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在公司制改造进程中,股份制企业的试点在承包制普遍推行的同时就已起步,并面临着大面积承包制产生的学习示范效应,再加上许多股份制企业本身的不规范,经理阶层和员工过分强调自身利益而忽视了国有股权的利益,从而更加强化了内部人控制问题。
可见,“放权让利”的结果是使企业的监督成本迅速上升,政府难以对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督,企业经理人员(或者与工人合谋)实际占有的剩余份额远远超过政策上规定和统计上显示的份额。这种事实上的占有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和分配格局的变化,是经济学上典型的内部人控制,其具有内在路径依赖性。
三、内部人控制问题路径依赖的原因
内部人控制问题之所以表现出强的路径依赖性是因为路径选择的低成本陷阱。因为制度创新总是有风险,可能失败,也可能成功,既使成功,其创新成本也相对较高。而沿着原有路径改革,风险小,成本也较低。对于保守或者厌恶风险的改革决策者就会选择后一种改革路径,但是在制度变迁中,存在着一种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一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往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诺思认为“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如果初始选择的方向是正确的,制度变迁就可能进入良性循环,如果初始的选择方向出现偏差,制度变迁就可能沿着错误的路径往下滑,还有可能被锁定在低效率的状态下。具体表现为:
第一、初始的企业治理结构变迁方向的选择会提供强化这种选择的刺激和惯性,因为沿着原有的治理结构变化路径和既定方向往前走,总比另辟蹊径要来得方便一些。
第二、从国有企业制度变迁本身看,它对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的路径依赖性不言而喻的。因为转换和替代这种制度就意味着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和分配,这必然遭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国有企业制度在形成和变革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在现存体制中的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他们对目前的这种路径或制度有着强烈的需求,因而总是力图巩固现有制度,阻碍进一步的改革,哪怕新的体制较之现存的制度更有效率。即便由于某种原因进一步的改革势在必行,他们也会力求使变革有利于巩固和扩大他们的既得利益。
第三、非国有经济的不断壮大提供了一种示范效应,与之相比,国有企业至少在表面上显得自主权始终不够充分。这为内部人要求扩权提供了依据。放权让利的不可逆性孕含着内部人控制的可能性。
因此,国有企业制度经过20几年的演变,在初始制度创新阶段就已经形成了报酬递增的格局,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非竞争性和组织的无效性,初始的制度选择一方面受到旧体制的惯性制约,另一方面又形成了与现存制度共存共荣的利益集团,从而对其进一步演变产生了巨大的阻碍。锁定效应逐步发生作用,使制度变迁沿着给定的路径和轨迹继续下去。进入无效恶性循环的状态。可见,国企改革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具有内在的路径依赖性。
四、跳出路径依赖,进行制度创新。
从上述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放权让利式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造成了严重的企业经理阶层利用其直接控制企业的信息优势来谋求自身利益而损害企业资本所有者利益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彻底改变内部人控制问题结合中国国有企业的现状,我们就必须跳出路径依赖,进行制度创新。
第一、转变观念,真正发挥现在股份制的国有大中型公司股东大会的真正作用。由于改革的早期主要考虑向企业下放经营权,因此存在一种股东消极主义,即削弱股东权利和作用的倾向。使得作为公司最高权力机构的股东大会因此成了董事会扩大会议,难以起到其监督、约束董事会、经理阶层的职权。所以,我们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发挥股东大会的权力机构的作用。
第二、完善股票市场“用脚投票”的机制。由于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存在,拥有少数股权的中小股东虽然不能通过股权决定的表决权来影响公司的决策权和执行机构。但可以通过股票市场上“用脚投票”的办法出卖持有的股票从而制约经理的行为。这是因为众多的中小股东卖出股票,股权结构的改变可能被新的公司敌意兼并和接管;或者会使股价下跌,人们会认为公司经营出现了严重问题。“羊群效应”会使公司面临真正的困难和危机。如银行停止或减少贷款,甚至提前收回贷款,公司负债比例上升,公司决策层出现矛盾和内讧。这同样会导致敌意兼并和监管。而被收购和接管的公司董事会会被改组,原有的经理会被解雇。这将严重打击经理人的声誉,断送其职业生涯。
第三、形成经理市场的淘汰机制。根据现代厂商理论中,如果一个经理把企业搞得一塌糊涂,那么在经理市场上该企业经理的个人资本就会贬值。市场会根据经历过去的经营成绩做出价值评价。经理害怕市场对他做出不利判断,为了他的长远利益考虑,就会努力工作,从而给市场留下了“好印象”。而股东也会根据市场对经理价值特别是未来价值的评价来决定他们在股东大会行使选举权的方向。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变为公司制企业以后,董事长和经理阶层大多数是以前政府主管部门的厂长经理。而不是在经理市场中遴选出来的职业经理人。因此必须形成经理市场的淘汰机制。
参考书目:
(1)权衡、徐文华《路径依赖与国有企业改革-兼论内部人控制问题》江苏社会科学 1997.3
(2)伍柏麟 施建辉 《论国企业的治理结构》,载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9期
(3) 邓大才《农业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特征及创新选择》 来源: 中国农村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