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开展课程重构 有效促进专业成长(二)
⑵在两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mol·L-1的盐酸和醋酸,在两个气球中分别加入经砂纸打磨过的长度相同的镁条,然后将气球套在锥形瓶口,同时将气球中的镁条送入锥形瓶中,观察、比较气球鼓起的快慢等现象,将实验现象和你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填入表3-1[王祖浩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S].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表3-1 盐酸和醋酸性质的比较
醋酸 盐酸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溶液的PH
与镁条的反应
这个实验方案的设计乍一看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一分析就会发现这两个实验事实上有一定的递进性,并不是平行实验。如实验1:1mol·L-1盐酸的PH为0,醋酸为2.4左右,这样的现象说明盐酸和醋酸的电离程度是不一样的,盐酸的电离程度强,结合盐酸的浓度更说明盐酸是完全电离的,醋酸是不完全电离的,根据强弱电解质的定义HCl是强电解质,CH3COOH就是弱电解质。实验2:根据气球鼓起的快慢说明盐酸溶液中H+浓度比醋酸中H+浓度大,也就是说盐酸的电离程度比醋酸大,但是通过这一实验绝对不能说HCl是强电解质,CH3COOH就是弱电解质。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两个实验的顺序可以颠倒一下,实验1说明盐酸的电离程度大于醋酸的电离程度,实验2进一步说明盐酸中HCl是完全电离的,是强电解质,醋酸中CH3COOH是不完全电离的,所以CH3COOH是弱电解质。
又如《实验化学》专题4《课题1 硫代硫酸钠与酸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由于硫代硫酸钠与酸反应的实验是一个经典的实验,成功率高,操作简单,所以新教材对它没有任何的改动,但事实上这个实验的终点判断人的主观因素比较大,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终点判定结果。通过实验发现如果能够借助一定的工具,优化实验的条件,改进实验的细节就可能更好地减少误差,减小主观因素的影响。
实践表明采用右图2.2所示的实验装置可以较好地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原理:由于反应刚开始产生的沉淀颗粒很小,能形成丁达尔现象,随着反应的进行,沉淀越多,颗粒逐渐变大,对光的遮挡作用越强,因此可以通过光束被遮挡的程度来判断反应的程度。 图2.2
在这个实验的改进中可以为学生创设多个实验的组合:如丁达尔现象实验、反应速率的测定、Na2S2O3溶液和 H2SO4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观察等,有利于落实新课程的实验要求: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3 教学顺序的重整 苏教版化学新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采用了一个知识点多次出现,教学难度螺旋式上升的呈现方式,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需求,《必修1》和《必修2》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为主,让学文科和学理科的学生对化学,尤其是生活中的化学有了一定的常识性的了解,六本选修适合不同需求的学生人群,使学生在教材的选择上有了自主权,文科的学生可以挑选趣味性、生活性更强的《化学与生活》,主攻化学的学生可以选择与生产有关的《化学与技术》,可以说新课程的设置更科学、更人性。但是作为一线化学教师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也可以按照教学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学顺序的重整,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的会考和高考,避免在教学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普通学校的学生考三类的比较多,相对于其他学校学生的要求要低,且成绩较差的学生一般对理科的学习比较困难,往往高二分科时文理科比例不同于重点中学,文科人数比例可能偏大。所以如按《教学指导意见》原本高二上学期理科学习《有机化学原理》,文科学习《化学与生活》,并进行会考复习,不仅时间紧张,而且理科学生相当于学两遍有机,难免有重复的之累,对于文科生,高一老师肯定有超出《必修2》会考要求的有机知识补充进去,增加难度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学习负担,说到底这样的教学安排既不利于文科生的教学也不利于理科生的进一步学习。所以,在不影响学生的文理选择的前提下,适当改动教学顺序将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表2.3 某地区苏教版新课程的教学顺序
年级 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顺序重整 重整说明
高一(上) 《必修1》 《必修1》:专题1,专题2,专题3 其中专题4延至高一(下)
高一(下) 《必修2》 《必修1》:专题4;
《必修2》:专题1,专题2,专题4 理科学生不学《化学2》专题3;文科学生在高二(上)学习《化学2》专题3
高二(上) 理科《有机化学基础》;会考复习
文科《化学与生活》;会考复习 理科:《有机化学基础》,会考复习
文科:《必修2》专题3;
《化学与生活》;会考复习 结合《化学2》专题3相关内容
高二(下) 《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化学》 《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化学》 开设选修ⅠB
高三 《实验化学》;选修ⅠB;会考复习和高考复习 《实验化学》;会考和高考复习 开设选修ⅠB
2.4.教学内容的删改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内容构成特点是:内容的模块化和主题性;内容的多元化和层次性;内容的结构化和建构性,可见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新课程理念的很好体现。整个化学苏教版课程采用的是“2+4”型,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比老教材有过之而无不及,给学有余地或化学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但是绝大多数的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与化工没有多少联系,因此,对于深度、难度较大的内容完全可以删掉;一些原理简单操作复杂的实验也可以大胆删除;对一些持续时间长,污染比较严重的实验该改的还是改掉。如选修6《实验化学》,共设置课堂学生实验十六个,拓展实验二十个,如果按部就班地去做,去上,时间上肯定来不及,因此,完全可以将简单的拓展实验留给学生作家庭小实验,其他的可以不做,课题实验选择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去做,比较困难的也可以不做,删除。再如《有机化学原理》中的溴苯的制备老教材已经把它删除了,新课程对它进行了改进重新搬上了课本,但是对老师而言操作起来仍然污染较大,所以大胆地把它设计成动画,借助多媒体设备同样也能起到相同的教学效果。
苏教版化学共有必修1、必修2,及《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等六本教科书组成,这六本书均借助各种栏目完成教材内容的呈现,如:“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信息提示”、“拓展视野”、“回顾与总结”、“练习与实践”等【3】。这些栏目蕴涵着丰富的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同教学内容中的同一栏目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就“信息提示”一栏来说,有些信息提示的内容起到的是增加课外知识,提升信息量的作用。如《化学反应原理》P68和P69同时出现“信息提示”这一栏目,但是P68的内容是《PH试纸和PH计》,并出现了PH试纸和PH计的照片,这个内容如果从教学要求来看应该属于“了解”层次,让学生增加点测试PH的方法。P69的内容是《滴定管的使用》,它的教学要求是“掌握”层次,对于学生来讲同样的“信息提示”,完全不同的教学要求,自学起来很难把握,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把“信息提示”分为两个栏目,如只是“了解”层次改名为“信息窗”,成为拓展知识面的窗口,“掌握”层次的“信息提示”更名为“重要提示”,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化学教学内容的删改还包括把现代化学的新成果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对化学前沿性的东西有所了解和学习,才能有目的、有意识地增删材料。
化学课程的重构中,不仅可以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敏感性,更能显示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是教师能力提升,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新课程实施时间还很短,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需要我们的一线化学教师平时教学的过程中多做有心人,多改进,少重复,使自己得到进一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宁波.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J].教育科学.2004.6
[2] 林静.新课程与教师的专业成长[J].教学月考中学版.2005.2
[3]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S]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积极开展课程重构 有效促进专业成长(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