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的仙道世界、善恶昭彰的幽冥世界,与之相对应的是黑暗的现实世界。蒲松龄写黑暗时事,入木三分。讽俗刺奸凭妙笔,假托狐鬼作寓言。《潞令》写身为父母官者草菅人命,莅为百日,残杀良民五十多人,狼籍于庭。《红玉》中,退休御史强抢民女,害得冯相如一家家破人亡,邑令却官官相护。《席方平》更是以匕首般的利刃,将整个封建吏治制度剥得体无完肤。作品写的是冥界,实则有钱能使鬼推磨,呕心沥血刺当世。《公孙夏》中的国学生某入都捐资得县尹,病入冥间,竟以五千缗捐得家乡太守之职,“但有孔方兄在,何问吴越桑梓矣。”《聊斋志异》讽刺的笔端甚至直指向至高无上的皇帝。《促织》中写皇帝爱蟋蟀,害得百姓倾家荡产,害得天真的儿童投井自杀。
光明与黑暗同在,正义与邪恶较量,使《聊斋志异》这部文言小说登上了艺术的高峰。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注5】正确地指出了它的渊源。不过,《聊斋志异》“不是一般的传奇志怪,而是用传统的传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来表现他长期郁积于心底的孤愤之情,是对当时社会的抗争……”【注6】
看似谈狐说鬼,荒诞不经,蒲松龄的创造态度却是十分认真的,他心中追随的目标是“二十四史”的开山鼻祖司马迁。《聊斋志异》中很多篇末缀以“异史氏曰”,议论横生。这一表面看是仿“太史公曰”的写作手法,究其底里,恐怕还是把自己的小说当“史”来看待,志存高远,这是高出于以前任何一位文言志怪小说家的根本所在,也是《聊斋志异》高出于任何一部文言志怪小说的根本所在。
二、时代溃疡的文学化验
作家与读者完成了由言到象的互动过程,审美意义就进入到第二生成阶段,即由象到意,突破个体生命的局限,转向提示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
花妖狐魅,虽为异类,在“聊斋”中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生命体,脱却了妖气而充满着人味。由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定,这些文学形象,其实就是社会人生的生动写照。文学形象所厕身的异度空间,恰恰则是作者所处社会的投影。
与花妖狐魅相辅相承、对应观照的文学形象,在《聊斋》里只有读书人。这是一个失意落拓的弱势群体“大多数”。红颜有须眉气,男儿多文弱,可以这样说,花妖狐魅与科考书生构成了《聊斋》的双璧,互为纠葛,耐看耐品。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们实行的是科考取仕的科举制度,经过层层考试、严酷淘汰,因此而诞生了一个独特的阶层:文人阶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儒家所倡导的这价值取向,害苦了不知多少年轻有为的才俊,一盏寒灯熬成白头。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是金榜提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中不上举人、进士怎么办?只好也只能做“八妓、九儒、十丐”的儒,比妓女还排在后面,倒比乞丐略胜一等。
进士和寒儒之隔,一在天上,一在地下;一是天堂,一是地狱。千百年间的中国文人们在天堂门口周旋,在地狱深处徘徊,鸣奏着整个封建时代的人生命运哀曲。对此,蒲松龄有着切肤之痛,进而影响着他的文学创作,也决定了他的描写主体。
中不了举的文人是狼狈的。蒲松龄在他的小说《王子安》里把其狼狈相,形容得淋漓尽致。秀才考举人有七种狼狈之相,观察之细,形容之真,叹为观止:刚进场时,光着脚提着篮像乞丐;点名时,考官训斥、隶卒责骂,像囚犯;等回到考试的号房,一个一个号房上边露出脑袋,下边露出脚丫,像秋末快要冻馁的蜜蜂;等出了考场,神情恍惚,觉得天地都变了颜色,像出笼的病鸟……【注7】
蒲松龄的“七相似”,无疑是中国文人一千多年的科考史上最为精彩生动的“浮世绘”。
文学艺术的源流在于生活的深处。深陷于科举泥淖中蒲松龄,耗去大半生,不正是“七相似”浮世绘的写真模特吗?
顺治十五年(公元一六五八年),十九岁的蒲松龄参加科举考试,在县、府、道三试中名列榜首成了秀才,踌躇满志地走上了科举求官之路。但从此命运之神不再眷顾于他,接连四次乡试(即举人考试)都名落孙山。他的一生大约参加过十次左右的乡试。也就是说,大作家蒲松龄为区区“举人”功名,用了不少于三十年的时间反复参加考试,且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他的诗文记录了这些尴尬的失败,小说描写的落魄书生,不少可见其影子的投射。
当然,在一部煌煌的“聊斋”中,花狐娇魅形象纠结的人事,相涉繁杂。这里有兵连祸结,百姓水深火热;有官吏勾结,草菅人命;有封建礼法,棒打鸳鸯;有兄弟阋墙,朋友势利……凡此种种,我们从蒲氏所提供的这份旷世文学化验中,读出了清朝初年时代的溃疡,社会的病相,一言蔽之就是黑暗与罪恶。
对于封建社会黑暗与罪恶的揭露,蒲氏不遗余力。尤其深刻之处,在于表现在笔触犀利直指科举制度上,入木三分。记录在“聊斋”这份文学化验单上的桩桩科举事,件件见血泪。时代溃疡之深,已深入侵蚀着土子们的灵魂与骨髓。
书生可怜、可悲、可笑,科举践踏着人的灵魂,却成就了《聊斋志异》的精彩。固然,《聊斋志异》是中国小说中最早集中揭露科举制度弊端和危害的文学作品。《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等些一个个秀才鬼魂滞留人世,继续参加乡试,构成奇特的“死魂灵”求官书生群像,成为中国小说史的奇观。 探析《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