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油材料
吸油材料是最早采用的海上溢油处理手段之一。吸油材料具有以下特点:a、表面亲油憎水;b、比容大,集油能力强;c、在集油状态下能浮在水面。使用时,先用吸油材料吸附溢油,然后通过回收吸油材料的方式回收溢油。可用来制作吸油材料的原料有:高分子材料、无机多孔物质和纤维等。
(4)磁性分离
美国研究出一种亲油憎水的磁性微粒,将它撒播在被污海域,其迅速溶于油中而使油呈磁性,可用磁性回收装置将微粒和油一同清除。
3.2 化学处理法
化学处理法有传统化学处理法和现代化学处理法。
传统化学处理法为燃烧法,即通过燃烧将大量浮油在短时间内彻底烧净,费用低廉,效果好。但该法也存在不利的一面:不完全燃烧会放出浓烟,其中包括大量芳烃,它们也会污染海洋、大气,且在近岸使用危险甚大。因此该法多用于外海。
现代化学处理法指用化学处理剂改变海中油的存在形式,使其凝为油块为机械装置回收或乳化分散到海水中让其自然消除。本法多用于海况、气象条件恶劣下的大面积除油。化学处理剂包括4 类:
(1) 分散剂(消油剂)
分散剂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处理剂,适用于0.05 cm 厚度以下油膜。其工作原理是将油粒分散成几μm 大的小油滴,使其易于和海水充分混合并利于海水中的化学降解和生物降解的发生,从而达到除油的目的。分散剂包括界面主剂和溶剂两部分。主剂主要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作用是促进油乳化形成 O/W 型乳化液,并分布在油滴界面,防止小油滴重新结合或吸附到其他物质上;溶剂主要为石油系碳氢化合物,作用是溶解活性剂并降低石油黏度,加速活性剂与石油的融合。分散剂的优势在于使用方便,不受气象、海况影响,是恶劣条件下的首选。但分散剂只易于处理中低浓度油,且使用时必须考虑它本身和溢油乳化液的毒性。
(2) 凝油剂
凝油剂是一种可使油凝聚成黏稠物直至油块或本身可吸油形成一种易于回收的凝聚物的物质,适用于厚度0.05~0.3 cm 的油膜。其工作原理依品种不同各不相同,如山梨糖醇衍生物类凝油剂对油有先富集再成胶的作用,对轻质油、薄油层均有效,毒性也低;而天然酯类凝油剂撒在油膜上后形成的油包水乳状液黏度高,可用机械方法除去。采用凝油剂的优点是毒性低、溢油可回收、不受风浪流影响、能有效防止油扩散,配合使用围油栏和回收装置可提高其的效率。
(3) 集油剂
集油剂是一种防止油扩散的界面活性剂,相当于化学围油栏。工作原理是其所含表面活性成分可大大降低水的表面能,改变水、油、空气三相界面张力平衡,驱使油膜变厚,达到控制油膜扩散的作用,但随油膜厚度增加其效果下降。它对薄油层先汇聚后抑制扩散,对1~1.5 cm 厚度的油层仅能控制扩散,而对厚油层只能降低扩散速度,且每隔一定时间就需追加投料1次,在使用后要及时用物理方法回收。集油剂的活性成分应是不挥发的,目前常用的有失水山梨糖醇酯、十八碳烯醇等;溶剂一般为低分子醇类、酮类或氯化烃类。集油剂的毒性低,在良好气象条件下,特别适用于港湾薄油层的清除。
沉降剂
沉降剂可使石油吸附沉降到海底,但这样会将油污染带到水域底部,危害底栖生物,一般仅在深海区使用。
3.3 生物处理法
在天然环境中存在一些具有降解石油烃类的噬油微生物,它们也是石油烃类的自然归宿之一。所谓生物处理法,即是人工选择、培育、甚至改良这些噬油微生物,然后将其投放到受污海域,进行人工石油烃类生物降解。在自然环境中细菌、真菌、酵母菌、霉菌都能参与烃类降解。在海洋中细菌和酵母菌为主要降解者。目前发现超过700 种菌类参与降解。微生物的降解速度与油的运动、分布、形态和体系中的溶解氧含量有关。使用生物降解法的优点在于迅速、无残毒、低成本;但生物在配合使用化学药品除油时生长、繁殖会受化学品的抑制,同时也要选择适当菌种以减小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结 语
随着海上石油开采量的加剧及海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海洋石油污染日益加剧,海洋石油污染的治理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运用物理方法主要靠吸油船和高性能的油类吸附材料等手段,其动用设备庞大、耗费高;运用化学方法主要是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处理剂,实际上是向水体投入了化学污染物,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的污染;运用生物方法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消除水体表面油膜和分解水中溶解的石油烃类,该法克服了物理和化学处理法存在的一些弊病,因而受到人们普遍重视,是今后海洋石油污染治理的主要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建秋, 中国近海石油污染现状、影响和防治, 节能与环保, 2002, (3), 15-17.
[2] 李建明. 海洋石油污染的危害与净化, 生物学教学, 2002, 27(7), 35.
[3] 楚海明. 浅谈水面溢油污染防治技术及其应用, 石油化工环境保护, 2004, 24(1), 16- 17.
[4] 陈尧. 中国近海石油污染现状及防治,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3, 29(11), 20-24.
[5] 李言涛. 海上溢油的处理与回收, 海洋湖沼通报, 1996, (1), 73-83.
[6] 宋志文, 夏文香, 曹军. 海洋石油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生物修复, 生态学杂志, 2004, 23(3), 99-102.
[7] 郭志平. 我国近海面临的石油污染及其防治,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3(3), 269-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