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要素定义的比较3
(一)、资产3
(二)、负债3
(三)、所有者权益3
(四)、收入4
(五)、费用4
(六)、利润4
二、 当前会计要素划分存在的问题5
三、为什么会导致会计要素划分存在这些问题·························································5
四、国外有关会计要素划分的借鉴…………………………………………………...................·7
五、会计核算对象要素的改进前提及设置方法的改进意见·7
六、我国会计要素重新划分的设想及改进·8
内 容 摘 要
会计要素是会计理论的基础,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则通过对中国会计要素和国际会计准则(IASC)对会计要素的划分和定义进行比较找出各自优缺点,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而现今我国目前会计学中对“会计要素”的划分存在一些弊端,因而应借鉴国外会计要素的划分情况,从而对我国会计要素进行一个合理、完善的划分。
会计是应用经济学一个分支,把有关企业经营和理财活动的信息提供给信息使用者。会计伴随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需求而产生并发展的一项管理活动,因而我们应当把国外会计中一切好的经验引入、利用与借鉴。社会在发展,各方面企业、行业的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从而会计的发展也在不断演进,完善以满足从事经济交易的人们的需求。随着生产力的国际化,会计自然也跟上了发展的步伐,但会计笼统来分析与国内会计乃至国外会计,全世界的会计有着明显的差别,那为什么会有差别呢?而这种全世界会计的发展所导致的差别对会计要素的划分有什么影响?又会造成什么样的会计要素划分难题?
关键词:会计要素 国际 划分 中国 比较
会计要素—论述会计要素划分难题分析
会计要素定义的比较
(一)、资产
1、国际会计准则资产定义
资产是指由以往事项发生的结果而由企业控制,渴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条列中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二)、负债
1、国际会计准则负责的定义
负债是指由于以往事项而发生的企业的现存义务,这种义务的结算将会引起含有经济利益的企业资源的外流”。
2条列对负债的定义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条列中负债的定义基本和国际会计准则负债的定义基本相同,其特征也就是第一、负债是由过去的经济业务所引起的。第二、负责将由企业在未来某个时日加以清偿。第三、负债的清偿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三)、所有者权益
1、国际会计准则中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在企业的资产中扣除全部负责后的剩余权益。”根据这一定义可
以看出所有者权益的基本特征是企业的剩余权益,即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该
利益归企业所有者拥有,会计恒等式中将所有者权益表述为:所有者权益=资产-
负债。
2、条列中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既说明所有者权益属于企业所有者,又表述了其金额为企业的剩余利益。
(四)、收入
收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国会计理论界一般认为广义的收入包括:营业收入、营业外收入和投资收益:狭义的收入仅指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1、国际会计准则中收入的定义
这里的收入是指广义的收入,则是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增加,其形式表现为由资产流入、资产增加或是负债减少引起产权增加,但不包括与产权所有者出资有关的类似事项。“
2、条例中收入的定义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
利益的总流入。收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者客户代收的款项。”既指出收入产生于
企业的日常活动,收入会增加企业的经济利益。
(五)、费用
费用是与收入相配对的一个会计要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国际会计准则在框架中所列示的费用要素是与收益要素相配合的广义费用
其定义为:“费用是指会计期间经济利益的减少,费用形式表现为由资产流出、资产递耗或是发生负债引起业主产权减少,但不包括与产权所有者分配有关的类似事项。“费用的定义包括了损失,也包括在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费用。比如:销售成本、工资和折旧。”
(六)、利润
1、在国际会计准则框架中没有把利润明确单独定义。利润是一个差额,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取得的广义收入超出广义费用的部分。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利润的定义可理解为广义的利润,是收益与费用的差,不把利润作为一个要素也不影响确认。
2、条例中利润的定义为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从这也可以看出国际准则中利润的定义与条列中利润的定义基本一致,一是国际会计准则没有对利润单独定义,不明显存在于国际接轨的问题;二是利润要素的含义在我国的会计理论和实践中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符合我国国情,成为中国会计特色之一。
