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性化
互联网上流传的是一些古怪个性的名字:痞子蔡、安妮宝贝、宁财神、水晶珠琏……我们数千年来所形成的文学游戏的规则被冲毁了,取一个新颖独特的网名是在网络的天地里提高自己的被识别的一个重要方法。在网络文学,网络论坛,其至各种聊天室都用得着,网络文学更在其中。几乎用不着述说,网络像商品的名称,你要经营自己的品牌,在网上文学传播中。没有谁不知道痞子蔡,更有取名大胆创新,爆发出来惊人的想像力和才华。比如一位网络爱好者,他的网名“木乃二”,它既是一个高明的仿词(仿木乃伊),又带有谐音的手法,(一谐伊),尤其是它所给人的那个形象的联想,有点恐怖又极其滑稽,总之让人过目不忘。网名“半边书生”亦妙,古往今来的书生在挥斥方遒时,往往自说是“一介书生”,现在的半边书生还是如此的自傲。总之,现在网友的网名可以说是争奇斗艳,各尽其妙,不敢说笑傲世界,笑傲中国确实没有问题。
新颖独特除了在网名上做文章以外,文章的标题也是可以作秀的。按说标题是没有多少文章可以再做的,因为自从有了新闻报道以后,在标题上做的文已够多的了。但不网友数众多,加之没有什么顾忌和限制,因此,在标题的新颖独特方面仍是有昭显之处的。如文学批论的文章《呕像的黄昏》(作者,野麦子),《一天到晚游泳的鱼》(作者菜和头)《如果痞子蔡遇到痞子牛》(作者风流贝勒)、《和安妮宝贝“祼奔”》等,更有甚者,《葛红兵――你的肛门是什么颜色》(作者秋有痕)等等,都是一些十分巧妙或惊世骇俗的标题,他们不在乎语法的通顺与否,没有任何禁忌,较之我们现在的新闻等标题,都有大书特书的地方。(注4)
正文更是大量使用网络化的语言,简捷、明快。有人说,现代的网络文学如同快餐。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下,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品味书中的韵味,而是在网上匆匆而过时,快速一阅。为了适合网民的需求,网络文学更是在语言使用上,有异于传统文学;网络语言仅仅是网络文学的语言资源之一。但是,这并未减轻问题的份量:网络语言正在修改文学的哪些因素?MM、GG分别表示“女孩和男孩”,7456表示“气死我了”,5555表示“呜呜呜呜”,8174表示“不要生气”,^O^表示“哈哈大笑”,;P表示“吐舌头”--如果这一切无非是网络写作常用的速记符号,人们没有必要过份惊奇。耐人寻味的是,这些符号的背后是否隐含了一个追求--追求语言与实在的重合、对称,甚至重新回到了“象形”或者“象声”时代?如果这些速记符号与简单的造句或者有限的词汇共同预示了一种简单化思维的蔓延,如果这即是速食文化的前锋,人们就不会仅仅用“有趣”这个词形容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的又一大特点是简约.(当然,没有人认为简约是一种罪过。)简约是文学的另一面。文学的另一个意义在于,用简约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韵致。网络文学亦然。在《性感时代的小饭馆》、《曹西西恋爱惊魂记》、《如风》这些网络小说之中,人们可以察觉这种韵致。可是,如果简约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平面化的、一目了然的语言图像,那么,网络文学的想象高度不得不遭受限制。人们至少可以说,网络语言之为网络语言的旨趣隐含了导致文学干涸的危险。蔡智恒《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被誉为“网上第一部畅销小说”。这部小说一再被各种网站转载,网民表现了异乎寻常的热烈。然而,这无疑说是一部爱情传奇的缩写本罢了。我想指出的是,《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风靡是否暗示了某种界限--这部作品的复杂程度恰巧投合了网络语言简单快速的原则。
随着互联网和网络文学的崛起,传统的文学理念正在发生溃散。网络文学鲜明特点就是个性鲜明。写作者为了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跟贴率,在文字的表现方面更加注重个性化。
2、平等化
网络文学的平等化也是它的一个重要因素。自由与平等。所有的人都可以尽情地写作、发表和阅读。这个交流回环的内部不再存在以任何名义,例如,编辑、印刷成本、权威批评家、有关权力部门等等制造的障碍。一句话,网络上没有所谓的权威。这彻底地改变了网络空间的文学社会学。因为没有出版机构的编辑守门,不会遭遇难堪而又伤心的持续退稿,资金问题已经无足轻重,怀才不遇的郁闷荡然无存,所有为印刷作品设置的禁区对于网络技术无效。只要自己愿意,一个人可以即刻将所有作品送达公众视野。这样,许多原本遭受权威以及既定文学体制压抑和遮蔽的声音得到了出其不意的释放:网络空间嘈杂喧哗,见仁见智。网络空间的这方面文字曾经被收集为一册正式付印出版:《我是网虫我怕谁》,虽然套用了王朔的名言“我是流氓我怕谁”,但是,这个书名还是恰如其份地证明了网络空间的自由和放肆。相对于传统的大众传媒,网络更多地被视为从文化精英手中夺回的公共空间。
3、大众化
同时网络具有大众化。网络的出现骤然增添了文学两端的张力。一方面,文学赢得了前所未有的传播范围与传播速度:另一方面,文学撤销了作品发表之前的一切审查机制。文化公共空间最大限度地向私人话语敞开。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文学似乎返回了文学的原始状态:人人都可以无拘无束地利用文学形式抒情言志,或者叙述种种白日梦。这个意义上,网络或许是惊世骇俗之作的温床,或许是陈词滥调的衍生之地。开放性的网络环境打破了传统文学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作家)和接受者(读者)的界限,网络传播的便利性大大降低了公开发表文学作品的门槛。因此,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是大众化的,他也许是怀有作家梦的工人,也许是大学生,也许是一个乡村干部,也许是进城务工的民工。创作主体的大众化打破了传统精英写作的生活经历的局限、知识的局限和思想情感的局限,能够对大千世界作更加广泛和多姿多彩的反映。
三、表现形式的多媒体化
网络形式多媒体化,图片、音乐等给我们更有力的想象空间。
网络文学正在改变文学的传统写作方式同,如处于不同时空中的多人写作方式,一篇小说中的情节的多向发展导致不同的结局,甚至一些多媒体的超文本写作也已经出现,作品中有场景图片,有动画,甚至声音和音乐。
人们可以从一部作品中享受的不仅仅在是单纯的文字,甚至有些是一些青年自己制作的一些极具个性,更为贴切文学作品的图画与音乐。他们不再是单一的写作者,他们在网络给提供的平台上尽情的释放自我,发泄自我。这样无疑使作品更具有吸引力,以读图取代或部分取代书写,肯定会对我们的大脑和思维产生巨大的影响。
传统文学,只能靠印刷成册来传播。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的人们,可以不必非要去书店,在网上,可以下载,或着在线阅读。有一位大学生说,他很久没去书店了。在网上看书已成习惯。那生动的画图,在线性及互动性,极大的促进了文学阅读的积极性。曾有人乐观地预言:网络文学必将取代纸面文学,纸面文学的时代即将过去,新兴的网络文学代表了文学的未来,这种观点未免偏颇,但是这显示出网络文学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化,确实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四、发表的实时性与互动性 网络文学的特征(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