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企业及其主要经营活动
商品流通的概念及分类
商品流通企业的分类
商品流通的环节
商品流通的发展
二、商品流通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三、商业企业核算与工业企业核算的区别
1、成本计算的特殊性
2、存货核算方面的差异
成本费用核算方面的差异
存纲日常核算的特殊性
货币资金与往来款项方面的差异
四、商品流通企业与批发企业核算方法的区别
1、核算内容不同
2、核算方法不同
内 容 摘 要
商品流通企业是指组织商品购销活动的、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商业企会计除具有一般企业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其他行业会计的特点,因为商业企业只有供应和销售环节,即商品的购进、销售、调拨和储存,将社会产品从生产领域转到消费领域,以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从而实现商品的价值并获得盈利,它的增值税核算比较重要,并结合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规范和加强商品流通企的会计核算工工作。
circulation business of commodities
Commodity circulation enterprise commodity purchase and marketing activities of an organization, independent and self-sustaining economic entity. Business enterprise accounting besides ha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general enterprises, but also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ther industry and accounting, because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only supply and marketing chain, purchase, sales, transfers, and storage of goods, the social product from production field to consumption fiel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eet the needs of people's life, so as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the goods and get profit, its value-added tax accounting is more important, and the combination of commodity circulation enterprise accounting system,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specific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circulation of commodities enterprise accounting work。
商品流通企业及其主要经营活动
(一)商品流通企业的概念
商品流通是指商品或服务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相对于商业的概念而言,商品流通的概念有了很大延展,将其由过去的行业的概念上升为产业的概念,并成为第三产业的基础产业和主导构成部分,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国内商业、对外贸易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仓储业等。
在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完成由商品到货币和货币到商品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涉及到商品价值形态的转换、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又涉及到商品实体的位置移动。商品通过买卖活动而发生的价值形态变化和所有权的转移,叫做商品的价值转换,简称“商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商品实体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和在流通领域内的停滞,叫做商品的实体运动,简称物流。
商品的流通过程,实际上是商流和物流的统一。一个个商业经营组织,构成商流与物流的主体,促进商流与物流的顺利完成。如果从纵向商品流通的角度来看,这些商业经营组织形成一个个的商品流通环节,环节与环节之间,形成商品流通渠道。正确认识商业环节、商品流通渠道的本质特征,对于合理地设置商业经营组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反之商品流通业的发展又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趋于成熟。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商品流通业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商品流通的技术水平也随着国家经济质量的提高不断提高。这一点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商品流通业发展史可以得到印证。
