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内 容 摘 要………………………………………………………….Ⅰ
目 录………………………………………………………….Ⅱ
1 引言……………………………………………………………1
2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研究背景与意义……………………………….2
2.1 会计电算化的研究背景…………………………………….2
2.2 会计电算化的研究意义…………………………………….2
3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及现状…………………………………….3
3.1 会计电算化的概念…………………………………………………….3
3.2 会计电算化的现状……………………………………………………3
4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4
4.1 会计电算化的政策与法规中有些不适应技术发展的规定……….4
4.2 大多数会计电算化软件没有经过严格的技术测试………………..4
4.3 大多数会计电算化软件在功能上有一定的局限性………………...4
4.4 我国会计电算化仅仅是手工系统与计算机系统的简单“撮合”..4
4.5 缺乏电算化复合人才……………………………………………….4
4.6 内部制度不健全,电算化工作不规范……………………………..4
5我国会计电算化原因分析………………………………………….5
5.1 会计软件开发人员知识结构构成不合理…………………………5
5.2 对会计电算化认识不到位…………………………………………5
5.3 政治法规不合理,会计电算化理论滞后………………………..5
6针对我国会计电算化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6
6.1 重视理论研究,提高思想认识 …………………………6
6.2 强化培训,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操作业务素质……………6
6.3 制定切实可行的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6
6.4 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6
6.5 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确保系统历史数据安全,完整………………………………………………………………………6
6.6 重视对电算化审计的研究,相互配合,相互配合,相互促进………………………………………………………………………6
6.7 加快电算化法制建设,规范会计电算化行为…………6
6.8 做好管理基础工作,尤其是会计基础工作……………6
7结论……………………………………………………………………7
8参考文献……………………………………………………………..8
1 引 言
我国(某地区或某行业)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会计数据处理方式和账务处理方式及内部控制制度,使财务人员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会计信息收集,整理,传输反馈的准确程度,使会计工作能更好的满足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从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进而分析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出一些相关的解决办法,从而使会计电算化更适用于我国的会计行业,使会计工作变得轻松,会计数据变得准确,会计管理变得安全。
2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会计电算化的研究背景
随着IT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手工会计所采用的内部控制制度已不适应电算化会计的要求,这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通过分析和研究会计电算化系统下的内部控制现状入手,探索在会计电算化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的策略,以期达到促进内部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和促进会计电算化的稳定、快速的发展的目的。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信息技术、企业管理等学科相互结合后产生的综合性学科,其本质是将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即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与报账,以及部分代替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和决策的过程。会计电算化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既包括了原来的手工财务过程,又包括程序设计、电算化账务处理过程。随着IT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会计电算化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企业在建立了电算化会计系统后,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革无疑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然而,我国实行会计电算化时间不长,而且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目前各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使得企业电算化内部控制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会计电算化的研究意义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会计电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只要将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输入了计算机,大量的数据计算,分类,归集,存储,分析等工作,都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因而大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使会计信息的提供更加及时。
(二).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由于在电子计算机应用中,对会计数据的来源提供了一系列规范要求,而且数据在处理过程中能始终得到控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手工操作中的不规范,不统一,易出错,易遗漏等问题,可以使会计工作的质量得到进一步保证。
(三).促进会计工作只能的转变
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工作的效率提高,会计人员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经营管理,从而促进了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使会计在经营管理下提高经济效益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促进会计队伍的素质提高