当前会计要素划分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于1992年、2006年两次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依会计核算对象的性质设置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要素。根据会计要素不同设置方法看,我国的会计要素设置方法更接近于FASB的会计要素设置方法。我国之所以这样设置我认为是由于对会计等式的考虑: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利润 前者会计等式是静态的,反映的是某一时点相关会计对象余额之间的恒等关系;而后者是动态等式,反映的是某一时期内相关会计对象发生额之间的等量关系。从表面上看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要素好像一一对应着这两大会计等式,但仔细来分析就会发现,这两个会计等式在会计概念框架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相当,当然反映到具体账务处理上差异也是非常明显。静态等式中,“资产”在左边表示为资金占用形式,右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为资金来源渠道,在复式记账体系中这三者都必须进行准确记录。在动态等式中能反映出左边的“收入”、“费用”需要连续地做好记录,右边的“利润”则不必连续计算确定,只需要在每个会计期末将本期发生的各项收入与费用配比,计算出利润金额经过利润分配后转入“所有者权益”所以设置收入和费用是符合逻辑,相而设置利润要素看上去没必要。另外对静态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复式记账中都是以“实账户”核算,它们所核算账户余额都是企业经营期间历年不断累积下来的金额;相反对应动态等式中收入、费用、利润三要素则是以“虚账户”核算的,这些账户仅仅在各会计期间临时记录当期发生的各项收入、费用和实现的利润,到了期末账户余额将全部清零,并转入“所有者权益”。由此也可以分析看出动态等式三要素会计理论框架及实务操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能与静态三要素相提并论。所以,由此认为静态三要素的划分是合理有必要的,是“实”的资产,而动态三要素是临时过渡性“虚”的收入、费用、利润,可以考虑将其合并设置,没必要一一设置。
(二)收入费用的概念与动态会计等式的概念不统一:我国会计要素中所定义的收入和费用仅仅只反映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营业收入和营业费用,不包括利得和损失,而动态的会计等式表述为:收入-费用=利润,从这个等式可以看出如果按照会计要素定义的收入和费用,那么这个等式的利润仅仅只是营业利润,而不是利润总额,所以我国会计要素只有把利得和损失先归入利润要素,然后再分步求利润。通过这样的分析使利润要素的内容非常不清晰,当然在这之前,借鉴过一些会计专家同样他们也对此提出质疑,收入、费用的学习对我们会计初学者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但利得和损失的学习往往是放在利润要素中一带而过,使我们对利得和损失的学习很忽视也很简单的了解,这样对于以后投资等重要业务的学习和理解有学习瓶颈。(三)利润作为一个单独的要素,使所有者权益要素内容不清晰,为了表述收入、费用的结果,在我们国家将利润作为单独的会计要素存在,这样的核算我认为是有弊端的:1、对利润要素而言,它本身已是资金运动的结果,不能再称为动态指标,而且利润这项经营成果归所有者所有,所以,利润则是静态要素所有者权益中的一部分,而不应该单独作为会计要素存在。2、按照会计要素的类别对账户进行分类,“本年利润”账户属于利润类账户,“利润分配”账户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而“本年利润”每年末才将本年实现的净利润归入“利润分配”账户,那么在年中的每月末,会计等式则表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而非会计准则表述的期末静态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样混淆了利润,也是论文中所说关于利润这一要素划分的问题所在。3、由于上述概念的偏差,造成很多基层会计工作者在每月末编写资产负债表“未分配利润”这一项目时,只根据“利润分配”账户的余额填写,而遗漏掉了“本年利润”账户的余额,造成会计报表信息失真。
三、为什么会导致会计要素划分存在这些问题
(一)收入、费用的概念与动态会计等式的表述不统一,我国会计要素中所定义收入和费用仅仅只反映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营业收入和营业费用,不包括利得和损失,而动态的会计等式表述为:收入-费用=利润,如果按照会计要素定义的收入和费用,那么等式中的利润仅仅只是营业利润,而不是利润总额。
(二)利润作为单独要素,使所有者权益内容不清晰,为了表述收入、费用的结果,我国将利润作为单独的会计要素存在。这样对利润要素而言它本身就是资金运动的结果,不能再称为动态指标,而且利润这项经营结果归所有者所有,所以,利润是静态要素所有者权益中的一部分,而不应该单独作为会计要素存在。
(三)我国会计要素的类别对账户进行分类,“本年利润”账户属于利润类账户,“利润分配”账户属于所有者权益账户,而“本年利润”每年末才将本年实现的净利润归入“利润分配”账户,那么年中的每月末,会计等式表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而非会计准则表述的期末静态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四)会计科目表分类的问题。会计科目是指按照经济内容对各个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所形成的项目。因此会计科目应是在会计要素分类框架之下所进行的再分类。然而我国财政部统一制定的会计科目表,在分类上同会计要素类别设置存在较大差异,表现出不连贯、不统一等缺陷。
如: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大要素与会计科目表中相应的三大类别相比,其内涵与外延基本一致,但仍有差异存在,根据对资产要素的定义,在产品无疑属于资产,但反映在产品价值的“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等科目并未被归入资产类:“本年利润”科目明显属于利润要素,但依照论文中所说应属于经营性损益类要素,但却被归入所有者权益类要素。
2、会计科目中设置了成本类,但并没有成本要素与之对应。成本类的“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核算的是在产品价值,理应归属于资产类,因此成本类科目没有存在的意义。四、国外有关会计要素划分的借鉴(一)美国会计要素的划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论财务会计概念第6辑———财务报表的要素》中,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权益、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总收益、营业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十大要素。(二)国际会计准则对会计要素的划分国际会计准则在《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产权、收益和费用五大要素,其收益要素包括营业收入和利得,费用要素包括日常生产经营费用和损失。
五、会计核算对象要素的改进前提及设置方法的改进意见
