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内隐问题剖析及解决对策探讨(二)
苏教版必修1几乎囊括了高中化学所有元素化合物知识,虽然计算难度下降,但并不是对学生的要求下降了。新课程要求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要求学生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探究,要能学、会学、愿意学,所以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了。如果给予时间少,教师忙于赶进度,学生忙于记忆,没有时间深入思考,没有机会主动探索,学生不可能获得学科系统的思想,学生头脑中充塞的将是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材料,既不知道如何提取,也不知道如何应用,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往往只能求助于对书本知识的记忆。“照猫画虎”式的学习方式和由此形成的思维惯性,将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并且难以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二)后移——把必修1专题1中的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元素核素知识移到必修2的专题1中,必修1专题1中的物质的量的内容移到元素化合物之后,把分类法、实验法移到元素化合物中。
与初中相比,高一科目多、难度大、思维要求高、节奏快,学生一时难适应,为使学生适应并喜欢高中化学,初始内容的选择一定要谨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更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因为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应的知识和方法,新的知识可以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元素化合物中的许多实验现象,能激起他们探究的热情;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生活关系密切,能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价值。所以可以把“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专题提前,再按钠、镁、氯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顺序教学。Na与水反应的现象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现象引发的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不能用CO2熄灭燃烧的Na,使他们体会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有了Na知识的铺垫,学生可以用2NaCl2Na+Cl2↑和2Na+2H2O=2NaOH+H2↑来理解Cl2的工业制法:2NaCl+2H2O 2NaOH+H2+Cl2↑。带露的红玫瑰在干燥的Cl2瓶中黯然失色的现象,会激发他们学习Cl2的强烈欲望。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深刻体会到新内容不过是旧知识的拓展深化,知识产生的过程原来是这样的丝丝入扣,浑然天成;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乐趣,从而爱学、乐学。 当然,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离不开学科思想方法、理论的指导,教材可以将理论知识和学科思想方法渗透到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如在学习SO2时,请学生预测SO2的化学性质,并说出预测依据;为验证SO2的化学性质,请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如判断SO2是否能与氯化铁溶液反应。学生会思考,如果反应,Fe3+将转变成 Fe2+,SO2将转变成SO42-,因此可以用KSCN溶液或BaCl2溶液来检验。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不断搜寻已有的知识、寻找已有的思维模式,最后学生既获得了新知,又感悟到分类思想、实验研究思想、氧化还原理论、离子反应理论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三)重组——单元内重组、单元间重组。
美国学者奥苏贝尔曾提出“如果我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由于教材中有的内容编排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时可对内容进行重组,如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没有固着点可以同化两个反应Al2O3+2NaOH=2NaAlO2+H2O,NaAlO2+CO2+2H2O=Al(OH) 3↓+NaHCO3,教学时可以把《从铝土矿到铝合金》进行单元内重组,即先学习Al(OH)3再学习Al2O3。具体程序是:
[在完成Al(OH)3溶于NaOH溶液的实验后,引导学生书写方程式。]
Al(OH)3相当于 酸H3AlO3 把H3AlO3拆成HAlO2和H2O书写HAlO2与NaOH反应的方程式书写Al(OH) 3与NaOH反应的方程式。
[比较下面三组方程式,寻找规律,再书写Al2O3与NaOH溶液反应的方程式]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发现规律:碱与对应的碱性氧化物分别与酸反应,产物相同,酸与对应的酸性氧化物分别与碱反应,产物相同;因此据Al(OH)3+NaOH=NaAlO2+2H2O,学生很容易写出Al2O3+2NaOH=H2O+2NaAlO2 。
至于CO2通入NaAlO2溶液的方程式,则可引导学生根据强制弱的规律来书写。
[分析制备铝的工艺流程图,并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涉及的反应原理]