(二)商品流通企业的分类
商品流通根据不同的性质有不同的分类:
(1)社会与自然属性
从商品本身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来看,一、是要受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规模条件制约。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生产的规模越来越扩大,社会商品交换的深度和广度亦不断升级,许多地方性的产品卷入全国市场的流通,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必然相应要求增加流通环节和延长扩大流通渠道。
二、是要受商品的自然属性的制约,商品越容易变质,体积越大,越不易于运输储存,它离开产地的距离就越近,流通渠道就短,环节就少;反过来,商品体积小,价值大,不容易变质,它离开产地的距离就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储存运输手段的进步,可以使一些瓜果蔬菜也能够远距离运销,但这和上述规律发挥作用并不矛盾。
三、是受商品社会属性制约,越是生活必需品,例如粮食、棉花,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重要,行销的范围就越大,行销网络的密度也会加大。
(2)商品所有者的所属情况:从商品所有者的状况来看,这些所有者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小的经济单位。所有者单一,规模过大、则流通渠道也会趋于单一,反之,就会出现多渠道。但是,所有者成分过分复杂,规模过小,会造成流通渠道的混乱,阻碍商品流通的正常进行。
(3)交通条件:从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来看,商品流通与交通运输是密不可分的。商品流通的扩大,是推动交通运输事业不断完善发展的强大经济动力,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又能促使商品流通扩大,这是—种良性循环的关系。如果某一地区交通运输不发达,要与外地进行商品交流,必然要进行多次倒手、中转、装卸、增加很多环节,影响渠道的畅通。可见,交通运输越发达,进行同样距离同样规模的商品流通,所经历的环节越少,渠道越短。
(三)商品流通的环节
1、批发环节
是商品大批量在流通中转移的流通环节,这一环节主要由生产推销部门、商业批发企业、代理商、经纪人、贸易货栈、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所构成。批发环节介于流通渠道的始端和中间部位,其社会功能在于把分散在各地的生产企业的产品输入流通过程中,并完成商品在流通过程中间阶段移动的任务。因此,商业批发企业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衔接纽带,是社会产品进入流通的第一阀门。同时,由批发关口进入的商品,决定商品流通输出的程度与速度,进而决定整个商品流通的效率。商品在流通过程的运动,有可能经过多次批发环节,把商品送到更远的地点,如我国的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批发企业。
2、零售环节
是直接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及服务的环节,包括生产企业所设的门市部、商业零售企业、个体商贩、各部门所设的小卖部、服务社等。零售环节位于商品流通终端,是流通过程与消费领域的结合点,也是商品流通的最后关口。当商品经过零售送达消费者手中,商品运动也就最后终止。
3、仓储环节
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停留,形成商品储存。合理地组织商品储存,保证商品储存量和商品储存结构合理化,对于保证商品流通顺利地进行,缩短流通时间,加速资金周转,降低流通费用,具有重要作用。
(四) 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
商品流通企业的产生:在自然经济中,没有产品交换也能进行生产。再生产过程也就表现为生产过程与交换过程的统一。商品交换是再生产过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和前提。 但是,生产过程与交换过程又是相互矛盾的。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时间上的矛盾;空间上的矛盾;技能上的矛盾。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就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工,产生了一个专门从事交换,而不从事生产的“组织”。也就是说,商品交换已由“多数人的附带工作”变成了“少数人的专门工作”。这个“少数人的专门工作”就是商业。 商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商业是指所有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狭义的商业是指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营利性事业。商业的产生,使商品生产者摆脱了很大一部分交换事务,“使社会的劳动力和劳动时间有更少一部分被束缚在这种非生产职能上”;“一个商人可以通过他的活动,为许多生产者缩短买卖时间”。
