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表现手法上
1、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
李白创作手法上的显著特征即想象丰富惊人,夸张极为大胆奇特,这正是李白豪迈狂放的个性所要求的。他在诗歌中熔铸神话传说,借神仙、借大鹏、借天马、借历史人物、借酒抒发喷薄而出的激情,形象鲜明,奔放无比,有着神奇的魅力。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赞曰:“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注4)比如《秋浦歌》之《白发三千丈》:“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三千丈”一句,传诵千古,使历代多少诗才出众的诗人为之叹服倾倒。此诗之妙,不仅是因为成功地运用了夸张格的修辞手法,使感情表现得十分强烈,而且在构图设计上也别具匠心,表现得十分巧妙。“白发三千丈”这起句突兀得令人吃惊,破空而来,无法诠释,接着用“缘愁似个长”补充和阐释首句。因为愁而生白发,不仅满头白发,而且竟有“三千丈”之长,可见忧愁之深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人用镜子一照,满头白发,恰似落了厚厚的一层白霜。用反问句紧扣首句,用秋霜作比,使诗意加深。再比如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诗人驰骋想象,运用夸张,借古代神话传说,“云台阁道连窈暝,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和雄奇。当想象、夸张不足以表达其奔放激越的情感时,李白便借助于富有浪漫色彩的梦。他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以梦游来驰骋想象,梦中的神仙世界,绚丽多彩,“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奇情奇景,令人神往。而梦醒后梦境与现实的比较,使他不由得感慨万分,引出结尾两句点题之笔,“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蔑视权贵的铮铮铁骨和热爱自由的人生追求。还有他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李白的笔下,各种事物通过想象、夸张等手法,仿佛可以任意扩大,幻化万千。这是李白的大胆创新,更是他对生活深刻感悟的结果,而他的个性才情也在这些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2、物象的选择和对民歌的借鉴
天真自然的个性使李白在诗歌的艺术上非常标举“清”、“天真”、“天然”,如“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古风》之三十五)“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大子夜歌》)表现在诗歌中就是李白最爱写晶莹透彻、清澄光辉的东西,如明月、白露、金樽、玉杯等。比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玉阶怨》)等。这些物象的选择本身就带给人一种自然新颖之感,再加上李白在感情表达上的童趣天真,真可谓“光明洞彻,句句动人”(《上安州裴长史》)。连杜甫也称赞李白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可以说,当李白沉浸在自然的怀抱之中,其诗歌就体现出一种与物亲和的状态和自然清新之美。
同时,李白追求自然的个性也使他在创作上积极向乐府民歌学习,尤其善于吸取乐府诗纯朴的格调,清新的表现手法和即景比兴。比如《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捕捉住一时的灵感,因而诗句自然流走,仿佛脱口而出,信笔写成,实则凝聚着诗人深切的感情,倾吐了诗人肺腑之言。李白七言绝句往往不是直抒感情,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使情寓景中。这样就能使感情含蓄蕴藉,深蕴不露,醇厚而真切。自古以自己名字出现在诗中的极少,而此诗并不因此失色,反更加真挚动人,三联以桃花潭比,更加表现出诗人的情感至深。再比如脍炙人口的七绝,“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沈德潜《唐诗别裁》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谣,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注5)他说的这些特点,实际上也就是深得民歌天真自然的风致。
(三)在语言表达上
1、起句先声夺人
前文论述过李白是一个有着极度自我张扬个性的诗人,其在诗歌创作上自然是更具爆发力。这一点在语言表现上的第一个特征便是诗歌起句往往凭空而出,显得突兀、神奇莫测,一开始就以惊人的语句先声夺人。他的诗歌名篇《蜀道难》劈头就是连声惊叹,“噫吁戏,危呼高哉”, 就像是郁积已久的思想感情突然喷薄而出,造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将进酒》开端便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两组排比反问长句凭空而起,仿佛作者思从天外来,把那黄河之水写得来有气势,去得悲壮激昂。表现出一种完全超越了作者个人局限而上升为普遍意义上的人生 感叹,又迥然不同于孔子的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语出《论语•子罕》)那种平和的境界,而让人感受到更多的伤感与无奈,读之使人喘不过气来,甚至有窒息的感觉。起句以其巨大张力令人呼吸不畅,根本不给读者留有吟咏、咀嚼的时间,使其难以在此逗留,不得不迅速往下读去以求舒展,获得了一石三鸟的艺术效果。这样的语言表达效果不仅完全符合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语)的张扬个性,更在深层次上暗合了李白狂放不羁的思维模式。李白在流放夜郎途经三峡时所作的《上三峡》,迎面即是三峡之险:重峦叠嶂,遮天蔽日,山高水深,急流滚滚。“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一个“夹”字就勾勒出山势的陡峭和水道的狭迫,连天空都已不再是往日那可以任由众鸟飞的天空。李白在读者由习惯和常规维系的日常生活世界之外,开辟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让人陌生、使人惊奇的诗意境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发端似乎是不着诗题就破空而至,“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好似奇峰突起。这种开门见山,一开始就直泻心中烦忧的不同凡响的写法,显示了诗人李白强烈的自我情绪宣泄。又如《赠何七判官昌浩》的“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更似无中生有,诗篇一上手,作者胸中的惆怅便有如游丝一般悄然侵入读者的心头,于无声无息更显得不同凡响,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2、自然质朴以及民歌化、口语化的语言表现形态
李白有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这正是他自己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李白的诗如行云流水,非常自然,有民歌化和口语化的特征。《越女词》之三写到“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诗歌活泼自然,语言质朴率真。《寄东鲁二稚子》是李白思念寄居东鲁的儿女所作的,全诗如诉家常,娓娓道来,明白如话:“吴地桑叶落,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真挚的情感,都在平铺直叙中流淌。再看“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 试论李白个性形成及文学表现(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