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烃类在海洋中的存在形式有3种:(1)漂浮在海面的油膜;(2)溶解分散态,包括溶解和乳化状态;(3)凝聚态残留物,包括海面漂浮的焦油球和沉积物中的残留物。
石油进入海洋后,首先在海面扩散形成油膜,油膜的寿命取决于当时当地的海空动力因素、地理状况、海洋环境因素、油品性质和油品数量等。油膜在风、波、流的作用下扩散,变得越来越薄,然后通过物理、化学反应发生转化,部分蒸发,部分转化成溶解态和乳化态,残留物凝固成固体颗粒,进而发生各种降解沉淀。
2.2 海洋石油污染的生态危害
石油烃的污染带有全球性质,海洋石油污染的生态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影响光合作用 石油入海形成油膜,抑制海洋生物(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从而破坏海洋食物网的中心环节——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破坏食物链,导致生物死亡。
(2)消耗海水溶解氧 油膜覆盖影响海水复氧,石油分解,消耗水中溶解氧,造成海水缺氧,使生物死亡。
(3)毒化作用 石油中所含毒稠环芳香烃和有毒重金属,可通过生物富集和食物链传递危害人体健康。
(4)影响海气交换,破坏CO2平衡 石油污染破坏海洋固有的CO2吸收机制,形成碳酸氢盐和碳酸盐,缓冲海洋pH 值的作用,从而也破坏CO2的循环和平衡。
(5)玷污 海洋石油污染玷污海产品,使之不能食用。其次,海洋石油污染玷污海滩,毁坏海滨娱乐场所。
经多学科综合研究石油污染的生态学效应和影响,得到这样的共识:不同种类的生物和生物所处的不同生活阶段,对石油烃的敏感和反应变化很大;生态系中存在着对石油烃敏感或脆弱的生物学环节;受损的生态系,可以缓慢地恢复,但需要数年或数十年时间。
3、海洋石油污染的处理方法
发生海上溢油后,如果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可使溢油造成的损失减至最小。归纳起来,溢油处理技术可分为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
3.1 物理处理法
物理处理法是利用物理方法和机械装置回收溢油的方法, 该方法对于处理海面及海岸带油污的效率最高,但对于厚度小于0.3 cm 的薄油层和乳化油效果较差。
清污船及附属回收装置
清污船主要用来回收水面的浮油。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油和水的密度差,用泵汲取油水界面上的油。回收装置种类很多,除采用抽汲原理工作的浮油回收器外,还有吸附式和旋涡式浮油回收装置,其适用范围不完全相同,常根据溢油状况、海况、清污船功能选用设备。随海况和气象条件的变化,该法回收能力变化较大。条件越恶劣,工作效率越低,甚至一无所获,因而本法适用于平静海域内作业。
围油栏
围油栏的作用主要是阻止油的扩散,防止污染海域面积扩大,并使海面的浮油层加厚,以利于油的回收。采用浮体漂浮于水面的围油栏由浮体、水上部分、水下部分和压载等部分组成。水上部分起围油的作用;水下部分是防止浮油从下部漏出;压载的目的是确保围油栏直立在水中;浮体提供浮力,使围油栏漂浮在水中。因此,围油栏不仅能防止油在水平方向扩散,也能很好的堵截油在垂直方向的扩散。但该法在海况恶劣时使用困难、效果也差,一般仅用于海湾。
海洋石油污染的处理方法(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