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对人性的解读点击下载
刚接触张爱玲是在看她的小说《十八春》,以前对她的了解,只知道她是个有才华的女作家,看完《十八春》我对她有了更深层的了解,从而喜欢上她的文字。
第二次掀开张爱玲的书,未读文章,脑中都有这么一幅图画:一个穿着雅致的深层旗袍的女人,在不满夕阳与会的小树林里行走,而身后却是隐约的灰色高大却又苍凉的建筑。它的脚下踩了褐色的落叶地毯,不时还有落叶在空中翻舞,似记忆般,有岁月的感觉。
也许,正是这一第一感觉抑制了我的思维,读完她的文章,竟觉得就是一个色调或者还会深一点,女人也就是那样的女人了,不是形象而是感觉。几乎都有看夕阳黄昏的秋日色彩。当然,她本人在我的印象中也有看这样的色彩。
张爱玲原名张瑛,1921年出生于上海一个没落的官宦之家,其神父为张佩纶,外曾祖父为李鸿章。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但到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她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父母离婚,父亲多次扬言要杀死她,当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投奔母亲,不久母亲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赶上了太平洋的战争,只得去香港上大学,快要毕业了,香港又沦陷。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族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40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屈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张爱玲对人性的解读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