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路径探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国民经济也日益走向了开放的世界。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国际化过程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自1988年起开始研究起草企业会计准则。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以部长令的形势,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称为基本会计准则),规定1993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它标志着我国会计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会计改革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范畴,它包括会计制度的改革、会计手段的改革、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会计教育的改革以及会计观念的变革等,其中会计制度改革是会计改革的实质和核心,它不仅是会计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而且反映着会计改革成效的优劣。回顾中国会计制度发展历程、以及剖析会计制度改革动因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是从净利润看中国会计制度改革。并对会计制度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一、从净利润看会计制度改革利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对于企业的投资者来说,净利润是获得投资回报大小的基本因素,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净利润是进行经营管理决策的基础。同时,净利润也是评价企业科盈利能力、管理绩效以至偿债能力的一个基本工具,是一个反映和分析企业多方面情况的综合指标。净利润是一个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净利润多,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好;净利润少,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差,它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中国将迅速融人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上述会计初步改革所形成的财务制度尚远远不能适应现实需要,进一步的财务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尤其是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 计价方法的改变。原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等供选择,新准则明确提出,取消“后进先出法”。存货先出方法的选择对企业利润有重大影响。对制造企业来说,在通货膨胀时,原材料价格上涨,采用后进先出法,可以提高当期成本,降低利润,从而减轻通货膨胀压力;相反,原材料价格下降时,企业采用后进先出的计价方法,能够增加企业当期利润,提升企业整体形象。因此后进先出法成为企业调节当期利润的手段,给了企业很大的利润操纵空间。与此相比,采用“先进先出法”更为合理,因为它遵循了时间一致性原则,能更准确地揭示某批产品的实际成本,也增强了企业之间的可比性。 资产减值准则的变化。针对借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来操纵利润的问题,新准则压缩了资产减值准备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明确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长期股权投资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这将减少资产价值回升当年的利润总额。旧准则体系下,企业会在业绩大幅上升时计提大量减值准备,在行业不景气时或企业业绩下降时转回以前年度计提的减值准备,从而调节当年利润。新准则实施后,能够有效控制由于计提资产减值带来的企业利润操纵风险。 债务重组所得的计算。新债务重组准则的定义中强调了“让步”的概念,明确了只有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才可以将获得债务的让步确认为债务重组收益和损失。同时规定,债务重组利得列入营业外收入,直接记入当期损益,一改过去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这样,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这可能极大地提升上市企业每股收益的水平。 借款费用资本化。新准则规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一般借款利息应当资本化,扩大了资本化的借款费用范围,这将增加工程项目成本,减少建设期财务费用,从而增加当期利润。此外,对于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所占用的借款费用,可予以资本化,相应减少利息费用,增加营业利润。 投资性房地产。满足一定条件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将使折旧摊销费用减少,利润增加。另外,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差计入当期损益,在房地产升值的情况下,也将使利润增加。 二 、会计制度改革状况1992一1993年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结果,实现了我国会计核算基本模式的转换和与国际惯例的基本接轨,其意义有目共睹。但作为初步改革的成果,这些制度带有较多的计划经济痕迹,随着整个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其不适应性越来越明显,造成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后果,已成为企业会计信息不可靠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证券市场进一步开放,企业股份制改造日益兴起,并在国内上市,发行股票筹集资金,上市公司因其投资者众多,公众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的需求程度远远高于对非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需求,另外,我国资本市场在发展中在会计方面出现了不规范行为,比如包装上市,会计做假,泡沫行为等等,同时某些国有企业也存在着资产虚增、利润虚增的情况,为配合企业股份制改革的进程,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有必要按照公司制进行会计改革,并从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这个角度规范市场,促进企业消化不良资产。我国从1997年起先后发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十个具体会计准则,但是,大部分企业仍执行。“两则两制”时的分行业会计制度,由此造成了会计核算标准的不一致,也造成了不同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所反映的信息质量的不一致。因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建立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必然提到议事日程。第二,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际化进程要求会计标准的国际化1为了规范企业的核算行为,提高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党中央、国务院多次要求建立健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1999年10月31日重新修订通过的(会计法),要求企业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并且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同时,为了贯彻实施《会计法》,国务院于2000年6月21日发布了配套法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条例)对1992年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所规定的会计要素的定义作了重新修订,赋于了会计六大要素以新的内涵,使之更加符合其质量特征,该条例于2001年1月1日起实施。为此,需要对现行会计制度重新修订,使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各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更加符合《条例》的规定。可以说,《企业会计制度》的适时发布,就是对《条例》的具体运用。单位负责人和企业会计人员要求统一会计核算标准,提高会计核算标准的可操作性的呼声很高。此次《会计法》的修订,第一次规定单位负责人要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单位负责人作为执行《会计法》的责任主体,他们要求首先从规范会计核算标准出发,建立良好的会计标准平台,借以考核单位负责人是否遵循了会计规范,是否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此同时,企业会计人员要求统一会计核算标准,增加会计制度的可操作性,便于指导企业的会计核算的呼声也很高。因此,制定既满足会计国际化的需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会计核算标准提到了议事日程,井成为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点。从“两则两制”的发布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八年的历程,21世纪的到来,以及世界经济国际化的趋势和我国加人世贸后会计可能遇到的挑战与机遇,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行业会计制度,迫切要求我们按照市场经济的需要,对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建立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是适应新形势、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和保证。面对上述情况,此次会计改革的总体构想,是要打破行业、所有制和组织形式的界限,建立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使之适用于大、中型企业,并在此基础上对特殊业务的核算办法进行规范。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包括一般规定、会计科目及会计科目说明、会计报表及会计报表说明、特殊业务核算办法等几部分,改革之后,现行的十几个行业会计制度将被废除。当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并不是对现行的行业会计制度的简单相加,而是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为基础加以制定。
三、对会计制度发展的展望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路径探悉(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