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案例
马云的创业与阿里巴巴的企业创新……………………………….….3
二、创业与企业创新的概念
(一)什么是创业?………………………………………………….4
(二) 什么是创新?…………………………………………………..4
(三)什么是企业创新?…………………………………………….4
(四) 创业与创新的差异……..………………………………………5
(五)创业与创新的联系…………………………………………….5
三、创业与企业创新之案例研究
(一)一则明星开网店的故事…………………………………….…6
(二)创业失败问题点……………………………………………..…6
(三)案例问题原因分析……………………………………………….7
(四)解决方案………………………………………………………….7
(五)案例小结…………………………………………………….….8
四、结束语…………………………………………………..……………..8
内 容 摘 要
在世界经济的成长以及中国持续的经济发展之大环境下,一方面人类经济与生活的大融合,另一方面个性化需求日趋显现不断驱使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分工的精细化与具体性呼唤着新兴公司的出现,在公司企业成长中,对产品的创新对服务的创新等是保障公司长久发展的必要条件。 今天看到了俞敏洪在北京大学2008年开学典礼上的发言,俞敏洪在发言的最后说了这样一段话,让我特别感动,他说: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琐碎。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但是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没有理想,从此停止进步,那未来你一辈子的日子堆积起来将永远是一堆琐碎。看完之后,你还会对自己创业没有资金或没有其他什么的找借口吗?你要做的是:想到了,马上就去做! 马云-阿里巴巴创始人,被称为“创业教父”。曾经的创业艰辛、近日的荣耀辉煌,使得这位卓越企业家身上有散发不完的光环在萦绕。像马云那样,只要你努力了,世界上,其实没有你做不到的事情……
创业与企业创新研究
导入案例
马云的创业与阿里巴巴的企业创新
1999年2月,在杭州湖畔家园马云的家中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18位创业成员或坐或站,神情肃穆地围绕着慷慨激昂的马云,马云快速而疯狂地发表激情洋溢的演讲“黑暗中一起摸索,一起喊,我喊叫着往前冲的时候,你们都不会慌了。你们拿着大刀,一直往前冲,十几个人往前冲,有什么好慌的?”在这次“起事”的会议上,马云和伙伴共筹了50万元本钱。并按照惯例进行了全程录像,马云坚信这将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在这次会议上马云说“我们要办的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我们的目标有三个,第一,我们要建立一家生存102年的公司;第二,我们要建立一家为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公司;第三,我们要建立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从这天开始,马云开始铁下心来做电子商务。 尽管只有50万创业资金,但马云首先花了1万美元从一个加拿大人手里购买了阿里巴巴的域名,并细心注册了alimama.com和alibaby.com。他们没有租写字楼,就在马云家里办公,最多的时候一个房间里坐了35个人。他们每天16-18个小时野兽一般在马云家里疯狂工作,日夜不停的设计网页,讨论网页和构思,困了就席地而卧。马云不断的鼓动员工,“发令枪一响,你可不能有时间去看对手是怎么跑的,你只有一路狂奔”又告诫员工“最大的失败是放弃,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大的对手是时间”,阿拉巴巴就这样孕育、诞生在马云家中。1999年3月阿里巴巴正式推出,直至逐渐为媒体、风险投资者关注,并在拒绝了38家不符合自己要求的投资商之后于1999年8月家接受了以高盛基金为主的500万美元投资、于2000年第一季度接受了软银的2000万美元的投入,从而由横空出世、锋芒初露,到气贯长虹、势不可挡。直至成为全球最大网上贸易市场、全球电子商务第一品牌,并逐步发展壮大为阿里巴巴集团,成就了阿里巴巴帝国。 从1995年接触网络到1999年阿里巴巴问世,马云用了5年的时间,经历了2次失败才获得了第一阶段的成功。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会成为世界工厂!”的预言正逐渐变成社会现实。马云也比较早的地预测到了这些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并敏锐地识别出这些对于中国电子商务发展路径的深刻意义。他绕开收费入网模式,毅然退出了企业免费入网的概念。阿里巴巴的免费入网概念为马云争得了最大数量企业的参与。
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和市场的不确定是客观存在的,于是产生了大量而且较严重的信用问题。马云敏锐地意识到,市场信用问题越是糟糕,企业信用就越是稀缺,而越稀缺的东西就越值钱。于是,2002年阿里巴巴强力推出企业信用认证概念,通过这些创造了很高的企业利润。
阿里巴巴并没有过早地给自己的模式定形,马云与他的团队毅然饱含创新的热情,在商务领域尽情地挥洒着他们的智慧。
案例来源参考
://doc.mbalib.com/view/a4c61a09a33124024640b6523da81729.html
创业与企业创新的概念
什么是创业?
