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课堂预设捕捉动态生成(二)
方案3:取两根火柴头放入一小试管中,加入约1mL1×10-3mol·L-1的KMnO4酸性溶液,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片刻后即可见浅紫色的KMnO4酸性溶液逐渐褪色(见图2)。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这是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母林斯基给教师的告诫。
3、指导设计家庭小实验,预设生成性资源
在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的功能应由激发学生积极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由会学知识到求异创新。同时,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因此,从课本知识联系生活中同类现象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也是开发生成性教育资源的一个方向。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一节是高中电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通过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实验探究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课堂演示实验往往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及各方面的因素,不能保证每位同学都能完全领会。因此课后布置学生一个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既是对课堂知识的一种巩固,又是对课堂知识的一种延伸。
(1)理论分析并提出假设:
水果中含有大量生物酸能起到电解质的作用,根据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条件,往水果中插入不同金属电极并用导线连接起来,会产生电流,形成水果电池。
(2)设计家庭实验主题:
哪些水果可以用来做“水果电池”;哪种水果的效果最好?
(3)讨论得出实验方案:
分别选择西红柿、柠檬、橙子、苹果、香蕉等水果;选择“5角”硬币和废旧干电池回收的锌皮做电极材料,电极间距离设定为2cm,用导线连接电极和电子音乐卡或电子计算器显示器,测量不同水果在相同条件下所产生的电流。
(4)观察记录现象,分析得出结论。
(5)课堂上交流各自的实验结果。
这样,学生的自主参与,了解了如何探究生活中的现象,融合了学生个人的创造和集体的智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及相互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前提,化学实验能生动、直观地展示化学现象,以特殊的魅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布置利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质能完成的家庭小实验,如雨水pH值的测量、水壶中的水垢处理、污渍的洗涤、鸡蛋壳成分的鉴别、草木灰成分的鉴别、自制酸碱指示剂等,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做趣味小实验,如魔棒点灯、滴水生烟、白纸显字等,能吸引更多的同学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化学实验中,体会实验的乐趣,从而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可见,补充家庭小实验、趣味小实验,开发生成性教育资源,能从一定程度上补充了课堂演示、学生实验的不足。
当然,我们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并不否认我们课堂教学有一定计划性和严密性。相反,认真备课,充分考虑课堂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才能在出现意外时,处变不惊,应付自如。此外,我们要考虑到在利用生成性资源的过程中,有些探究适于课堂进行,有些则难度太大,花费时间长,重在课后指导有兴趣者进行探究。总之,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课堂上面对多姿多彩的生成因素,我们就能泰然地迎接,并加以智慧的推进。正如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师要用敏锐的眼光,果断地放弃预设的教学程序,冷静对待,巧抓生成契机,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留住不曾预约的精彩,成功地驾驭课堂。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实验化学(选修).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 王祖浩.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3] 方云凯.谈课堂教学中的“非预设生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2)
[4] 李凤.刘柳.谈化学教学过程中生成性教学资源及利用 [J].化学教育.2004
[5] 张长江.从教学本质谈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生成性[J]. 化学教学,2008(5)
[6] 王祖浩.化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
调整课堂预设捕捉动态生成(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