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是化学 化学非化学 化学是真化学(二)
[第二节课](与第一节课隔了一天)
[第一小组方法] 流程酸化后的过滤出的不溶物中应含有Al(OH)3和硅酸,再加入稀硫酸溶解Al(OH)3并过滤,然后在滤液中再加入氢氧化钠制得Al(OH)3,再过滤、灼烧,得Al2O3。
[现场评析] 有不少预习过氢氧化铝内容的同学指出此方法不好,第二小组同学主动申请做教材中演示实验,再回答这一方法不好的原因。
实验1: 将2—3mL2mol/L氯化铝溶液分别注入两支洁净的试管中,逐滴加入6mol/L氨水。
实验2: 向实验1的一支试管中加入6mol/L盐酸,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6mol/L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观察了实验现象,同学们也就明白了用Al2 (SO4) 3与NaOH反应制Al(OH)3难于控制的原因。
[课后反思4] 实验是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方法,第二小组同学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化学问题,值得祝贺。
[第二小组方法] 流程酸化后的过滤出的不溶物中应含有Al(OH)3和硅酸,再加入稀硫酸溶解Al(OH)3并过滤,然后在滤液中再加入过量氨水制得Al(OH)3,再过滤、灼烧,得Al2O3。
[现场评析] 第二小组方法较第一小组方法更科学些,但也存在步骤太多的缺点 。
[第三小组方法] 铝土矿先加过量硫酸,过滤(除SiO2),在滤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过滤,得含有NaAlO2的滤液,再通入CO2,过滤得Al(OH)3,灼烧得Al2O3。
[现场评析] 为了增添本法说服力,第三小组的同学拿出一本经典高考复习书,说此法来自于其中的一道例题,并展示给同学看,同学们从高中化学知识理解,似乎第三小组方法过程更简易。此时,第三小组的学生表现出了胜利后的满足,许多学生也认为用第三小组方法代替教材中的流程更科学,但第四小组学生却展示了实际流程。
[第四小组方法——实际流程] 若铝矿石品位高,用拜尔法,它由奥地利人拜耳(K·J·Bayer)于1888年发明。拜尔法的生产原理是用苛性钠(NaOH)溶液加工溶出铝土矿中的氧化铝,得到偏铝酸钠溶液,溶液与残渣分离后,通过降低温度,加入氢氧化铝作晶种,经长时间搅拌,偏铝酸钠分解析出氢氧化铝(大多数硅则留在溶液中),洗净并在950-l200℃温度下煅烧成氧化铝成品。
若铝矿石品位低,用碱石灰烧结法,其原理是将铝土矿、碳酸钠和石灰按一定比例混合配料,在回转窑内烧结成由偏铝酸钠、铁酸钠、原硅酸钙和钛酸钙组成的熟料,然后用稀碱溶液溶出熟料中的偏铝酸钠,此时铁酸钠水解得到的NaOH也进入溶液。如果溶出条件控制得当,原硅酸钙就不会大量与偏铝酸钠溶液发生反应,而与钛酸钙等组成赤泥排出。溶出熟料得到的偏铝酸钠溶液经过专门的脱硅过程,二氧化硅形成水合铝硅酸钠(称为钠硅渣)或水化石榴石沉淀,把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精制偏铝酸钠溶液,加入晶体搅拌,得到氢氧化铝沉淀物和主要成分是碳酸钠的母液,氢氧化铝经煅烧成为氧化铝。
[结论] 苏教版中流程比较接近高品位铝矿石处理的拜尔法,对含硅杂质的处理方法是将它留在溶液中不析出,关键技术是加入氢氧化铝作晶种,利于氢氧化铝析出,可能编书专家为了不增加高中学生理解上的困难,省略了“加入氢氧化铝作晶种” 这一步,使教材中的流程图看起来存在一定的缺陷。
[教师评析] 第一、二小组方法是对教材中流程的修正和完善,其思维方式值得以后在学习和工作上借鉴,第三小组的方法在思维上来说,可以说是一次革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进行创新思维,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但我们要有这样一种认识:工业生产设计不仅仅只要原理正确就可,还要考虑实际情况、环保和成本,第四小组的方法,从本课题探究中来看,是很具价值和值得借鉴的,但从探究者的思维容量上来看,却是较低的,因为只是借鉴了一下网上公布的别人的成果,当你探究问题面临没有前人的答案时,你将什么办?而这往往是科研顶峰所经常面临的问题,所以比较正确的方法是对你的探究问题先进行多方面、多渠道信息收集,再开展研究。
[课后反思5]走了一圈,最后发现教材中流程还是比较符合工业实际的,但无论老师,还是同学,其收获还是很大的:(1)发现了问题 (2)为解决问题进行了探究和努力,并且对教材中流程纰漏处在理解时作了补全(3)师生在探究过程中共同成长了(4)培养了探究素质和敢于向权威(教材)作求真求实挑战的品质(5)感到了自己在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还不能较充分地理解实际流程(6)把这节化学探究学习思维可拓展到其它更广阔领域。
[留存问题] 实际采用的流程比第三小组的流程优点在什么?为什么不采用第三小组的流程?在这节课上暂时无法解决,许多同学表示将作进一步的探究。
4.3总反思
教材的更新,新知识、新方法充实,新课程理念实施,学习方式改革,必将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面临更多的“意外”,作为教师,如何认识“意外”、如何接受“意外”挑战,我们应有以下认识:我们应该对“意外”的产生抱乐观态度,这或许是新课程改革所期待的成果,我们不应只满足于“意外”的解决,更应重视培养学生解决“意外”的能力和挑战常规、权威的品质; 作为教师,应不断地进行继续学习,拓展自己知识的深广度,增强挑战“意外”能力,有时,我们也可把“意外”创设成化学教学情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学; 确实遭遇“意外”,教师要勇敢地承认自己的不足,把“意外”当做教师,把学生当做教师,虚心吸取学生思维上的闪光点,在教与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成长。
把“三维”融合成化学思维和能力,再进一步融合成人的一体,尊重教育的生命特性,最好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可以“轻点”,但更多的是“意会”,不要把化学课上成“哲学课”和“社会课”,化学课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既会做人,又会做事。
有青年教师问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我就用三重境界答之。
化学是化学 化学非化学 化学是真化学(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