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效课堂永恒主题——谈优化高中化学模块教学的实践策略(二)
③ 1~18号元素粒子结构的特点
元素周期律 ① 原子结构、半径及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② 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 ① 元素周期表的编排与结构特点
② 元素性质与位置关系
③ 原子序关系数与元素位置
④ 未知元素的位、构、性推断
当然,核心内容的探究点未必是教材上现成的知识条目,可以是围绕立足基础、针对主干内容提炼过的拓展性知识。如1~18号元素粒子结构的特点,教参没有明确要求,课本没有现成答案,但对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原子的组成和结构知识帮助很大。
3、建构知识网络体系
学习化学,要记忆的内容很多,不可能见什么记什么,见多少记多少 ,可以对基本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整理知识,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时效的有效途径。
案例5:必修2《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复习的教学片段:
【教师引导】要求学生在网络图的空格中填写相应物质:乙烯、1,2—二溴乙烷、聚乙烯、乙醇、乙醛、乙酸、乙酸乙酯
【学生代表答案】
【教师追问】每步转化所需物质、条件分别是什么?
【学生答案】学生逐一回忆
【教师引导】写出每步转化的反应方程式
【学生活动】……
通过归纳、概括等方法,将内容广泛、题材新颖,类别多、名称多、反应多的化学教材内容体系化、网络化,大大简化了教学内容,减轻了学生记忆负担,既能达到教学的效果,又能节省教学时间。
(三)整合教材内容 提高课堂时效
1、内容情境化
将课程目标要求的、学生需要并能够掌握的知识内容蕴含在一定学习情景中,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情景的引领下,通过探究活动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和不断的自我发展。
案例6:有关“氯气的性质的应用”教学片段
背景材料:以某自来水厂一车间内发生氯气泄漏而自来水厂附近就是一所中学和居民区,将氯气的性质学习应用在自救或救人的场景中。
【情景设置1】当氯气泄漏时,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味道,呼吸感到困难,人群躁动起来,居民非常恐慌------假如你在现场该如何自救?
【教师追问】往上风向跑还是下风向跑?往地势高处跑还是向地势低处跑?
【情景设置2】当时没有防毒面具,可以用湿毛巾护住口鼻,毛巾沾上某物质的溶液效果会更好,氢氧化钠、小苏打、氯化钠、氢氧化钙最适宜采用的物质是什么?
【小组讨论】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呼声较高,并说出自己理由,选择氯化钠的其次,选择小苏打的较少。最后经综合分析,得出最佳答案。
【情景设置3】这危难的时候如何帮助那些不懂化学知识的普通人,让他们脱离险区?
【学生活动】议论纷纷,想各种办法,也深感责任的重大。
【最后质疑】当有人氯中毒呼吸困难时,能否采用徒手式的压胸等人工呼吸方法帮助抢救?到了安全地带后能否做剧烈运动?为什么?(课后请同学们查阅资料,相互交流)
通过情景化的处理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并且印象深刻,还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内容生活化
遵循“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思路,精心选择那些学生熟悉的并蕴含多种知识生长点的物质或现象作为“生活原型”进行教材整合。
案例7:《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碘的提取”教学
【质疑1】怎样使海带中的含碘物质溶于水?
【质疑2】海带中的碘元素以何种形式存在?如果以I- 离子形式存在,怎样使其转化为I2?何种氧化剂比较合适?
【质疑3】如果海带中的碘元素以IO3-离子形式存在,怎样使其转化为I2?何种还原剂比较合适?
【质疑4】怎样检验生成的I2?
【质疑5】怎样将水中溶解的I2提取出来?等。
这些问题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围绕海带的去污→灼烧→溶解→过滤→氧化→检验等实验环节,相互交流,相互合作,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3、内容原型化
所谓原型:指学生头脑中已经拥有的问题解决经验、水平和知识内容。
化学知识间或多或少存在着相互联系,尤其是同类物质具有相似性质,类似操作具有相似原理,因此,在内容广泛、题材新颖的化学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物质性质、原理的相似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缩短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案例8:“电解池原理”教学
【复习】:原电池基本概念:如电极的反应方程式、正负极判断、形成条件等。
【学生回忆】原电池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原电池”原型(如图1),
【教师引导】:逐步学习“电解池原理”的基本概念
【师生归纳】:总结、得出如图2的模式
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原电池)为原型基础,采用与其类似的教学策略,能很好的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引用原型中所含知识的能力来学习新知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4、内容变式化
变式就是以原题为中心,向它蕴涵的方方面面进行拓展和深化,揭示化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案例9:有关“原电池原理”的教学
学习了原电池反应后,要较全面的认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学生有一定难度,采用了装置的变式,就能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教师活动】对原电池装置逐一进行变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最后一个池可以和钢铁的电化学腐蚀联系起来)
【学生活动】观察前三个装置,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学生活动】归纳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教师活动】对上述内容作出评价,引导学生结合书本“交流与讨论”栏目,导出上面第4个装置。
【学生活动】判断正负极,电子转移情况,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
通过变式及训练,能很好的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辨认情境中所含知识的能力等。
三、化学课堂的实践反思
通过实践探索,深深感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课时教学时间分配的有限性的矛盾,给了我们教师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走出老教材教学的“误区”,在优化、整合、创新课堂教学实践中做出更多的思考。
思考1、研究教材,做好铺垫工作。课时有限,一般一堂课的实施之前,必须合理把握教材的深广度,除了研读课程目标、查阅后续教材外,在必修模块的实际教学中,面对学生的真实基础,还要做一定程度的铺垫工作,有时是对本堂课的学习作铺垫,有时是为后续学习作铺垫等。铺垫合理才会对教学的有效性起促进作用,若铺垫不当容易游离教学目标,又浪费时间。
思考2、研究课堂,学会多方位预测。新教材中探究活动较多,学生知识、能力的建构,很多时候需要实验为基础,而往往实验会受某些条件的限制,倘若出了意外,教师应当如何引导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语言,当面临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质疑时教师当如何抓住现成资源进行导学?倘若处理不好,不但浪费时间,效果大受影响。
思考3、研究学生,注重情感交互。教学中情感的交互能擦出更亮的火花。一个班级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方法水平等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但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是基本相同的。一个化学成绩很差的同学,不见得对遇到的化学问题不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交流,让学生以学习的素材为依托,架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与心的桥梁。教师用真心、用真情去感悟学生,有时比多上几节课还要有效。
综合上述,在新课改不断迈向深入的过程中,化学教师应解读理念的实质、借助自身的反思、通过实践的历练,真正走出新课程教学的种种误区,教学中因“材”而异,因人而异,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依旧任重而道远。
2010年8月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王祖浩 湖北教育出版社;
[3]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年第5期
[4] 《中学化学》2007年第7期首页
[5] 《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余文森;
[6] 《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 杨九俊。
时效课堂永恒主题——谈优化高中化学模块教学的实践策略(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