会计要素的确立主要取决于实体的经济活动特征和投资者等对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要求。确立会计要素,目的在于规范对会计核算对象及其规律(表现为会计核算对象要素及其内在联系)的认识,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奠定基础。会计对象要素及其关系是各种会计方法建立和应用的理论基础。包括账户、复式记账、会计确认与计量、财务报表等,而会计方法的运用又直接关系到企业投资者对会计信息需求的满足。因此,会计对象要素的界定,既影响会计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又关系到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
根据上述分析,可对我国目前会计要素设置方法进行相应改进:1、对目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要素的设置维持不变,而变化的是收入、费用和利润,这三者要素合并为“损益”要素。2、将“损益”具体化分,分为“经营性损益”和“资本性损益”。前者经营性损益涵盖企业会计准则定义的收入、费用和利润。收支资本性损益主要对应于投资损益。因此,建议可将会计要素设置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经营性损益和资本性损益五大类。
六、我国会计要素重新划分的设想及意见
(一)撤销“成本类”将原归属于该类的“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划归“资产类”。同时为避免会计信息使用者或初学者误解,在自己学习会计生涯中,发现不止自己还有很多会计专业学生甚至研究生都难以理解“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的资产性质,这样的科目名称让人直接联想到费用要素,从而错误地将其归入“损益类”账户,应考虑将“生产成本”科目更名为“在产品”。
(二)会计要素仍可分为静态会计要素和动态会计要素,静态会计要素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要素之间等式关系可以表述为(静态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动 )(动静结合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得-费用-损失)。动态会计要素可将收入、费用、利润合并为“损益”要素,将“损益”具体化分为“经营性损益”和“资本性损益”。
(三)仍保留“本年利润”账户,把此账户归入所有者权益类,年末将本年实现的净利润从“本年利润”账户结转到“利润分配”账户中,则属于所有者权益内部项目的增减变动。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项目由“利润分配”和“本年利润”账户总账余额合计数填写也就不会出现理解上的质疑和错误了。
(四)将“损益类”分解为“经营性损益类”和“资本性损益类”。其中,“经营性损益类”在保留“损益类”原有科目的基础上,将“投资收益”划出,归入“资本性损益类”,同时将“本年利润”从“所有者权益类”划出,并入“经营性损益类”。
(五)“未分配利润”目前会计科目中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本年利润。这里存在问题主要是指后两项,如上所述,“本年利润”科目应是损益类,而在所有者权益类中取代“本年利润”的应是“未分配利润”。“利润分配”逻辑上应只是一个过渡账户,是通过对税后利润的逐层分配最终将留存下来的利润转化为所有者权益的过程。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未分配利润核算方式不合理,作为所有者权益的一项重要构成内容,“未分配利润”仅仅以“利润分配”二级科目的形式存在,在逻辑上是理解不通的。
改进意见:如1、增设“未分配利润’一级科目。2、在涉及未分配利润核算的现行账务处理的基础上,增加一笔会计分录,如下:现有会计分录 借:本年利润;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新增会计分录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贷:未分配利润。在这种核算方式下,会计科目表中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将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利润分配和未分配利润。
结 束 语 会计要素即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按其经济特征所作的最基本的分类,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要素。会计要素的划分对会计核算的作用是 为了分门别类地、正确地核算和监督各项经济业务(会计事项),提供各种会计信息,客观上应对会计对象类,以便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全部经济业务。
会计要素实质上是一个包括多层次结构的整体概念,在这个结构整体中,静态要素与动态要素相统一,存量要素与流量要素相结合,基本要素、次要素、支要素分三个层次相互关联。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制度[S]. 上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3
[2]庄恩岳主编。中外会计准则比较[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12.2
[3]王德升,白繁鲁,阎金锷主编。国际会计[M]. 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4]财政部会计司。国际会计准则[S].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5]论财务会计概念[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6]葛家甜、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7]唐国平。会计要素及清算会计要素[J]会计研究。1999
[8]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S].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
[9]刘兴云著。中西会计比较研究[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10]乔玉洋。从会计要素的国际比较中引发的思考[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9
[11]李宏伟。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之间的矛盾与协调。科技资讯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