会计电算化的开展,一方面要求广大会计人员学习掌握有关会计电算化的新知识,以便适应工作要求并争取主动;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工作是计算机完成的,可以提供许多学习新知识的时间,可以使会计人员有接受脱产专业培训的机会。因此,必然逐步提高整体会计队伍的业务素质。
(五).为整个管理工作现代化奠定基础
会计电算化以后,为企业管理手段现代化奠定了重要基础,可以带动或加速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实现。
(六).推动会计改革,促进会计自身的不断发展
会计电算化不仅仅是会计核算手段或会计信息处理操作技术的变革,而且必将对会计核算的方式,程序,内容,方法以及会计理论的研究等产生影响;从而促进会计自身不断发展。
3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及现状
3.1 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会计电算化是把电子计算机和现代数据处理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的简称,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其目的是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
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推广应用阶段,普及与提高阶段。现状的会计电算化比较成熟。在企业应用的比较多。而对财务软件也是各不相同。各类型的企业对财务软件的功能要求也各不相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推广应用阶段,普及与提高阶段。现状的会计电算化比较成熟。在企业应用的比较多。而对财务软件也是各不相同。各类型的企业对财务软件的功能要求也各不相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推广应用阶段,普及与提高阶段。现状的会计电算化比较成熟。在企业应用的比较多。而对财务软件也是各不相同。各类型的企业对财务软件的功能要求也各不相同。
4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的政策与法规中有些不适应技术发展的规定
国家对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是非常重视的, 财政部早在1989年12月和1990年7 月就分别发布了《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和《关于会计核算软件评审问题的补充规定(试行)》,而后又分别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等政策和法规,这对促进我国会计电算化进程的发展、保证软件的质量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有些政策与法规过多地涉及到了软件技术上的细节问题这非但达不到提高软件质量的目标,反而束缚了软件开发人员的手脚,从而影响了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大多数会计电算化软件没有经过严格的技术测试
目前,尽管会计电算化软件在功能上日益提高,有许多软件还都得到了国家财政部或各省财政厅的认可,但这只是行政法规上的基本要求。实际上,我国软件技术测试工作才刚刚起步,所以,这些软件大多数没有真正进行过严格的技术测试,也就是说,这些软件中还可能存在着许多错误。
大多数会计电算化软件在功能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通用软件在功能上往往还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的各种特殊需要,它们都有一个适用的范围,例如:有些会计电算化软件只适用于机械行业,而另一些只适用于化工行业。另一方面,会计核算工作在各企事业单位中差别很大,所以,这些软件往往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解决各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需要重新调整和开发。此外,随着企事业单位业务的发展,管理模式和组织机构的改变,原有系统往往需要调整,但大部分软件不提供应用生成和二次开发的功能,这样原有系统就不能适应新的实际情况。
我国会计电算化仅仅是手工系统与计算机系统的简单“撮合”
在我国几个世纪以来,财会人员将算盘作为一种计算工具,账本作为一种载体,记录着各种经济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手工会计速度慢,效率低,十分耗费会计人员精力,而且非常容易抄错或抄漏,且错弊不易被发现和查找,从而难以保证会计核算质量;手工会计系统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电算化应运而生,实现了数据分类集中存放,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实现了会计资源共享,从而大大提高了财务工作效率。但是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后,并非所有的会计软件都履行了会计电算化的功能。这种“撮合”没有真正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而仅仅是事后反映,是手工会计的翻版,人为干预依然存在,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缺乏电算化复合人才
由于会计电算化涉及到会计和计算机两种专业知识,在岗的会计人员虽然经过计算机等级培训,但与实际要求水平有较大差距。表现在下面三方面:
(1)。会计人员知识不全面。许多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比较熟悉,但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有限。
(2)。计算机培训教材老化。计算机发展很快,软件操作系统也有质的变化
(3)。对会计人员的再培训和定期考核缺乏,没有系统性。
4.6 内部制度不健全,电算化工作不规范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系统及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出于单机数据处理阶段,功能上仅能完成会计的记账凭证数据采集,账务处理,常规财务报告的编制,账表资料的打印输出,查询输出等。与各业务系统无在线联系。目前这样单位占电算化单位,从个数说是多数。
处于初级网络财务会计信息系统阶段,功能上除了完成会计的记账凭证,数据采集,账务处理,常规财务报告的编制,账表资料的打印输出,查询输出外,扩大到简单的统计分析,预测决策的辅助,关联查询,具有较丰富的输出展现形式等。
处于企业网络级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功能上除完成会计的记账凭证数据采集,账务处理,常规财务报告的编制,账表资料的打印输出,查询输出外,扩大到统计分析,预测决策的辅助,关联查询,有了与各业务系统的内在数据关联,实现了有控制的网络数据的基本共享。
