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从此行撰写论文的目录(请删除此提示信息后再写)。
主体框架:
一、新存货准则对存货计价方法的改革原因、前提因素及标准
(一)变革的原因
1.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自身的发展需要
2.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发展需要
(二)计价方法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
(三)存货计价的标准
二、新存货计价方法的变动分析
(一)取消后进先出法的原因
(二) 后进先出法的弊端
(三)采用先进先出法的优势
三、存货计价方法变革的影响
(一)不同市场环境下,两种计价方法的不同影响
(二)不同领域中变革产生的不同影响
内 容 摘 要
新存货准则中明确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存货成本。换言之,该规定取消了原准则中所允许的发出存货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的计价方法。因此,本文就存货主要两种计价方法(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进行探讨,将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进行比较,发现后进先出法所存在的缺陷,以及采用先进先出法的优势。剖析新存货准则取消后进先出法计价的原因,同时阐述两种不同发出存货计价方法所产生的影响。
新存货准则下存货计价方法分析
新存货准则下存货计价方法分析
会计05届 吕锋 指导老师: 余海宗
内容摘要:选择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会导致不同的报告利润和存货估价,并对企业的税收负担、现金流量产生影响。先进先出法与后进先出法是两种重要的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的资产、成本、利润、所有者权益和税收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是制订企业会计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存货 计价方法 先进先出法 后进先出法
一、新存货准则对存货计价方法的改革原因、前提因素及标准
(一)变革的原因
1.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自身的发展需要
(1)采用先进先出法的优势
①.“先进先出法”的资产计价更为合理.
采用"先进先出法",存货的成本是按最近购货确定的,期末存货成本比较接近现行的市场价值,导致企业不能随意挑选存货计价那样以调整当期利润,从而使资产计价更为合理。
②.能有效地保持成本流动与实物流动的一致性。
由于存货进入企业的时间不同,一般存在的陈旧贬值的趋势,致使企业倾向于把先进入企业的存货先发出去。从这个角度出发,“先进先出法”的成本流动与实物更趋于一致。除此之外,在不考虑陈旧贬值趋势的情况下,各批存货可能因为在型号、规格及品质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使其拥有不同的价值。因此,为了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保持成本流动与实物流动的一致性是十分重要的。
③.在通货膨胀的市场环境下,“先进先出法”会提升股价。
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先进先出法”会高估当期的经营利润,能够提升股价。而对于大多数企业,股价水平的高低是企业管理人员业绩评价方法与奖励机制有紧密联系的,因此管理管理人员倾向于采用“先进先出法”。此外,股价的上升或稳定也有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使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的经营更加有信心。
(2).“后进先出法”的比较优势
①“后进先出法”收益计量更加合理。
采用“后进先出法”确认发出存货的计价,是以早期购入的进货成本与现在的收入相配比,得出的利润不够准确。而在“后进先出法”下,是以最近的进货成本与当期的收入相配比,得出的利润就较为准确。在通货膨胀的市场条件下,由于“先进先出法”会低估企业的销售成本,高估当期的利润,可能导致企业过度地分配利润;而“后进先出法”则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的缓冲作用,提供了比较稳健的利润数据,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
②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后进先出法”在税收及现金流量方面存在优势。
在物价持续上升的条件下,“后进先出法”是按早期的购货单价计量存货成本的,具有压低期末存货成本、提高销货成本,减少本期应税利润。因而,会降低纳税金额且提高企业的净现金流量。而“先进先出法”恰恰与“后进先出法”相反,会提高纳税金额且降低企业的净现金流量。
综上所述,“先进先出法”能保持存货计价的准确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成本流动与实物流动的一致性,但是在收益计量上却存在着缺陷。而“后进先出法”实现了收益计量准确性的要求,却在资产计价与成本流动与实物流动的一致性上存在问题。根据存货计价的目标(保持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的准确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成本与实物流动的一致性),“先进先出法”是更为恰当的发出存货计价方法。
