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35%-40%的甲醛水溶液,可以拿来浸生物标本
教师:含有-CHO的醛类物质溶于水吗?
学生:溶
(4)我们家里用的醋,里面有什么酸?
学生:醋里面有乙酸
教师:像乙酸一类的羧酸溶于水吗?
学生:溶
(5)我们生活中吃的豆油、山茶油、猪油这一些酯类物质经常可以在菜汤里看到,教师:它们溶于水吗?
学生:不溶
教师:那么含有酯基的酯类物质溶于水吗?
学生:不溶
学生讨论:高级脂肪酸在水中的溶解性?
学生总结:以酒精为代表的醇类物质,以甲醛为代表的醛类物质,以乙酸为代表的羧酸,都溶于水,以汽油为代表的烃类,以油酯为代表的酯类均不溶于水。
结合高级脂肪酸的溶解性,学生再总结、归纳:以酒精为代表的醇类物质,以甲醛为代表的醛类物质,以乙酸为代表的羧酸,在水中的溶解度还与碳原子数有关,随着碳原子数的逐渐递增,溶解性对应逐渐递减。
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应用。我们要善于从平淡简单的知识中挖掘发现问题,创设巧妙贴切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既轻松又富有情趣的学习氛围中学好这部分内容。
三、关注学生练习中的常错问题
练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能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教师要关注学生练习中的常犯错误,及时反思在教学设计和策略上的不足。吻斯纳(C·L·Posner,1989)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关注学生的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才会自觉地、积极地、心甘情愿地思考自己的行动,才会真正地关注教学,体谅学生,发展自我,才会使教学活动落到实处,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常犯错误的一般模式是:
案例3:在《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练习中,我发现学生对结构式的书写掌握得很好,但对电子式的书写掌握得不够理想,尤其是复杂化合物的电子式,比如CO2的电子式,很多学生只知道在原子周围点上8个点,根本不考虑原子本身电子的个数以及共用电子对数。既然学生对结构式的掌握情况比电子式好,那么,何不恰当地调控课堂结构,先介绍结构式,再介绍电子式,让学生先学会书写结构式,然后由结构式改写成电子式。
比如O=C=O结构式改写为电子式时,我们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O原子、C原子最外层分别有多少个电子?
(2)O=C=O中四对共用电子是谁提供的?
(3)共用电子之后,C原子和O原子分别剩下几个电子?
学生:C原子最外层4个电子,O原子最外层6个电子。
学生:O=C=O结构式中,C原子提供了4个电子共用,每个O原子提供了2个电子共用。
学生:共用电子之后,O原子自身还剩下4个电子,C原子没有电子剩余。
教师边板演边讲解:先将O=C=O结构式中的一条共价键(—)改为一对电子,如,此时,我们观察到C原子没有电子剩余,而每个O原子自身还剩下4个电子,然后在O原子周围再点上4个电子,这样CO2的电子式就是,
再由学生在黑板上板演氮气的结构式N≡N改写成电子式。
案例4:酯化反应是有机化学中的重要反应,酯化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是必考内容。在作业批改过程中,我发现多数错误是产物水忘记写。为什么学生在书写酯化方程式时容易漏写产物水?怎样才能避免这种错误?思考分析之后,发现学生忘记写水的原因是:在书写方程式时,他们习惯先写结构复杂的产物酯。如果水和酯的结构都是复杂的,那么漏写水的可能性就会小得多。人们的关注点往往比较容易集中在复杂的事物上,而忽略一些简单的、细节的东西,这才是学生经常漏写水的原因。既然找到了问题所在,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书写产物水,再写产物酯。从一开始就养成这种书写的习惯,那么,学生的这种错误将会大大减少。
关注学生的常犯错误,走进学生的问题,将这些了解与认识、感受与思考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和记录,不但能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而且也有利于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完善自己的教学,发展自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一个个会思考,有差异的活生生的个体。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应“细心”关注学生的问题,“留心”学生的错误,“用心”教学。让我们共同关注学生的问题,做个问题的有心人,全心体验学生心灵,静心体验成为一名教育者的成功和快乐。
参考文献
[1]曲雪梅,刘成坤.新课程下青年教师课堂教学需要“过五关”[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第10期:第8页-第10页.
[2] 赵虎林.在反思中前行 [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第11期:第34页-第35页.
[3]肖红梅.学情分析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 第4期:第6页-第7页.
[4] 陈新,刘运才. 课程改革中对化学练习功能的再认识 [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第12期:第20页-第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