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企业内控制度,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第一章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相关理论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涵义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单位内部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是为适应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存在企业经济活动,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1995年,以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为首的权威机构对内部控制提出了一个新的定义: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的影响,旨在取得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当的法规等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与传统的内部控制概念相比,这一定义的发展在于将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动态的过程而不仅是静态的制度,企业的员工不仅应照章办事,还应在各项管理、经营活动中实现效率、效益原则。这个概念体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适时、全程的控制观念。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
(1)控制环境,是指对企业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一组因素的总称,包括管理哲学、经营方式、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董事会等;
(2)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辨识和风险分析;
(3)控制活动,指为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政策和程序;
(4)信息与沟通,对与财务报告目标相关的信息进行系统的记录;
( 5)监督,通过检查控制活动来实现对控制系统的监督。
现代企业管理下的内控制度作为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贯穿于企业的方方面面。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员素质控制;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文件记录控制;业绩报告控制;财产安全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作用
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制约的内在机制,处于企业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位置。企业规模越大,其重要性越显著。可以说,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否,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具体讲,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有以下作用:
1.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健全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过程的实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 有效地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要达到生存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是防范企业风险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它通过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不断加强对企业经营薄弱环节的控制,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是企业风险防范的一种最佳方法。
3. 维护财产和资源的安全完整。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够科学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等各个环节,从而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并能有效地纠正各种浪费现象。
4. 促进企业有效经营。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利用会计、统计、业务等各部门的制度规划及有关报告,把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等各部门及其工作结合在一起,使各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以顺利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同时,由于严密的监督与考核,能真实地反映工作实绩,再配合合理的奖惩制度,便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及潜能,从而促进整个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
企业内控制度对国有资产安全的意义
1.内控制度是国有资产保值的基本保障。首先,内控制度要求在购置前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做好相关的评估工作。其次,内控制度要求在购置中从不同角度对国有资产的购置全程进行监督,并及时做好国有资产的评估工作。再次,内控制度要求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追究机制,对公物私用、闲置浪费等违规使用国有资产的现象严厉处罚。
2.内控制度是国有资产运营的基本保障。从实施主体来看,内控制度由国有企业的利益相关人来执行,使国有资产运营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利益相关人的监督下得以进行。从实施过程来看,内控制度对与国有资产运营行为在时间、金额、数量等方面进行量化和细化,落实责任,严格考核,保证了国有资产在运营中的安全。
3.内控制度是国有资产增值的基本保障。内控制度是企业运行以及发展过程中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内控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是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实现的制度保证。
强化国企内控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