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思性教学贵在“思之有物”(二)
教学中的亮点应包括教师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及教学机智。备课时,一般教师会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过程设计等花费大量的心思。在课堂教学之后,如果发现确实有独具匠心之处是应该归纳和总结的;另外,再详细的教案也不可能预见师生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全部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总会突然产生一些灵感,出现一些精彩的教学片断,给人的感受是惊叹的,给人的启迪是深远的。它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运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等。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不及时利用教学反思去捕捉,稍纵即逝,会再也想不起来,造成很大的遗憾。例如,在上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2《钠》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在教材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题:在烧杯中加入稀CuSO4 溶液(密度为1 g.mL-1) 和苯(密度为0.88 g.mL-1)各50 mL,将一小块金属钠(密度为0.97 g.cm-3)投入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可能是 。这个实验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趣味性,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自然热烈地开展对反应现象的猜测:(1)钠是在苯液面上?苯中?水中?还是苯和水的界面?为什么?(2)钠是先和水反应还是先和CuSO4 反应?(3)若钠和水反应,产生的H2逸出时会有什么现象?这样通过猜测和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从而对学生加强思维品质和协作精神的培养。至于教学机智,跟教师的教学热情及当时的情绪有很大的关系,教学热情高,就会自觉地去思考和探究教材和学生;情绪高涨,才能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就会脱口而出。而把教学机智记下来,就可能把你的教学热情和高涨的情绪不断地推向高潮。
4.反思教学中的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对难点的突破事关整个教学的成败。如果我们每一堂课都把教学中难点的处理方法、教学信息的反馈或效果等写下来,并且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研究、长期坚持下去,必将极大地提高处理教学难点的能力,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做到水到渠成。如在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3《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这一课的“活动与探究”教学中,为了突破“铁的化合物和亚铁化合物的相互转变”这一难点,我在教材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教学设计。我们可以从铁与非金属的反应开始讨论:
Fe + S FeS;3Fe + 2O2 燃烧 Fe3O4; 2Fe + 3Cl2 点燃 2FeCl3,
这就说明铁既可以氧化成+2价,又可以被氧化成+3价。强氧化剂可以将铁氧化成+3价,象Cl2;弱氧化剂可以将铁氧化成+2价,象S;氧气属于比Cl2弱而比S强的氧化剂,所以生成物中铁既有+2价又有+3价。所以铁究竟氧化成+2价还是+3价取决于氧化剂氧化性的强弱。复习基础知识,为创设启发诱导做铺垫。然后启发提问学生亚铁化合物转化成铁的化合物需要加入什么物质(学生一般回答氧化剂)?然后提问常见的氧化剂有哪些?(并投影常见氧化剂表)
常见氧化剂 还原产物
非金属 F2、Cl2、Br2、I2、O2、S 负价(O2与Na()为Na2O2)
氧化性酸 浓H2SO4 一般为SO2
浓HNO3 一般为NO2
稀HNO3 一般为NO
HClO、ClO- 一般为Cl-
Fe3+ Fe2+
还有KMnO4、MnO2、Na2O2、KNO3(固)、KClO3
将有关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结构。然后提问是不是所有的氧化剂都可以将亚铁化合物氧化成铁的化合物?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总结出一定是强氧化剂才能氧化。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化学教学过程,学生身心放松、兴趣浓郁,既注重团结合作精神,又各抒己见,有利于学生创造才能的发挥和带动各层次的学生进步,开拓其知识领域,为创新教育的培养敞开了大门。然后提问铁的化合物转化成亚铁化合物应加入什么物质(还原剂)?常见还原剂有哪些?并将两者进行对比。这样通过提出问题——启发诱导——回答问题——不断完善——得出结论,由表及里,层层推进,化难为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5. 反思学生的困惑和问题
学生是初学者,许多在教师看来是“无足轻重”或者“了如指掌”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钻牛角尖”,“思维陷入死胡同”,或者“风、马、牛不相及的联系”,“没有逻辑的推理”等等,令一些教师头痛和无奈。这反映了学生知识的零散性,表面化或者模糊性。发牢骚、置之不理或者讥笑讽刺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相反,我们将学生中的困惑不厌其烦地记下来,归纳到一起,每隔一段时间发给学生重新练习或理解记忆,学生肯定会视其为“最珍贵的资料”。而对于教师来说,日积月累,教学资源日益丰富,课堂教学也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我在上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2《氯气的性质》这一课时,学生问及如下一道课后习题:下列气体中,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是 A CO2 B H2 C Cl2 D CO.答案显然选D,但有部分同学答案出人意料,选CD。理由是:用排空气法收集Cl2会污染空气。在他们看来,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不外乎如下两种装置:
Ⅰ Ⅱ
学生的疑问使我不得不重新探究该题:设计了如下两种较完善的排空气法集气装置:
Ⅲ Ⅳ
至此,学生释然,我自己也感到收获不小。因此只要我们认真去思考,就会觉得有许多东西值得去推敲。
三、成在教师专业发展
反思性教学内容非常广泛,远不止上述笔者所列。只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 反思性教学必将对教师落实新课程理念,改进教学工作,获得专业发展产生独特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教师挖掘或梳理出教学经验中蕴含的原理,使经验升华为理论,这样教师就可以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可以促使教师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而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可以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育研究能力,进而提高专业自主性;它也有助于形成教师爱岗敬业、虚心好学、自我否定、追求完美等优良职业品质。
总而言之,反思性教学,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化学反思性教学贵在“思之有物”(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