商品交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商品——商品(W——W):物物交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商品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准确的表现,从而很难保证等价交换的进行;其次,交换双方必须彼此都需要对方的产品,否则交换就无法进行。这些局限性给交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限制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2、商品——货币——商品(W——G——W),也就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形式的出现,是商品交换过程的革命,它解决了物物交换的困难,突破了交换的时空限制,商品交换的双方可以在不同时间、地点进行交换活动;它促进了横向经济联系,使商品交换的时空范围扩大了,为进一步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创造了条件。但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也孕育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3、G——W——G,即以商人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商人的出现,使原有的交换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进一步扩大了商品交换的规模和空间范围,节约了生产者用于交换的时间和费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另外商品流通企业主要以连锁、超市、大型购物广场等业态形式存在。进入90年代,我国整个商品流通行业呈现出空前繁荣与活跃的局面,社会投资大量涌入,商品销售额连年大幅度增长。但是经过几年强劲的超常规高速发展之后,我国的商品流通行业转入了竞争激烈、效益滑坡、经营惨淡的状态。目前,商品流通企业经营环境中的外部威胁是:国外一些大型的商业机构对国内商业行业的冲击。而内部自身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一些商业企业没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特色,没有形成严密而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跟在别人后面邯郸学步,只有模仿没有创新,普遍存在管理效率低、成本费用高、经济效益差的现象,没有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整个企业的运转缓慢,部门缺乏沟通,商品流失严重,组织也漏洞百出。由此可见,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商品流通企业至关重要,也迫在眉睫。
商品流通核算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按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的理论,商品核算应该既要反映商品的使用价值,又要反映商品的价值。反映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对商品分类进行实物数量核算,反映各种商品数量进、销、存增减变化情况;反映商品的价值,要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反映商品进、销、存金额的增减变化情况。商品的数量核算和金额核算是互相联系的。在会计核算中,金额核算特别重要,但数量核算也不容忽视,两者必须紧密结合。在实际工作中,商品价值有进价金额和售价金额两种标准。因此,商品流通核算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
这是以实物数量和进价金额两种计量单位,反映商品进、销、存情况的一种方法。主要内容包括:
1.“库存商品”的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统一按进价记账。总分类账反映库存商品进价总值;明细分类账反映各种商品的实物数量和进价金额。
2.“库存商品”明细账按商品的编号、品名、规格、等级分户,按商品收、付、存分栏记载数量和金额,数量要求永续盘存。
3.在业务部门和仓库设置商品账,分户方法与“库存商品”明细账相同,记载商品收、付、存数量,不记金额。
4.根据商品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方法定期计算和结转已销商品的进价成本。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大中型批发企业、农副产品收购企业及经营品种单纯的专业商店和经营贵重商品的商店。其优点是能够同时提供各种商品的数量指标和金额指标,便于加强商品管理。缺点是要按品种逐笔登记商品明细账,核算工作量较大。
例:2011-9-1某水产商贩购进虾100公斤@10元/公斤+蟹50公斤@20元/公斤;共计支出2000元,其库存商品就是2000元;下班时:共取得2950元的销售收入。经盘点:余虾10公斤+蟹2公斤;
上述水产商贩具体销售情况通过数量金额记录:
卖给酒店:虾50公斤@15+蟹40@30=1950(元) 卖给个人:虾40公斤@20+蟹8@25=1000(元)
(二)、数量售价金额核算法
这是以实物数量和售价金额两种计量单位,反映商品进、销、存情况的一种核算方法。主要内容基本与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相同,都是按商品品种设明细账,实行数量和金额双重控制。其不同的有两点:
1.“库存商品”总分类账、类目账和明细账均按售价记账。
2.设置“商品进销差价”账户,记载售价金额和进价金额之间的差额,定期分摊已销商品进销差价,计算已销商品进价成本和结存商品的进价金额。 由于采用售价记账,逢商品售价变动,就要盘点库存商品,调整商品金额和差价,核算工作量较大,因此,数量售价金额核算法一般适用于经营金额较小、批量较少的小型经营批发的企业,以及经营零售的企业的库存商品和贵重商品的核算。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把大量按各种不同品种开设的库存商品明细账归并为按实物负责人来分户的少量的明细账,从而简化了核算工作。