2.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发展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力度及我国对外经济开放程度的加强,要想成功的立足于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市场之中,中国的企业必须首先在会计准则上进行国际化。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意味着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的财务报告准则之间实现了实质性的趋同。国际准则中,已经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因而,新会计准则中规定一律采用“先进先出法”也是有因可循的。
(二)计价方法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
1.存货的特点及其管理要求。对于不能互相替换的存货项目以及为特定项目生产和存放的存货,无疑应当采用个别计价法。如果存在大量可以替换的存货项目时,采用个别计价法将不胜其繁,此时,必须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之间中做出选择。在大多数情况下,存货的实物管理可能是“先进先出法”,因此,采用“先进先出法”比较符合存货的实际情况。
2.存货计价方法对财务的影响。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会直接影响期末存货价值的确定的销售成本的计算,进而对企业的利润、税收负担、现金流量、财务比率、所得税和净收益额;而采用先进先出法其结果恰好相反。
3.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经营管理和业绩评价的影响。由于存货的实物管理一股是“先进先出”的,如采用后进先出法核算,其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不仅如此,后进先出法虽然能够减少所得税,但同时会导致较低的净收益,影响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影响以净收益为基础的各种奖励和报酬。因此,从内部管理及业绩评价的角度出发,采用先进先出法比采用后进先出法更为合理。
(三)存货计价的标准
1.以历史成本为基础
企业流动资产中的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存货,存货是以历史成本入账.而事实上,存货极有可能以比该成本高许多的价格卖出支,所以通过销售存货所获得的现金数额往往比计算流动比率时所使用的数额要大.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与通货膨胀的持续,存货的历史成本与重置成本必然会产生偏差。
2.坚持客观性原则
如实反映销售成本与期末存货价值.由于存货的实物管理一般是“先进先出法”的,如采用后进先出法核算,其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采用先进先出法时,期末存货均按后期进价计算,比较接近编表日重置成本,使资产计价较为合理.当采用后进先出法时,期末存货按较早期的单价计量,与编表日的重置成本差距较大,物价变动幅度越大,这种现象越明显.在通货膨胀时期,后进先出法所产生的期末存货数偏低,使资产计价失去意义.结果,财务分析也受到相当大的影响,营运成本,流动比率,投资报酬率偏低.
3.坚持谨慎性原则
保证企业所有者和潜在投资者做出决策时,尽可能规避风险,使风险收益最大化。后进先出法在传统理论中被认为是“合理地计量销货成本,减少存货利润,从而公充地表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较为科学有效的存货计价方法。但是,严格地讲,后进先出法所体现的只是有条件,有步骤,有限制的谨慎原则,而不是纯粹意义下的谨慎原则。这主要是因为一个会计期间的期末存货与另一会计期间的期初存货在质和量上有因循沿袭的关系,即一个会计期间的期末存货在数量和金额上等同于下一个会计期间的期初存货。因此,后进先出法较之于先出法导致的期末存货的降低也就相应地降低了下一会计期间的期初存货。由于期末存货与期初存货之间的内在关系,后进先出法的采用在一个会计期间降低了期末存货的价值,减少了存货利润与税金,却相应地在下一个会计期间提高了期末存货的价值,增加了存货利润与税金。
二、新存货计价方法的变动分析
(一)取消后进先出法的原因
1.“后进先出法”自身的不足决定了其不宜作为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主要表现为:
(1)依据“后进先出法”计算的存货项目的金额不能准确地反映期末存货的实际价值,在持续通货膨胀情况下尤为如此。后进先出法按照后入库的存货先发出的原则计算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其结果是“存货”项目的金额反映的是最初取得存货的成本,远离存货的最近成本,背离存货的实际成本。尤其是在持续通货膨胀情况下,会严重歪曲存货的实际价值。
(2)“后进先出法”依据的成本流转与实物流动一致的假设与存货的实际流转情况基本不一致。后进先出法存在的依据是假设存货的实物流动与存货流转一致,即假定最后取得的存货最先售出,期末保留的存货是最先取得的存货,这种假设与实际情理不符,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找到存货后进先出的例子。存货一般存在陈旧贬值的趋势,特别受高新技术影响的存货,如果允许其存在,可能导致存货的积压,影响存货的质量,最终影响企业的长远利益。