纵观创业学术研究史,不难发现创业已经充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学者们对创业的定义也是仁者见智,其中有两大学派的定义被广泛接受。以斯蒂芬森(Howard H. Stevenson)为代表的哈佛商学院派认为:创业是不拘泥于当前所控制资源而探寻机会并创造价值的过程;以蒂蒙斯(Jeffry A. Timmons)为代表的百森商学院派认为: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动的方法,它不仅要受机会制约,还要求创业者有完整缜密的实施方法和讲究高度平衡技巧的领导艺术。哈佛商学院派强调创业的本质,即创业的本质在于把握机会,不是等到资源齐备后再去寻找机会,是机会在前,资源整合在后;百森商学院派既强调机会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创业者如何实现创业,并创造价值的方法。因而两种定义各有所长各有侧重。
综合来看创业作为一个商业领域,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新产品,新市场,新生产过程或原物料,组织现有技术的新方法)的机会,如何出现并被特定个体发现或创造,这些人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去利用和开发它们,然后产生各种结果。
创业是一个人发现了一个商机并加以实际行动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形态,获得利益,实现价值。
(二) 什么是创新?
创新的理论观点,最初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来的。熊彼特认为:创新(Innovation)是指企业家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为有过的新组合,引入生产系统以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1939年,他又指出:创新实际上是经济系统中引入新的函数,原来的成本曲线由此而不断更新,他将创新的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引入新的产品(含产品的新质量);采用新的技术(含生产方法、工艺流程);开拓原材料的新供应源;开辟新的市场;采用新的组织、管理方式方法。事实上,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对应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资源开发利用创新、体制与管理创新。熊彼特所提出的创新概念,其含义十分广泛,它包含了一切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创新活动,这些活动可能与技术直接相关,也可能与技术不直接相关。不过,与技术直接相关的创新,即开发新产品和采用新技术才是熊彼特的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什么是企业创新?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企业家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或其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并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熊彼特还进一步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其职能是实现新组合的人称为企业家。在创新过程中企业家作为创新者居于主导地位,他即使创新活动的倡导者,又是创新活动的组织者,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根据彼特熊的观点,先有创新,而后有企业。
对企业创新的内涵有两个层次的理解,首先,企业创新是一种发展战略,其次企业创新是一种创新活动。作为一项创新活动,企业创新应当有其主体和其包含的明确的创新形式。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创新决策、投资主体,也是自主创新活动的主体、自主创新获取利益和分配的主体。只有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地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自主创新体系,激发企业对于创新的积极性,并以创新的利润支持创新活动,使自主创新得以持续进行。
(四) 创业与创新的差异
很多学者尝试对两者的差异进行界定。如迈克尔·米克斯(Michael Meeks,2004)认为:创业是创造新的商业;然而创新是在市场中应用一种发明。创业不是创新,创新也不是创业。创业可能涉及创新,或者也并不涉及;创新也可能涉及创业,或者也并不涉及。创业强调以下的问题:如“企业从何而来”?“人们以什么创建新的商业”?“商业是如何被创造的”等。