知道2950的销售数量:卖给酒店:虾50公斤@15+蟹40@30=1950(元) 卖给个人:虾40公斤@20+蟹8@25=1000(元),其他计算与上例一样。
(三)、售价金额核算法
这是在实物负责基础上,以售价记账,控制库存商品进、销、存情况的一种核算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
1.建立实物负责制。根据岗位责任制的要求,按商品经营的品种和地点,划分为若干柜组,确定实物负责人,对其经营的商品承担全部责任。
2.售价记账,金额控制。库存商品的进、销、存一律按销售价格入账,只记金额,不记数量,库存商品总分类账反映售价总金额,明细分类账按实物负责人分设,反映各实物负责人所经营的商品的售价金额,在总账控制下,随时反映各实物负责人的经济责任。
3.设置“商品进销差价”账户。由于“库存商品”账户按售价反映,而商品购进支付的货款是按进价计算的;因此,设置“商品进销差价”账户,以反映商品进价与售价之间的差价,正确计算销售商品的进价成本。
4.健全商品盘点制度。“库存商品”明细分类账按售价记账,没有数量控制,只有通过盘点才能确定实际数量,因此,必须加强商品盘点,才能检查库存商品账实是否相等及其实物负责人的工作质量和经济责任。
采用售价金额核算方法,可以简化核算手续,减少工作量,是零售企业商品核算的主要方法。其不足之处是由于只记金额,不记数量,库存商品账不能提供数量指标以控制商品进、销、存情况,一旦发生差错,难以查明原因。
水产商贩的虾计划售价@20;蟹@25;那么库存商品: 虾:100×20=2000+蟹50×25=1250共计3250元;进销价=3250-2000=1250元 同样:已知销售收入2950元;盘点:余虾10公斤+蟹2公斤;已销商品按销售价计算的成本=(100-10)×20+(50-2)×25=3000(元) 毛利=(实际销售收入-按销售价计算的成本)+已销进销价差 =(2950-3000)+{90×(20-10)+48×(25-20)}=-50+1140=1090(元)
(四)、进价金额核算法
这是以进价金额控制库存商品进、销、存的一种核算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
1.库存商品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一律以进价入账,只记金额,不记数量。 2.库存商品明细账按商品大类或柜组设置,对需要掌握数量的商品,可设置备查簿。
3.平时销货账务处理,只核算销售收入,不核算销售成本。月末采取“以存计销”的方法,通过实地盘点库存商品,倒挤商品销售成本。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经营鲜活商品的零售企业。其优点是平日对商品购销业务的会计处理非常简单,但对于商品所发生的损溢都挤入商品销售成本而平时不予反映,也可看出这种方法从管理上讲是不够严密的,极易出现漏洞。
其成本=2000-(10×10+2×20)=1860(元)或=90×10+48×20=1860(元) 毛利=2950-1860=1090(元)
商业企业核算与工业企业核算的区别
商业会计的核算是运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的商品流通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种专业会计。而工业企业会计的核算是财务人员就业的热门行业,收入稳定,发展可观。所以商品流通企业与工业企业在核算方面存在以下几个差异:
1、成本计算的特殊性。
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是工业企业会计核算的一项重要内容,商品流通企业由于不生产品,因而不存在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问题。
货核算方面的差异。
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包括商品、产成品、半成品、在产品以及各类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由于不同行业的企业从事不同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有不同类型的存货,因此,存货比较能够反映行业生产经营的特点。比如,制造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活动是将一种产品转换为另一种产品,因此它既要储备用来生产的原材料,又会有处于生产过程和生产阶段的在产品,还会有已经完成制造过程、待发出、销售的产成品等。
因此,工业企业的存货核算范围包括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物资、半成品、产成品和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等。施工企业的存货核算范围包括库存材料、低值易耗品、周转材料、委托加工物资、工程施工、工业生产、辅助生产等。商品流通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是购入货物和销售货物,没有生产制造过程,因此它的存货主要是购入待销售的商品,也包括为经营而准备的自身耗用的材料物资。商业企业的存货更多地体现为所购进待销售的各项商品。交通运输企业主要从事公路、民航、铁路等的运输活动,其存货主要为各类燃料及修理交通运输工具的备品备件,没有或少有在产品和产成品。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有的行业的在产品存货要有较长的时间周期,比如房地产开发业的建筑、待售房屋,大型机械制造的未完工项目(如轮船、成套设备)等;也有的行业存货微乎其微,如旅游业、管理咨询业等。所有这些都鲜明地体现了行业会计的特点。
在材料采购成本核算上,工业企业对于材料采购成本在会计核算上要求将购入材料所发生的各项直接支出计入相应材料采购成本;而商业企业、服务业采购成本的计入与工业企业大致相同。而施工企业、基建企业的建设物资由于采购程序比较复杂,采购费用较高,专设了相应会计科目如“采购保管费”科目核算各项采购支出,并在一定的期间内合理摊销到各项材料的采购成本中。
