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文档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6808
论苏轼的乡土情结
[摘 要] 浓厚的乡土之恋是苏轼一生无法释怀的情结。苏轼怀乡之浓烈、之持久,是其他传统文人难以企及的,这可以从他的诗词中得到印证。苏轼之所以怀有如此深刻的乡土之恋,主要与他的经历、遭遇以及思想息息相关。虽然苏轼的乡土之恋贯穿一生的踪迹,但随着现实际遇的不断冲击,他的乡土情结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演变,其演变轨迹是由对现实乡土的热烈怀念转变到归之不得的彷徨无奈,再转变到以天下为家的平静如水。在此过程中,他的人生模式也由现实人生上升到艺术人生的高度。
[关键词] 苏轼 乡土情结 成因 演变 实质
中国传统文人受大陆 农耕文化的影响,对于故乡总怀有一份特别的情结。无论他们置身何处,关于故乡的种种,总能勾起他们的思乡之情,使他们魂牵梦绕。因此,怀乡便成了传统文人作品中一个历久不衰的主题。李白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崔颢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柳永有“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八声甘州》);苏轼则有“一寸乡思一寸灰”(《南乡子》)的名句。但从怀乡的长度和广度而言,苏轼无疑是最为持久和广阔的。
论苏轼的乡土情结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