查理·斯塔尔(Cheri Stahl)认为:创新包含新技术的导入,而创业导致新财富的创造。莫妮卡·迪奥翁(Monica Diochon)认为:创新体现的是一种“结果”,而创业是“工具或手段“,它是通过创业而获得创新的过程。
拉斯·克尔沃利德(Lars Kolvereid)则认为:创业更多指的是新创建企业的行为,假如你想给一个更宽些的定义,可以为个体或团体识别和开发风险机会的过程;创新则是给组织、产业或地区等介绍了新的东西,创新一般发生于已有组织、产业或地区中,分析的单位通常是组织、产业或地区层面。
从熊彼特“生产函数”的角度分析,“创新主要通过改变函数的自变量来建立新的生产函数,而创业则必须通过改变函数式来建立新的生产函数。
(五)创业与创新的联系
在现在的众多文献里,创业和创新被视作是一对密切相关的词汇,近几年国内外很对文献都侧重于研究创业和创新之间本性上的无法分割的关系。
熊彼特在其创新理论中指出,创新来源于创业,创新应该成为评判创业的标准。在他看来,创业者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而创业活动则是创造竞争性经济体系的重要力量。
卡侬戈(kanungo)等人认为:创新是创业的特殊工具,在创新和创业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赫比格(Herbig)等人认为:新企业的创业和创新的潜力高度相关。
彼得·德鲁克基于对美国社会创业现象和大量案例的研究,在“创新和创业精神”这本书提出:创业者从事创新,而创新是展现创业精神的特定工具,是赋予资源一种新的能力、使之成为创造财富的活动。”“任何一家企业都恩能够获取创业精神及从事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但这仍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
综合来看,尽管创新与创业有着各自明确的研究边界,创新不等于创业,创业也不等于创新。但创新与创业并非相互独立甚至对立,而是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创新是创业的源泉,是创业的本质,创新的价值在于创业,创业推动并深化创新。
三、创业与企业创新之案例研究
一则明星开网店的故事
因为《杜拉拉升职记》红得发紫的徐静蕾就在淘宝网站上开通了“老徐的kaila配饰淘宝店”,刚开始网友评价除了价格小贵外东西还不错。而且记者还发现,老徐在淘宝上卖的饰品好几款都是她在《杜拉拉升职记》里面戴过的,选择在《杜拉拉升职记》上映之时开店,简直太有生意头脑了。
该店主要卖的饰品,价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此外还有少量钱包。而手表等其它物件则标注今后会陆续登场。目前所有的物品明显走女生喜欢的路线,定位在“摩登职场,轻摇滚”风格,跟《杜拉拉升职记》里老徐的打扮颇有些相似。
徐静蕾是少见的全能才女,当演员、做导演、当博主、办电子杂志《开啦》,几乎是做什么成什么。不过,当淘宝店主似乎要成为她的滑铁卢。徐静蕾2008年7月份开的淘宝店,出乎意料的清淡,一年多了只成交60单。
老徐的淘宝网店名叫“开啦商城淘宝分店”,2008年7月23日开张。营业近一年,成交笔数寥寥无几。尽管常有粉丝冲着徐静蕾的名头而来,却几乎全是只看不买,至今共成交60单,只有3颗心。按总共60000多的浏览量而论,绝对是只赚人气不赚钱,下单人数不足人气的百分之一。判断经商成功与否看的是销售,因此老徐这次开网店可以算彻底失败了!
(二)创业失败问题点
这就奇了,徐静蕾的能耐是有目共睹,几乎很少有失败记录。徐静蕾演戏、导演的成就就不去说它了,光是她开博客一年点击量就超2亿成为第一博;做网络电子杂志首期便赚了100万。为什么开个小小的淘宝网店,反倒是生意惨淡,阴沟里翻船?
淘宝论坛上,几位资深网店主对此一通分析后,得出结论是:徐静蕾不认真!开张近一年了,徐静蕾网店里的商品就是十多件《开啦》杂志的2周年纪念T恤,图案也非常单一,都是以她家猫当模特儿。而且,一件T恤售价198元,惹得买家纷纷留言抱怨太贵,一位买过的老徐粉丝就留下了评论,“我是喜欢老徐才买的T恤,但这T恤的质量(打折后174的价格所对应的质量)对不起老徐的名号。”
服务差也是顾客奇少的一大原因。网店不是实体店,隔着电脑屏幕的客服是否热情非常重要。但是,老徐家的客服不仅难得在线,买家若想询问下商品情况,回复过来的也是自动设置:“你好,我不是徐静蕾,现在正在发货中。”在网店内留言,隔个一两天才能收到掌柜回复,和其他网店热情洋溢的服务相比,真是差远了。
而且老徐似乎也不太重视自己的网店,开张以来,几乎没怎么认真推广,虽然在《开啦》杂志的官方网站上也设置链接到淘宝网店,但是,几乎从未在公开场合和博客上提及。
相形之下,老徐曾经的绯闻男友韩寒,淘宝开店就像模像样多了。韩寒的网店主营自己的书,在每一本书上韩寒都认真签上了自己大名,粉丝花几十块钱就能得到偶像签名,吸引力自然大啦!难怪才2个多月已有9000多笔成交,卖到了5钻。
不过,老徐开网店虽然没赚到钱,却给各淘宝店家一份十分珍贵的启示:网店不是那么容易开的,即使你现实中名气很大,开起网店来咱照样是平等的,你要它成功也要付出百分百的热情!