3、成本费用核算方面的差异。
成本费用是伴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并按配比原则、依企业取得的收入而确定的,因此,有什么样的业务收入,就会有什么样的成本费用。社会上需要的产品、劳务多种多样,所以各行业的成本费用的内容也必然有所区别。比如,制造业的成本费用一般体现为所制造产品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及动力、直接人工及福利费、制造费用、以及与产品生产经营有关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相关的税费支出;商品流通业的成本费用则表现为所销售商品的进价成本,以及耗用物料、支付的人工费用等经营费用和相关的税金;而旅游业的成本费用则主要是为游客支付的住宿费、餐饮费。车费、导游服务费、机构人员工资以及其他相关费用。因此成本费用的不同应归根于各行业的经营内容,是各行业经营内容特点的反应。
在成本核算方法方面,工业企业、服务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主要包括个别计价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施工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主要采用项目法。商业企业成本核算方法则比较特殊,一般采用零售价法。在成本结转方法方面,工业企业的成本结转是在产品与产成品之间分配其各自的成本,因此成本结转方法包括不计在产品成本、固定计算在产品成本、约当产量法等。施工企业在项目完工前没有产成品,因此对在产品的成本结转主要根据配比原则,按照收入实现的完工百分比确认成本。
存纲日常核算的特殊性。
商品流通企业(特别是零售企业)的商品存货,为了便于销售,一般在购进时就要确定其销售价格,因而商品销售,一般在购进时就要确定其销售价格,因而商品存货的日常核算可以采用“售价金额核算法”,即在“库存商品”账户核算商品的售价,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通过“进销差价”账户核算,期末再将进销差价在已销商品与期末结存商品之间进行分配,以确定本期销售商品成本与期末结存商品的成本。
货币资金与往来款项方面的差异
只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货币资金与往来款项的核算在各行业没有大的区别。但是,若从各行业经营管理的特点来看,各行业之间的差异是比较大的。比如,有的行业形成的收入以增加现金为主,如商品零售业、餐饮业;有的收入主要表现为分期收取的款项,如房地产开发业;而有的收入则表现为企业负债的减少,如先收取款项,再提供劳务的旅游业等。这样,有的行业就会有较大数额的应收应付款项,平时对应收应付款项的管理在单位的经营管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有的则较少有应收应付款项,如零售商业企业等,应收应付款项在单位的日常管理中并未占据重要地位。因此,认真研究各行业在货币资金和往来款项方面的区别,或者是在这方面的行业特征,对加强单位的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也是很有意义的。
商品流通企业与批发企业核算方法的区别
核算对象不同
商业企业将生产者的产品转移到消费者手中,要经历购进、存储、销售三个环节,通过若干次才能最终实现。存在着两种基本类型的企业。
而批发企业是指想生产企业货其他企业购进商品,供应其他生产企业或零售企业以及其他批发企业用以转售,或供应给其他企业用以加工后销售的商品流通企业。
核算方法不同
(1)商品流通企业的核算方法包括进价核算和售价核算两种,进价核算法又分为进价金额核算和数量进价金额核算。售价核算法又分为售价金额法和数量售价金额和算法。零售业一般采用售价核算法。对于柜组或市场部一般采用售价金额核算法。这种方法的库存商品总分类账和明细账都只反映商品售价金额,不反映实物数量。其原因是柜组式或者门市部销售方式种类繁多,但每种数量不大,这样的销售方式较为适用实物负责制的方法。对库存商品的结存数量通过对库存商品进行实地盘点来掌握,营业柜组或门市对其经营的商品承担责任。
(2)一般的批发企业通常采用数量进价金额法。这种方法是指库存商品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除均按商品进价金额反应外,同时明细分类账还必须反应商品实物数量的一种核算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根据已销售的商品数量按进价结转为主营业务。
参考文献
1.张照禄;《商品流通概论》
2.付胜;《行业会计比较》2008年3月版
3.董福平;《现代企业物流运作案例选评》
4.王国生;《商品流通企业会计》
5. 罗文宽 ;《2006年最新企业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与财务会计制度实施手册》
6. 《企业会计准则》
致谢词
该毕业论文的完成是在我们的导师细心指导下进行的。在每次遇到问题时老师不辞辛苦的讲解才使得我的论文顺利的进行。从论文的选题到资料的搜集直至最后的修改的整个过程中,花费了老师很多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在此向导师表示衷心地感谢!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都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还要感谢和我同一小组的几位同学,是你们在我平时设计中和我一起探讨问题,并指出我毕业论文上的误区,使我能及时的发现问题把设计顺利的进行下去,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不可能这样顺利地结稿,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