农家田舍,对比贾家的雕梁画栋,衬托出封建贵族家庭的豪华,显示出农村和城市的贫富悬殊。刘姥姥身在荣国府,琳琅满目,皆是奢华。但她却毫不伪装,丝毫不隐藏自己身上的“村俗”气息,眼里只有自己平时所见之物。更丰富了刘姥姥真淳、朴实的性格。
论《红搂梦》中刘姥姥人物形象开题报告+文档(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