(三)案例问题原因分析
名气相似的明星同开网店却得到截然不同的效果,可能有几点原因。
1、推广,虽然两人同在博客上进行了推广,而且两人的博客访问量也不相上下,但是博文推广相比只挂一个链接更加直观。在博客平台上,博文受到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友情链接,所以,韩寒淘宝网店的初期人气高于徐静蕾的网店无可厚非。另外,由于韩寒淘宝网店初期曝光率高,从而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并引发了舆论风潮,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对韩寒淘宝网店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是商品,一般而言,网络上针对某件商品的平均价格指数总是低于该商品社会平均价格指数的。韩寒的商品虽然价格与传统渠道没有差别,但是其签名却具有很高的附加价值,如此一来,韩寒网店的商品基本符合了网络商品的价值规律。而徐静蕾的网店商品的价格却高于社会平均价格指数,不符合网络商品的价值特性,不受关注也在情理之中。还有虽然徐静蕾网店的商品也打的是名人旗号,但相比于签名而言,消费者在商品上看不到与明星有直接关系标识,花了大价钱却得不到自我展示的机会,从消费心理上看,也无法得到大部分明星粉丝的认可。另一方面促使键盘用户作为的是利益和价值,有利可图才是键盘用户判断是否作为的动因,只有引导键盘用户实际参与网络营销的全程,才能最终完成网络营销的目标。从徐静蕾网店的界面和陈设产品的单一种类来看,能吸引键盘用户的元素可谓寥寥无几,也就怪不得最后落得个“兵败”的尴尬结果了。
3、直接关系与间接关系的差别。韩寒淘宝网店直接打的是韩寒的名义,基本所有消费者都能清晰地知道购买商品的受益者。而徐静蕾网店却是其名下公司开啦的名义,从这个角度看,徐静蕾网店明星标签不够明显,所以不受关注。
(四)解决方案
1、推广手段可以更加直接,在符合情理的情况下,可以运用能利用的一切展示平台进行最直接的推广。如能通过明星效应引起媒体连锁反应则效果更佳。
2、调整商品结构,如果徐静蕾开的网店只是其名下公司开啦的附属以及推广工具,也要换成更加直观的商品。至少让消费者在传统渠道没有可以对比的产品,消除网店奢侈消费的印记。
3、虽然不少人清楚开啦是徐静蕾办的电子杂志,但从现有反应看,开啦的公司名片远远比不上徐静蕾个人名片的价值与知名度。无论是开啦这个公司还是网店,现在都还需要徐静蕾个人影响力的带动,所以建议在表面上要尽量突出个人,而淡化公司。
(五)案例小结
不能否认的是,鼠标用户必将是键盘用户的基础,鼠标用户带来的源源不断的流量,是网络营销不可或缺的源泉,而将流量变商机的过程则是键盘用户的功劳,所以最后想说的是:网络营销中,要鼠标更要键盘,鼠标是分母,键盘是分子,鼠标用户数量永远是大于键盘用户数量的,好的网络营销手段,则是尽可能地增加键盘用户这个分子的比例,从而提高网络营销的效率。
四、结束语
一个人从其最初只有简单的一种想法到最后将这种想法变为造福人类的结果,其间所经历的各个环节都要不断创新。创业通过创新拓展商业视野、获取市场机遇、整合独特资源、推进企业成长。创业须具备创新能力、技术、资金、创业团队、知识和社会关系等创业资本,其中创新能力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具有持续旺盛的创业精神、创新意识,需要独特、活跃、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产生富有创意的想法与方案,才可能不断寻求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模式、新的出路,最终获得创业成功。创业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更是必须依靠持续创新来推动。
创业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创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对于创业者来说,仅有创新是不够的,但没有创新的创业活动难有后劲。创新与变革紧密关联,创业者不改变自己长期形成的思维模式,就难以识别创业机会,也无法做到创新。对于创业者及其所创建的企业来说,创业与发展的过程永远是不断变革的过程。
参 考 文 献
1、常桦,《创业教父》,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1月第一版
2、杨东奇 朱建新 刘茂长,《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环境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
3、hllmajia的日记,《马云创业史》
4、李新男,《中国创新型企业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
5、杨华东,《中国青年创业案例精选》,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
6、杨平,《创新与企业竞争力》,广东省出版集团,2010年8月
7、兰登·莫里斯(Langdon Morris)《Permanent Innovation》,《持久创新》,繁体中文翻译 林均烨等,简体中文校译 张惠敏等,经济科学出版社
8、梅强,《创业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7月
9、赵立祥,《创新型创业管理》,科学出版社,2011年7月
10、保罗·特罗特(Paul Trott)《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创新管理与新产品开发》,吴东 严琳 译,中国市场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11、范思杰(Vijay V. Vaitheeswaran)《创新者的挑战》,王晓鹏 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7月第一版
12、舒以,《你的企业为什么不长久》,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
13、凡禹,《创业前三年》,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14、野中郁次郎,《创新的本质》,林忠鹏等 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