4. 实现了互联网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了全国,世界范围的集中式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支持电子商务,实现了一体化无纸化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
5我国会计电算化原因分析
5.1 会计软件开发人员知识结构构成不合理
我国会计软件开发初期主要由计算机人员为主进行开发,他们计算机专业知识甚多,而对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方面知之甚少,因而造成计算机技术不断升级,而会计功能徘徊不前。后来是以计算机专业人员和会计人员相结合为主要开发力量,这样虽然使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人才的知识结构大大改善,但仍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未来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开发人才必须是复合人才,既精通计算机又精通会计,甚至还通企业的经营管理各方面活动。
对会计电算化认识不到位、
财政部明确规定到2010年,全国要有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但不少地方,会计电算化的进程还不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不到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管理部门基本上认为会计电算化是单位本身的事,财政部门不要干预,因此,未能进行有利的推动,单位的领导者认为会计电算化就是买台微机给财政部门,手工记账与微机记账效果是一样的。而且对会计电算化的保密性,安全性存在空白,因而对会计电算化数据的可靠性发生质疑,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推广。
5.3 政治法规不合理,会计电算化理论滞后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管理起步较晚,经验不足,管理水平还很低,由于一些的政策和法规的不合理,束缚了开发人员和用户手脚,十几年来,我国成功的开发了一批颇有名气,民族品牌会计电算化软件。但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深入发展,不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却值得探讨和研究。这必然要求发展会计电算化理论,而当前现实是会计电算化理论落后于实践,无法推动会计电算化实物向深层次发展。
6针对我国会计电算化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重视理论研究,提高思想认识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会计电算化事的发展依赖于会计电算化理论的发展,电算化理论研究的滞后,会制约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成熟与发展,因此,电算化会计理论是指导,推动会计电算化在新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实践指南。
电算化会计理论的研究确定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体系,运作规范及特点,会计档案等基本要求,它一方面符合手工会计的基本要求,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点。电算化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透彻了,会计软件的研制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才能更符合会计,审计工作的实际要求,会计电算化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会计工作,才能使会计工作在实现电算化后更加规范,效率更高,安全性更强,才能更好的为管理决策服务。同时,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也使会计电算化系统出现许多新的特征,这些既推动现有会计系统的发展,也对现有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发展产生障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电算化会计理论的研究,建立较完备的电算化会计理论体系,以适应会计电算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强化培训,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操作业务素质
目前,不少单位的电算化会计人员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等经过短期培训而来,他们在使用计算机处理业务的过程中往往很多是除了使用财务软件之外,对微机的软硬知识了解甚少,一旦微机出现故障时,就束手无策,一旦出错,可能会使自己很长时间的工作成果付诸东流,使系统数据丢失,严重的导致系统崩溃,这种低素质的会计人员是不能够胜任会计电算化工作。
要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业务素质,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企业应立足于国际水准,培养或聘用一批高级技术人才,他们能够掌握国际先进技术,精通信息技术,熟练应用会计电算化,推动企业电算化事业由“核算型”向“管理型”,“智能型”转变。各基层单位应积极支持及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和提高会计电算化知识,掌握计算机先进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本单位尽快建立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创造条件。另外培养复合型人才,可以在财会专业中增设计算机编程,维护等课程,可以让财会人员进修计算机课程,还可以让计算机人员,在岗人员实习并进修财会知识。
同时,要加强并制定实事求是的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计划,要注重实效,培训的内容要切合实际工作需要。对会计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系统管理人员,应按不同内容,不同要求进行培训。对系统维护人员,应尽量聘用计算机专业人员,毕竟,计算机系统维护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这些计算机专业人员只要简单的会计培训,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制定切实可行的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
这些内部制度的建立应遵循一下原则:
不兼容权限必须分离原则。即对电算化权限严格控制,系统操作员以外的操作人员只享有操作权限。
相互制约原则.加强对电算化系统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 控制。明确管理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职责范围。
安全,保密性原则。安全主要是对硬软件,^论文的安全检查保障控制。保密主要对存取权限进行控制,设置多级保密措施.
