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第2页
一、两地对计量属性的运用差异………………………………………第3页
二、两地对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差异…………………第3页
三、相比历史成本模式运用公允价值的优势…………………………第4页
四、造成两地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有差异的原因分析……………第5页
五、对内地加强使用公允价值的对策及建议…………………………第5页
致谢词……………………………………………………………………第7页
参考文献…………………………………………………………………第8页
内 容 摘 要
不管是从政治形式上还是从经济发展上,实现内地和香港的一体化,都是中国人民共同的愿望。然而实现会计准则的等效是达成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环节。该文先从宏观层面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差异进行比较,再选取投资性房地产这一具体经济实例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进行差异分析,从而发现香港运用公允价值的成熟度已经趋同国际标准,相反内地在对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实践中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和阻碍性。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以及出于对公允价值固有优势的考虑,使得内地对贯彻公允价值的需求越发迫切和明显。文末根据两地差异的原因分析,提出对内地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内地与香港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浅议内地与香港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差异
相邻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将在长期趋近,而政治同属性以及该属性下统一合理的经济体制安排将使上述趋近的速度更快①。此地缘经济学理论正好恰当的反应了近十几年来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势。从2003年内地与香港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下称“CEPA”)开始实行起,内地与香港之间的交流在很多行业都有了明显加强,其中在会计服务业方面的互动尤为显著,但由于两地的会计准则或多或少的差异致使互动交流、经济往来都有一定的阻挠。
任何地区都致力于制定出科学稳健的会计准则,以使得企业管理层能够及时做出最优策略,更好的获取利润、发展经济。通过对内地和香港这两套会计准则的交流、比较,可以取其精华,相互借鉴,做到共同进步,最终实现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地位的提升。目前,两套会计准则已经在逐年增加的CEPA补充协议中趋同,但仍有几点主要差异:除了对关联方披露的会计准则不同外,就是在对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问题上有所差异,而关于对关联方披露的差异问题在年内将消除②。
一、两地对计量属性的运用差异
首选公允价值抑或是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成为内地执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和香港财务报告准则(HKFRS)的两大主要差异之一。
作为世界金融贸易中心的香港,由于特殊历史背景而沿袭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及其成熟、饱和的市场经济状况,有条件并且也强调应该以公允价值为主要计量属性,多年来苛刻地全面贯彻着。例如对于某些在财务报表中没有列示、但对公允性有必要表述的信息,应当在附注中详细说明。
内地新准则坚持以历史成本为主要的计量属性,而采用公允价值时要保证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条件十分严格,几乎所有可选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实务都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优选。例如在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中,通常采用成本模式,并不能同时采用两种计量模式。又如在很多情况下,企业一旦确定某种计量属性,便不能随意更改,而香港的会计师可根据自己的职业判断任意选用合适的计量属性。按这些规定,内地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又有了一定的阻碍性。
二、两地对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差异
(一)从相关准则规定的角度来分析差异
1.在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中,香港几乎都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而内地主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并且内地更严格的规定: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不得转换为以成本模式计量。
2.香港对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变动损益在其发生的期间记入;而内地的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不计提折旧或摊销,只在资产负债表日时以当日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余额的差额来做调整③。
3.香港还引入使用价值这一定义,而内地准则中未提及④。
4.公允价值模式下在转换方面也有不同:内地在对存货和自用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中,都是将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记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或“资本公积”中;而香港对存货和自用房地产这两种非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方式不同。
(二)从实际运用的角度来分析差异
1.香港的现状。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使相关性更高、使市值反应的更显著,而香港又具有完全活跃市场的条件,所以绝大部分企业都倾向于采用公允价值,在这点上内地还有很多借鉴学习的地方。
2.内地的现状。从新企业会计准则推行以来,内地已经从上市公司开始试行公允价值,近几年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行业对公允价值运用的情况如下:
沪深房地产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做后续计量情况表
2007年度
2008年度
2009年度
采用公允价值的数量(家)
18
22
26
上市公司总数量(家)
630
690
772
采用公允价值公司比例(%)
2.86
3.19
3.37
从上表可以看出,即使在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有三年多的发展缓冲下,内地上市公司运用公允价值的比例还是一直徘徊在3%左右,而大部分的公司仍然以成本模式计量⑤。
至少从目前来看,内地实践公允价值的情况远远不及香港。当然,香港早在99年就已经明确了公允价值的确认和使用原则⑥,所以经过这十年来的实践、完善和发展使得它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已经很成熟。相信在CEPA盛世下,有香港方面的协助发展,内地将逐步熟练和普及对公允价值的运用。
