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国的会计准则要求如果不达到公允价值的适用条件是不能使用公允价值的。公允价值应用的谨慎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会计计量属性更倾向于采用历史成本,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存的情况下,历史成本仍处于主导地位,是在坚持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才引入公允价值的。《基本准则》 中明确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 可变现净值 现值 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这说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必须具有可靠的计价基础,否则只能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而可靠的计价基础,是有着严格的限定条件的 以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为例:(1)首先看买卖双方是否存在公平交易的销售协议,如果存在,则以协议中的销售价格作为公允价值;(2)如果不存在这样的销售协议,则以活跃市场上同类资产的报价作为公允价值;(3)如果活跃市场的报价也不存在,则以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的最佳估计作为资产的公允价值;(4)如果仍然不能取得类似资产交易价格的最佳估计数,则以该资产预期的未来现金净流量的现值作为公允价值 如果上述资料都难以取得,则不能以公允价值计量。
其次,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尚无法完全普及。我国新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准则中适度地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其应用范围涉及一般工商业及农业、金融业等特殊行业。由于我国目前在公允价值计量的制度、手段等方而不够完善,公允价值的取得还比较困难,因此公允价值在运用过程中也存在着难度,所以它距离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还有一定差异。目前我国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仍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应用的范围比其在国际会计准则中的运用小。
再次,公允价值的运用附有不同的限制性条件,这使得公允价值的使用受到了限制。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中就有明确的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2)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并且,为了防止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新会计准则规定,己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
三、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的应用仍然采取谨慎的态度,同时目前会计信息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失真的难题,因此公允价值在会计中的应用也受到了诸多限制,主要是为了防比企业高估资产和利润。但是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产权秩序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它代表了会计计量体系变革的总体趋势,只是一些措施尚待完善:
1.进一步完善市场体制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建立公开的市场价格体系,形成公平交易的市场氛围。根据公允价值的确定标准,交易双方在活跃市场上能够及时准确的地查询到各种商品的价格,或者在此基础上能够得到最近交易价格的最佳估计数以及相关资产预期的未来现金净流量的现值,这样才能让资产的公允价值更方便、更直接、更有依据地加以确认。
2.在法制层而进一步规范公允价值的运用。即从法律和制度的方而规范和监督公允价值的运用,加大人为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等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保障会计信息的质量。
3.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应当加大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其理解熟悉新准则的内容,尤其是对公允价值具体应用方而的知识,以增强会计人员实际技术操作水平及职业判断能力,同时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这些都将为公允价值的全而应用提供保障。
4.规范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从我国现行准则框架来看,多个具体准则涉及公允价值的内容,分布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指导。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我国资本市场不断成熟新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准则制定机构应着手研究建立我国的公允价值具体准则。这样可以更好地推动理论研究和指导会计实务的发展应用,同时也可以应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体现会计的国际趋同。
5.正确引导公众对公允价值的认识。由于公允价值还属于新生事物,人们对于公允价值的认识也还比较肤浅,有的人很容易将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对立起来,容易认为公允价值的相关性较强而可靠性差,不理解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财务信息的重要性;同时也会有人以为运用公允价值估计就等同于随意估计,为企业操纵资产和利润等不同的目的而采用不同的估计方法。这些错误观念都是对公允价值的曲解。实际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其他四种计量属性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公允价值并非一种独立的计量基础,它是一种可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等相结合的混合计量基础。因此,应大力宣传和普及人们对公允价值的认识,通过培训等方法让会计人员尽快了解和熟悉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要求,全而领会新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的内容和精髓,知道何时使用、如何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只有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人们对公允价值重要性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并保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顺利实施,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达到财务会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晓霞. 试论会计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正确运用[J].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05,(02)
[2] 于祝元. 浅析公允价值的应用[J].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 2007,(02)
[3] 冯志华. 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的比较分析[J]. 甘肃农业, 2006,(07)
[4] 郑军玲. 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模式分析[J]. 财会通讯(学术版) , 2006,(09)
[5] 瞿晓龙.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J]. 现代商业 , 2006,(06)
[6] 汪伯文. 刍议公允价值的运用[J]. 商业研究 , 2001,(10)
[7] 郭艳玲, 柴静谊. 中美“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比较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07)
[8] 陈燕. 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运用的分析[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 2004,(05)
[9] 丁蕾.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刍议[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6,(02)
[10] 陈燕. 从公允价值的运用差异看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J]. 经济与管理, 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