内部防范原则.主要是针对个别人容易出现的个人垄断现象以及对系统管理人员的监督控制问题进行防范。
所有这些都是制定会计电算化规章制度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
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财务上的数据往往是企业的绝对保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产与发展。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是指采用各种方法保护数据和计算机程序,以防止数据泄密,更改或破坏,主要包括:实体安全控制,硬件安全控制,内部控制,软件安全控制,网络安全控制,病毒的防范与控制等。
实体安全控制.实体安全涉及到计算机主机房的环境和各种技术安全要求,光和磁介质等数据存贮体的存放和保护。计算机机房应该符合技术要求和安全要求,应充分满足防火,防水,防潮,防盗,恒温等技术条件。
硬件安全控制.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主要依赖于硬件设备,因此硬件设备的质量必须有充分保证。同时,为防万一,关键性的硬件设备可以采用双系统备份。此外,机房内用于动力,照明的供电线路应与计算机系统的供电线路分开,配置不间断电源,防辐射和防电磁波干扰等设备。
内部控制.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分为制度控制和程序性控制两类:
(一).制度控制一般是以管理制度的形式实行的,即由主管部门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强制或监督会计部门执行,从而保证会计系统软件正常和安全运行,免遭外界干扰和破坏.
(二).程序控制是靠软件本身尤其是会计系统软件来实现的内部控制机制,这种内部控制机制往往比通过各种管理制度实现的控制更为有效。程序控制一般由数据输入控制,处理过程控制,数据输出控制等组成。
软件安全控制.(1).会计系统软件的开发,必须进行全面的市场调查,严格遵循财政部颁布的 《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科学系统地分析和设计。系统软件完成后必须与提交的原程序清单保持一致,减少软件开发时可能埋下的安全隐患。(2).应分析研究各应用软件的兼容性,统一性,,使各业务系统成为基于统一操作系统平台的大系统,各种业务之间能相互衔接,相关数据能够自动核对,校验,数据备份应统一完成。(3).系统软件应尽量减少人机对话窗口,必要的窗口如凭证输入窗口应力求界面友好,防错能力强,做到非正确输入不接受。(4).增强系统软件现场保护和自我跟踪能力,记录一切非正常操作。
网络安全控制.网络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了比单机系统更高的要求,如果安全控制设计不好,会带来比单机系统更大的损失。针对网络的特点,需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控制:
(1).用户权限的控制。从业务范围出发,将整个网络系统分级管理,设备系统管理员,数据录入员,数据管理员,和专职会计员等岗位,层层负责,对各种数据的读,写,修改权限进行严格控制,把各项业务的授权,执行,记录以及资产保管等职能授予不同岗位的用户,并赋予不同的操作权限,拒绝其他用户的访问。
(2).密码设置。每一用户按照自己的用户身份和密码进入系统,对密码进行分级管理,避免使用易破译的密码。
(3).对储存在网络上的重要数据进行有效加密。在网络中传播数据前对相关数据进行加密,接受到数据后作相应的解密处理,并定期更新加密密码。
7. 病毒的防范与控制。防范病毒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加强安全教育,健全并严格执行防范病毒管理制度,具体包括:软件,软盘及计算机系统的采购和更新要通过计算机病毒检测后才可使用;专机专用:建立软盘管理制度,同时防止乱拷贝软盘;安装防病毒卡和防病毒软件,定期检测并清除计算机病毒。由于许多病毒是 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所以应采用网上防火墙技术。
6.5 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确保系统历史数据安全,完整
随着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应做好会计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使其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做好会计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我们必须根据电算化汇集档案的特点,做好电算化汇集档案的收集,保存,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1.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收集。所谓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收集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如一个会计年度,把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会计数据备份存储到磁性介质或光盘上,从而脱离于原计算机系统的会计档案。财务部门应把财务数据的备份文件保存好,以防计算机硬件系统损坏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最小的损失下恢复原有的会计电算化系统。
2.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与保存。由于电算化会计档案是存储在磁性介质或光盘上的,根据这些信息载体的物理特性,在形成这些档案时应准备双份即采用“AB备份法”进行数据的备份,并且每份上要注明形成档案时的时间与操作员姓名,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点,以防止地震或火灾等意外情况引起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毁灭与系统的不可恢复性。对采用磁性介质保存的档案,还应定期进行检查,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的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此外,建议会计电算化档案除各版本的备份财务数据外还应保存对应版本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版本,二者的一致性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不同版本软件下形成的会计档案其会计数据的结构有可能不同,这就有可能产生会计档案不能被调阅或产生某些预料外的错误。因此,会计电算化档案除了要保存个版本的备份数据外还应该保存对应版本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版本,两者相一致是非常必要的。