上面的程序从实验出发,重点引导学生寻找规律,突破难以理解、记忆的化学用语,感悟分类法的重要性。化学用语是化学的核心知识,不能因为强调知识的社会意义,强调探究学习,就弱化学科要素的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后才能感悟到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事例所蕴涵的化学原理,才能感悟到化学知识的社会价值。
重组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按镁、钠、氯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顺序教学,即进行单元间的重组(见上)。还可以象新人教版教材一样把Na、Mg、Al、Fe等单质组合成一个金属单元。
(四)整合——整合具有紧密联系的知识。
高中每星期两节化学课,如果学得不深入、不及时复习或运用不够,新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很快会模糊,所以有必要把同专题或不同专题中具有紧密联系的内容整合,如以“氧化还原反应”为线索,整合“氧化还原反应(只介绍化合价升降)硫酸硝酸浓盐酸(氯气的制法)”;以“物质的分类”为线索 ,整合“氧化钠过氧化钠二氧化硫氧化铝”等,整合后的内容,整体设计教学目标与教学案(见附件1)。
米烧到两成熟改烧地瓜,地瓜烧到两成熟改烧玉米,玉米烧到四成熟改烧其他粮食。第一轮结束,开始第二轮烧煮,第二轮的烧煮也只是分别把他们烧到五成熟,一轮一轮反反复复,浪费燃料。整合有紧密联系的内容,可以节省课时、提高效率,因为有前面课时的铺垫,后面课时的学习会更深入,借助后面课时的学习,前面没有掌握的知识及时弥补,已知的内容在运用中被巩固。
(五)研读——研读教材的价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本质上只是教学的“素材”,教材的价值能否发挥,依赖于教师,再好的教材,如果只是采用“照猫画虎”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同样会被扼杀,因此教师需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读懂、读透、读活教材。备课时,从编者的角度、初学者的角度,多问几个为什么?如针对苏教版化学2专题2第1单元《化学反应限度》的内容问下列问题:
可逆反应的例子很多,为何要选择“氯气与水反应”这一素材?这一素材的价值是什么? “氯水中反应物与生成物共存”,教材直接给出:“这是氯气与水发生了可逆反应”,学生能认同此观点吗?通过什么活动促进学生认同?学生能例举不可逆反应的例子吗?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FeCl3溶液与KI溶液反应”素材有何价值?实验步骤让学生来设计还是直接呈现,为什么?为何要加过量的KI溶液?能否把KI过量改成FeCl3过量?用KSCN溶液检验出反应后的溶液显血红色,就能说明Fe3+反应不完全吗?如何防止Fe2+被氧化?为何要加CCl4,不加CCl4可以吗? 有的老师直接用混合后的液体能检验出Fe3+,萃取后,无机层中检验不到Fe3+,为什么?只有一个课时,仅靠事实的获得,概念的形成学生能体会到“化学反应限度”研究的社会价值吗?本课的重点、难点各是什么?应该设计怎样的知识线索、问题线索、情境线索以及学生活动线索?
探讨上述问题前,本组两位老师上的《化学反应限度》专题的课,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学生思维不活跃,课堂效率不高,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不到位,对上述问题没有作深入的思考(见附件2),没有读懂、读透、读活教材。探讨问题后,课堂上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评价方案,问题的难度比以前大,但是学生的积极性反而高, 思维也更敏捷。授课老师说:本来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一知半解,甚至还不愿意听。现在讲得不多,学生却掌握得不错,研读教材的价值真正体会到了。
四、反思与建议
纵观苏教版必修教材,继承了原人教版的知识体系,在原人教版的基础上有创新,更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论的获取,但是没有完全处理好学科的社会价值、学科逻辑体系及学生认知规律之间的关系,内容多、难度大,几乎成了化学的“全书”。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剪裁、重组、跨专题设计,要把教材读懂、读透、读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当然读懂、读透、读活教材并非易事,需要教师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很强的敬业精神、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有丰厚的实践智慧。还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集体探讨中的质疑、争辩,不同观点的交流碰撞,能启发教师的思维,拓宽教师的思路,完善教师的见解,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参考文献]
[1]宋心琦《中学化学教与学》2009(1):13~16
[2]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化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必修2)江苏育出版社,2009
[5]王祖浩主编《高中化学新教材教学情境设计》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2
[6]王祖浩,吴星主编《高中化学教学参考书》(必修1、必修2)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6
[7]《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化学化学学科文件汇编》(第一阶段)2008.8
附件1:
[请写出用氧化铁制取铁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书写Fe2O3分别与C、CO、H2反应的方程式
教材内隐问题剖析及解决对策探讨(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