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通过学生对这道题的练习,第(1)、(2)、(5)、(6)完成得不错,但(3)、(4)两小题的正确率就有所欠缺。第(3)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读题时无法领会一些暗含的信息,一般只能看出KOH是一个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却无法得出“操作1”之后有MnO2可作为原料进行循环利用;“石灰苛化”之后产生的CaCO3经过煅烧得到的CO2又可对K2MnO4进行酸化处理,煅烧得到的CaO与H2O反应又能重新得到Ca(OH)2对“母液”进行苛化。因此MnO2与CaCO3都是可循环利用的物质。特别是理解到MnO2的可循环利用对第(4)小题的正确回答有决定性的作用。而第(4)小题另一种错误的原因是读题出现偏差引起误解,如对“若不考虑物质循环与制备过程中的损失”一句,有部分学生却因误解而失分。
3.2有目的性的强化
教师活动:
经过第一步的练习,学生的问题已经暴露出来,教师先做统计分析,找出讲评点,不必面面俱到,易错问题、“盲点”问题重点讲,再作针对性练习,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对【练习1】跟进强化练习要达到的目的有:
(1)对于流程题的化学反应过程的理解;
(2)在对题意理解的基础上,认清每一化学反应过程物质的进出情况;
(3)培养在读题时正确理解题意的能力,并由此体会对客观题语言表达的清晰性和强化化学专门术语在文字表达中运用的重要性。
【练习2】蛇纹石矿可以看作由MgO、Fe2O3、Al2O3、SiO2组成。由蛇纹石制取碱式碳酸镁的实验步骤如下
氢氧化物 Fe(OH)3 Al(OH)3 Mg(OH)2
开始沉淀pH 1.5 3.3 9.4
(1)蛇纹石矿加盐酸溶解后,溶液里除了 Mg2+外,还含有的金属离子是________。
(2)进行Ⅰ操作时,控制溶液pH=7-8(有关氢氧化物沉淀的pH见右表),Ca(OH)2不能过量,若Ca(OH)2过量可能会导致________沉淀溶解。
(3)从沉淀混合物A中提取红色氧化物作颜料,先向沉淀物A中加入________ (填入物质的化学式),然后________。
(4)物质循环使用,能节约资源。上述实验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______。
学生活动:
对于教师针对练习1的分析,查找自己出现错误的真正原因,然后落实整改的方法,通过纠错练习认真体会避免错误再次发生的要领。
分析:
二轮复习阶段,学生会发到各科习题,按完成每门学科的习题需时30分钟,六门学科的练习即使不休息也要三个小时。因此,只有控制题量才能充分发挥练习的效应,避免师生间因作业完成率产生相互抱怨。现在有一些责怪学生自学能力差的议论,以为只能用大量练习来钳制学生,情况才能得以改善。其实,反过来想一想,可能正是因为大量的练习妨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
3.3有指向性的拓展
教师对于自己选择的任何一道练习,都应尽力进行从形式到内容的变化,充分挖掘其潜力。
教师活动:
【变式拓展一】请写出【练习1】、【练习2】中所有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如果是离子反应(只限于水环境中)的请写出离子方程式。
【变式拓展二】如【练习2】中进行Ⅰ操作时,控制溶液pH值可以依序产生不同的沉淀。由此可拓展:将A滴入B中与将B滴入A中现象往往不同,此即所谓顺序不同现象异,其实质是过量反应和连续反应的结果,做好过量分析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将A溶液滴入B溶液中,开始时,A不足,B过量,A完全反应,B剩余。随着滴加的进行,B溶液将消耗殆尽。这时再滴入的A可能会与A、B反应的产物C反应。
【练习3】已知,向Zn2+溶液中滴加氨水,生成Zn(OH)2白色沉淀;但是氨水过量时,沉淀又溶解,生成了Zn(NH3)42+。此外,Zn(OH)2既可溶于盐酸,也可溶于过量NaOH溶液中,生成ZnO22—,所以Zn(OH)2是一种两性氢氧化物。
现有4组离子,每组有2种金属离子。请各选用一种试剂,将它们两者分开,可供选用的试剂有:A.硫酸;B.盐酸;C.硝酸;D.氢氧化钠溶液;E.氨水。请填写下表:(填写时用字母代号)
离 子 组 选用的试剂(代号) 沉淀物的化学式 保留在溶液中的离子
(1)Zn2+和Al3+
(2)Zn2+和Mg2+
(3)Zn2+和Ba2+
(4)Ba2+和Ag+
【变式拓展三】如【练习1】中第(4)小题“若不考虑物质循环与制备过程中的损失”和【练习2】中第(4)小题“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实质上都体现了绿色化学的理念。绿色化学研究的化学反应及其产物在中学化学试题中具有以下体现:①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②在无毒无害的反应条件(催化剂、溶剂)下进行;③具有“原子经济性”,即反应具有高选择性,极少副产品,甚至实现“零排放”;④产品应是环境友好的。
【练习4】将磷肥生产中形成的副产物石膏(CaSO4·2H2O)转化为硫酸钾肥料和氯化钙水合物储热材料,无论从经济效益、资源综合利用还是从环境保护角度看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石膏转化为硫酸钾和氯化钙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1)本工艺中所用的原料除CaSO4·2H2O、KCl外,还需要________等原料。
(2)过滤Ⅰ操作所得固体中,除CaCO3外还含有________(填化学式)等物质,该固体可用作生产水泥的原料。
(3)上述工艺流程中体现绿色化学理念的是:________。
学生活动:
学生在完成练习的基础上,有目的的对错点进行分析,杜绝再次出现类似错误的可能性,并就问题的拓展,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看法,群策群力,多角度地发散思维。此外,有不少学生除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还做了多渠道得来的练习,学生可以向教师交流这些题目,教师根据需要,有选择地落实到复习的内容中去,这样既可使学习资源共享,也减少了教师选编练习题的工作量,而且,如果题目不合适经教师判断舍弃,更可节约学生的宝贵学习时间。
分析:“难度”指知识传授要达到的难易程度,它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教学“难点”。“难点”,指教学内容中感悟、理解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是一种客观的静态存在;“难度”,就整个教学而言,是对教学客体的动态把握。在总复习阶段的化学题选编中,难度过低,学生学习缺少压力,容易滋生懒惰情绪,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过高,学生难以理解,将产生畏难情绪,同样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把握难度必须结合学生的整体情况和当年考试大纲的要求综合考虑,既不能“低空盘旋”,更不可任意拔高。
参考文献
[1]吴俊明,倪志刚:《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田慧生: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时代特征与意义
[3]王祖浩:关于化学课程标准的若干问题 化学教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