重视对电算化审计的研究,相互配合,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内部审计在会计电算化中对于保证会计工作人员正确,有效地完成会计核算工作,并最终产生有用的会计信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部审计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电算化会计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遵照《会计法》及有关财经法规的规定。
(2).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如查看账册内容,做到账表相符,对不妥或错误的账表处理应及时调整。
(3).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
(4).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电算化实施过程存在的漏洞。
网络时代号召审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在互联网连接起来的全球化经济中,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对网络时代的审计创新进行全方位的开拓,远远不应局限于审计对象,审计技术,审计业务上,以保证与电算化会计的发展同步。
加快电算化法制建设,规范会计电算化行为
立法方面,为了对付日益猖獗的计算机犯罪,保护信息使用者的权益,国家应制定并实施计算机安全及数据保护法律,在全社会加强对计算机安全的宏观控制,对危害计算机安全的行为进行制裁,为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会计的规范化管理,主要是通过颁布指定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来进行的。只有用会计准则指导会计业务,才能规范会计行为。规范的具体内容有:财务会计软件采用的标准,具体业务处理,人员职责等。财政部新颁布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便是最好的体现。
做好管理基础工作,尤其是会计基础工作
管理基础只要指有一套比较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以及较完整的规范化的数据: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没有很好的基础工作,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无法处理无规律,不规范的会计数据,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将遇到重重困难。
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系统要求原始会计数据标准化和规范化,所有录入到电脑里面的会计信息必须代码化,以便于电脑集中处理。同时,所使用的代码必须与财政部规定相符,与网络环境对会计数据的传输要求相一致,从而更好的发挥网络的优势。
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意识,在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会计电算化的长期,近期发展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重新调整会计及整个企业的机构配置,岗位分工,建立一系列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要求。还要修改扩建机房,选购,安装,调试设备,自行开发或购买会计软件,培训会计电算化人员等工作。
7 结 论
以上这些问题是会计电算化进程中经常遇到而又必须重视和及时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如若不重视或不及时解决,他将阻碍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的层次的发展;如若重视和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它必然会促进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发展,最大程度的提高汇聚工作和汇集信息的质量,能更好地提高各级企,事业单位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提高经济效率服务。而对会计电算化出现的问题,我们要有勇气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21世纪的会计应该是一个革命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而不是一个在原有基础上修修补补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应当是在现代会计模式的基础上,利用国际上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设计全新的,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会计电算化,并为今后开发现代企业管理软件打下良好的基础。
8 参考文献
1.励景源:《会计电算化》,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1。
2.方志刚:我国财务软件开发与应用的误区;《软件世界》,1995.4。
3.庄明来.会计电算化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4.马志龙.新编会计电算化培训教材【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5.魏庆辉.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09).
6.杨应杰,郭国梅,浅析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实务,2009(01).
7.徐俊晖,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风险分析及其防范【J】.渤海大学学报,2005(01).
8.吴翔宇,加强企业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02).
9.黄蓉琼,我国会计电算化现状与对策研究【J】.四川林勘设计,2003(3).
10.马贞,袁红波,浅谈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议【J】.科技资讯.2007(1).
11.袁秀梅,会计电算化目前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5(5).
12.吴翔宇,加强企业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