2.支持“后进先出法”存在的依据难以成立。因为“后进先出法”可能影响企业财务善和经营成果的真实反映,决定了其不宜作为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主要表现为:
(1)“后进先出法”能够准确计量期间损益。按后进先出法计算的销售成本能够体现现行价格因素,与按现行价格反映的销售收入一致,因此,能够体现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正确体现期间损益。但是,如上所述,后进先出法不能准确地计量反映存货的价值。
(2)在持续通货膨胀情况下,按照后进先出法计算的销售成本反映最近期的存货购买成本,报告的成本较高,利润较低,因而降低了纳税金额。但是,存货计价方法选择的依据能否准确计量存货的价值和期间收益,税收原因不能成为选择发出存货计货计价方法的依据,不能纯粹为了税收规定和优势而允许某种会计处理方法的存在。
(二) 后进先出法的弊端
1.与实际价值不符。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是以旧的,过去的单位成本计价的,资产负债表上期末存货价值低于其实际价值,不能反映企业中存货的真实价值.从而可能导致管理工作人员作出存货较少的错误判断,而购入不必要的存货。
2.利润容易被操纵。企业可以通过改变正常的购货方式来操纵当期利润,例如,在价格上涨较快的时期,企业在期末大批量进货,可以提高当期销货成本,少计利润;或者推迟进货,把以前较的成本计入销货成本中,多计利润。这样就导致不知情的投资者作出不当的投资决策。相比之下,应用先进先出法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3.影响经营成果。旧的存货层的动用,会引起当期利润和所得税的突增。旧存货层的单位成本通常是以前的很低的单位成本,若本期存货发出量过大,就会动用旧的存货层的成本,破坏配比原则,给本期的经营成果带来很大影响。后进先出法下较低的原始成本导致本期账面收入过高,从而造成多交所得税的不利后果.
4.与实物流动不符。成本流动不能反映存货的实物流动。存货一般是按先进先出法的次序发出的,而成本却按后进先出法的次序流动,成本流动与实物流动正好相反,不利于内部管理。
5.应用较复杂。它要求把存货根据成本不同分成许多层,并且得为每种存货保持详细的每次收,发货的记录。
三、存货计价方法变革的影响
(一)不同市场环境下,两种计价方法的不同影响
变革可能导致采用“先进先出法”、生产周期较长、存货较多、以及周转率较低的公司在短期内受到一定的影响,造成毛利率及利润的不正常波动。
在通货膨胀的市场环境下,原材料的价格上涨,这时,使用“先进先出法”可以低估当期企业利润,从而降低税收;而“先进先出法”却会高估利润,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因此,转向“先进先出法”这样的变革会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而在通货紧缩的市场环境下,“先进先出法”会对企业产生有利影响。当企业从“后进先出法”转向其他计价方法,如“先进先出法”时,必将会造成企业毛利的波动。但由于现阶段,在中国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的因素无需考虑,因此,“后进先出法”的取消对原采用该种计价方法的大多数企业的影响不会很大。
(二)不同领域中变革产生的不同影响
1.在国际市场上,新准则规定的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与国际会计准则达成了共训,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这种会计变革可以使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吸引境外投资,有利于减少我国的外贸损失。同时,新会计准则会提升我国会计的国际地位。
2.在国内市场中,新的发出存货计价方法有利于我国企业的发展。“先进先出法”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促进了企业会计行为的规范、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防范经营风险,有利于企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中稳定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作者:刘晴艳.2006年.对“后进先出法”作为存货计价方法的思考
本文论述了在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下,采用后进先出法作为领用和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欠妥的理由。
[2]. 作者:段明佳.2006年.对发出存货计价方法变革的思考
本文将现行存货准则与新存货准则中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进行比较,并具体阐述其变革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3]. 作者:王竹泉.2006年.存货计价方法选择的矛盾及其协调
本文论述了企业在具体选择存货计价方法时需考虑的各个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4]. 作者:王莉.2006年.新存货会计准则解析
本文认述了现行存货准则下发出存货的成本计价方法,新存货准则下存货成本计价方法,取消了后进先出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