三、相比历史成本模式运用公允价值的优势
历史成本虽然可靠性更强,并且目前从现实意义来看更适合内地,但公允价值有它的优势,所以内地有必要采用并发展公允价值。
首先,公允价值具有显著的盈余价值相关性⑦,它反映的是现实和未来的价值,而不是像成本模式重在考虑“过去”。由于市场价值的频繁波动,仅考虑历史成本是缺乏实际性的,对投资者的经营策略也有一定不利影响。所以,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更关注的是资产的公允价值而不是历史成本,从决策有用观的角度来看,公允价值正在凸显优势。再次以房地产为例,如今最热议的话题就是房价的频繁波动,显然以公允价值来评估企业的变动利得或损失是最贴切不过的了。
其次,若从有交易价格的金融工具这个角度来看,用公允价值会比历史成本更具可靠性。大部分的金融衍生工具对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影响是占据主要地位的,所以应该谨慎对待这些金融工具的确认,然而用历史成本来计量是缺乏可靠性的。
四、造成两地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有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级次来看,香港具备活跃市场的条件,并且它严格遵守诚信、公平、公开、透明的原则,使得管理层能够快速获取公允的价格信息⑧。而内地尚属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有一部分市场发展的较为活跃,但还不够成熟,并且对估值技术的掌控还有待提高,所以对公允价值运用的三个条件还不能完全做到。
(二)内地对可靠性的要求更高。由于公允价值本身的性质限制,它的可靠性并不高,尤其是在内地这种经济不够成熟、信息繁多、评估技术不够专业的情况下,对可靠性的把握更加措手不及。从法律层次来讲,香港看重诚实、正直的原则,并且对法律中未作规定的条例可做灵活处理,而内地法律条例中无明文规定就不能判定为罪,则对可靠性没有较多的保障。例如不存在活跃市场时,报价应参照最近交易的价格或实质相同的其他资产当前的公允价值,再或者通过估计技术来确定,这样一来人为主观因素会过多影响其可靠性。
(三)公司治理结构的严谨程度有差异。香港公司治理结构更加严谨,各企业高级人员对理论知识有更强的能力,实施管理控制更加科学系统。内地由于国企为数多,以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的角度来看,同受国家控制的企业也属于关联方,则关联方交易甚多,而公司治理层的内部控制力强,企业操纵利润的可能性更大⑨。如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中,当初始投资成本小于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两者的差异作为经济利益流入记入当期损益,那么投资单位很可能故意高估公允价值来缩小差额,以至于控制利润,减少税负。
五、对内地加强使用公允价值的对策及建议
在中国加入WTO后,多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更加频繁,所以为使两地会计体系趋同以实现与国际接轨,内地加强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是十分必要、有意义的。
(一)改善应用公允价值的市场环境
1.加快由计划经济过渡到以市场为导向的转型速度,国家应多鼓励商品市场、外汇市场、资本市场等的发展,促使金融资产的交易更频繁,使市场经济条件更完善。
2.可以先从沿海地区加快两地的相互协作,鼓励各自到对方的市场上发展双重上市公司,再逐步向内陆发展。以09年起发展海西新区⑩为例,给两地的会计服务业逐步带来机遇。
3.尽量增加社会竞争力,鼓励更多民营、私营企业上市,减少如中石油等企业的垄断情况。
(二)健全准则体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允价值的运用之所以棘手,也是因为没有一套完整的公允价值准则体系。会计制度部门在制定细化的公允价值体系时,可以内地市场实际情况为前提、以香港的经验为参考,将运用的范围具体化、操作的流程细节化、评估认定严谨化、责任承担强制化。另外,加强公司内部监督制度,均衡各股东之间的权益,加大公司的治理力度,建立出一个健康、透明的系统机制,从根本上改善公允价值的运用环境。
(三)提升会计师的专业技术理论、强化职业道德
内地会计师的专业能力总体上不及香港,我们可以借鉴香港鼓励和重视留学的经验。内地可以多鼓励在职人员出国学习国际金融知识,并在各公司发扬应该不断给自己“充电”的组织文化,再辅以绩效工资策略迫使企业治理层对专业技术的重视。同时强化职业道德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求,专业技术再好,若忽略对道德的约束,其舞弊行为也会影响企业的发展。除此之外,也要加强对会计师的法律保障,使会计师不受管理者的威胁而做出不公正的财务信息。
(四)建立独立第三方的资产评估机构
会造成公允价值信息不可靠,易被企业操纵利润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独立的一方来做资产评估的审查。可以像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那样,再创立一个资产评估事务所,使所有企业在运用公允价值时都要经过资产评估事务所的估测或审核,这样从公司内部评估和外部第三方的双重评估上加强了对信息的可靠性,进一步促进对公允价值的真正普及。
致 谢 词
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指导老师王静老师的指导与督促下完成的,无不倾注了王静老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论文撰写过程中,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令我十分敬佩,对我影响深远,也使我受益匪浅,并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楷模。在此谨向王静老师表示我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谢意。并祝老师工作顺利,幸福吉祥!另外还要感谢其他各位老师的教学,才使我拥有今天的成绩。本文也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谨向各学术界的前辈们致敬!
参 考 文 献
[1]宋光磊,田园.CEPA盛世下的准则战争——对当前内地与香港会计准则差异的深入辨析[J].财会学习,2008,(11).
[2]陈玉媛.新会计准则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等效分析[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5):107—108.
[3]欧阳爱平,潘天笑.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会计政策执行情况评析[J].会计之友,2009,13.
[4]何郑涛,彭珏,何承岳.香港与内地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处理规定的比较[J].财会月刊(理论版),2006,(8).
[5]刘永泽.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缘何“遇冷”[N].中国会计报,2010-4-15.
[6]张烨,胡倩.资产公允价值的信息含量及其计量——来自香港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证券市场导报,2007,(12).
[7]胡旭微,杨隽萍,薛卫孝.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D].中国会计学会,2010-01-21.
[8]李志学,席勇.内地与香港关联方披露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J].财经论丛,2010,(1):74—75.
[9]张宗强.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7-20(4).
[10]翁国雄.海西新区发展前景及其为内地与香港会计服务业的发展带来的机遇[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