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存问题分析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1. 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内部控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价值,间接效益也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看出,而且需要多设置人员岗位,需要制定大量的规章制度,需要增加办事环节和程序,因而多数企业把精力主要放在生产和营销上;甚至有的企业认为加强内部控制,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影响办事效率;还有的企业认为搞内部控制就是对自己人的不信任,容易制造内部矛盾。这些错误的认识极大的影响到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2. 我国还没有形成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由于对内部控制概念认识的混乱,因而对内部控制应包括哪些内容、应如何构建、各种要素有哪些联系等也认识不一,各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也是千差万别,还没形成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
3. 内部控制执行不力。我国现有内部控制只注重制度的文字编写环节,却忽略了如何执行制度、判断和报告制度执行的状况、矫正制度执行的偏差等。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是挂在墙上、写在纸上,实际执行很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评价、报告等也鲜有实施,内部控制执行不力。
4. 在内部控制设计上存在着各自为政、就事论事的倾向。尽管财政部门着重抓了内部会计控制建设,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报告作了一些规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事务所的内部控制作了要求,国家审计署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对内控制度的测试当作“作业准则”予以了规定。但从整体来看,全国没有统一的协调和规划,各部门只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针对具体事件确定要求。
二、形成企业内部控制上述现状的原因
1. 市场经济不发达。从内部控制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发展的外部动因是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刚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影响处处可见。市场竞争尚有不规范的地方,计划经济思维的惯性直接影响了内部控制的发展。
2. 企业风险意识弱。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计划规避了市场风险。而市场经济时代,风险处处存在,许多企业仍然是计划经济决策方式,对市场风险没有充分认识,没有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只凭管理者的感觉盲目决策,造成大量的失败。
3. 良好的控制环境远未形成。全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内部控制概念,企业内部控制体制不顺,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内控机构,已建立的部分机构多数处于被控制对象的领导之下,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激励机制,大部分内控制度流于形式。
4. 内部控制评价机制不完善。长期以来,对企业管理者业绩考核多以利润为主要依据,很少对其内部控制综合考察。内部控制状况对企业内外利害关系也没有立竿见影的影响,各方对此关注不够。
5.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虽然原有的行政权力正逐渐减弱,企业独立的法人治理权得以落实,但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仍未形成“产权清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离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还有一定距离,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并未真正形成。此外,虽然我国许多上市公司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但在实际工作中,监事会、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企业未能从根本上建立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公司治理机制。
6. 内部控制动力不足。代理人主导型的内部控制成本昂贵,花费在组织管理上的成本由企业自己承担,而内部控制的收益则隐性化、长期化和社会化。当边际管理成本高于边际收益时,企业本身的内部控制动力则明显不足。因此,在代理人主导的内部控制体系中缺乏委托人的激励约束机制,委托人的约束主要靠代理人的自觉,因而代理人的内部控制动力不足。
7. 企业外部监督弱化。虽然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监督效果却不尽人意。其主要原因有:各种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加之分散管理、缺乏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有的监督没有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甚至以平衡预算和创收为目的;再加上个别黑幕交易,监督弱化问题严重,对内部控制问题更是不报告、不追究;会计师事务所不规范的执业环境和不正当的业务竞争,以及对注册会计师监督不力,使得“经济警察”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第三章 实施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研究
一、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把握授权的度。量变到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在这里量上的度起决定作用,当量的变化到了极限时,必须引起质的变化。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保证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合理授权是必然的,对于企业法人代表既要保证其经营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又要保证其经济行为的效益性和廉洁性,权利的量度界定是关键一环。当今社会大凡出现重大舞弊经济案件的企业,基本上均是授权不当引起的,是权力过大,但控制不力的恶果。另一方面,对内部控制执行人员的授权也有“度”的学问。对不同的控制环节要有不同的授权,才能使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行,不容易产生新的舞弊土壤。不管哪个环节,在具体授权时,应以既能保证经营决策的有效运行、管理制度有效贯彻;又能保证权力制得到落实。
2、如何提高被控制对象的受控度。有效的内控制度是对企业经营的所有环节和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所有个人实施全方位控制,在这里存在一个控制与反控制的问题。控与被控是需要永远协调的一对矛盾。控是规范;控是约束;控是对舞弊的否定,对损失的扼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需要内部控制,呼唤内部控制,这是主流,这是规律。越是优秀的企业,规范管理越有无形的作用。企业经营好比一湖清水,管理规范好比千里长堤水从堤转,才能因而得福;如果大提本身千疮百孔,水就会破堤而出为祸一方。军中无法等于自败;企业无规等于自乱。内部控制对于保护企业意义非同小可。但控制毕竟是对人而言的,是对人行为的约束,对人权利的限制,矛盾永远存在,协调控制与被控制之间的矛盾事关内部控制的成败,什么时候控制与被控制的矛盾协调得好,企业经营就稳定,企业效益增长就快。协调控与被控的关系,一是把握重点,瞄准目标,有针对性地工作;二是善于抓住战机,善于捕捉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信息,以事实为先导,力争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三是要把主动置于受控制的地位,把握自己的行为。四是要把握变化了解情况不断调整内部控制的思路,使内部控制与企业经营变化相适应。
强化国企内控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