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废两改元背景及原因
二、废两改元过程
三、意义
四、结论
内 容 摘 要
废两改元政策是南京国民政府于1933年在上海试行后在全国实行的货币政策,它是中国第一个亦是唯一一个禁止银两流通,让银元成为唯一流通货币的政策。尽管在推行两年之后的1935年,银元被法币所代替,废两改元政策的推行在中国货币金融史上有着独特而不可忽略的过渡意义。
本文通过总结史料以及现有文献,梳理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废两改元政策的背景,目的,经过,结果,影响;并结合中国货币使用情况,清政府及北洋政府两次废两行动,1930年代中国内部矛盾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分析废两改元的必要性,说明政策细则中有的放矢的措施,以及客观上达到的成果,对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真正的废两改元行动做出评估。除此之外,本文还将指出废两改元运动在更大范围中的意义,其中将着重分析废两改元政策在中国从银本位制度向金本位转型之中的多重过渡意义,其影响远至抗日战争时期与日本侵略者的金融战争。最后本文将指出废两改元本质上及执行上的局限性,并对现有研究文献中的某些观点进行商榷。
论“废两改元”
一、废两改元背景及原因
(一) 古代至清末传统白银货币制度沿革
我国用银铸币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春秋中晚期和战国早期就已开始用银铸币。但因为没有固定的总量和成色,所以一直以秤重评色计价。两,一直是计 数基本单位。明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重量成色均有了一定标准,且按枚计数的外国银元如本洋\鹰洋等大量流入中国。但是由于其市场价格远远超过其本身的实际价值甚至和中国银两进行不等价交换,致使大量生银流出中国,给中国近代的币制带来了混乱。因此,公元1888 年,两广总督张之洞采购机器、铸造“龙洋”系列银元终于获得成功,进入流通后大受民众欢迎。清政府即谕令各省仿照广东成法鼓铸新币,遂使“两元并用”成为定例,影响愈广。
(二) 1920-1930 世界经济形势
资本主义发展导致的国际金融一体化,早在19 世纪时期就开始影响中国。 就在南京国民政府国基初奠之际,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空前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遭受经济危机严重打击的日本,急欲摆脱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月,进攻中国东北。次年一月,再进攻上海以为策应。日军的疯狂侵略,使得作为全国金融中心的上海金融市场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各金融机构纷纷终止向内地贷款,收缩业务,致使内地银元大量流入上海,其银元存底迅速增加,呈过剩状态。至六月,上海洋厘已跌至6钱6分8厘半,开“两元并用”以来洋厘行市的最低记录。
1932 年底 世界经济危机期间随着西方各工业国和印度放弃金本位制实行货币贬值后,国际银价持续上升。受银价升值和经济大危机的双重打击,中国脆弱的民族经济在国内混乱的货币制度和金融体制的阻滞下如履薄冰
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于上任后开始推行新美国新政期间,罗斯福迫于国会中由西部七个产银州议员组成的强大白银集团的压力,从1934 年初起,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白银政策的法令,其中6 月份签署的《白银收购法》规定,政府购买的白银数 额须达到货币准备金的1/4,或通过购银把国际银价提高到每盎司1.29美元。美国在国际市场上大量购银,造成银价飞涨,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银本位制国,受其影响白银大量外流。1933年中国白银外流出口为1400万元,但1934年1月至7月仅从上海出口的白银便达5000万元,而8月份进出口竞达8300万元。导致中国金融恐慌,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称之为白银风潮。上海作为当时中国的金融中心,受到的影响也最大。上海的存银由于外资以及同际资本流动的关系,大量掌握在外国银行手中。因而当世界银价上涨时,外国银行开始将世界银行跌落时运入中国,投资的白银运出中国,抛向世界白银市场获利。白银是中国经济赖以运行的资本,她影响着巾围整体的金融发展态势。美国白银收购政策的出台,造成了困际市场银价的上升,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使得中国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物价大跌,外贸急剧入超,工农业衰败,进而 发生金融信用危机。银价上涨,则中国银币对各国通货汇价上涨。本币升值严重影响 了中国外币出口的正常进行,也使中国的国际收支 出现严重逆差,更加速白银大量外流。白银的大量外流使得中国金融基础动摇,国民政府面临财政恐慌、国税减少、国库空虚的窘况,国民经济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由此更是引发了社会危机的加深。美国白银收购政策的出台是国民政府作出币值改革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 废两改元目的
1. 结束货币混乱
由于我国的传统白银货币制度仍然尚未完全脱离金属称量货币的历史发展阶段,白银与制钱之间并非法定的主辅币关系,两者间的比价关系也一直处于波动之中,因而与近现代意义上的金属本位货币制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也正因为如此,国家对白银货币的铸造和流通并不实行垄断,采取的是自由开放的货币铸造和发行政策,在其名称、形态、大小、成色及重量等方面都未加以具体、统一的规定,以致随着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国内各地区之问积习相延,自成一格。其流通中的白银成色相异,衡制不一,种类繁多,名称迥异,跨地区间的每次交易往来都需要鉴定成色和称量轻重。即使是经公估局检测过的各种银锭,仍因为各地平砝的不一致而需要换算。结果,银两制度中又有了宴银和虚银之分,其复杂和繁琐的弊端日显严重,制约了我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为西方贸易银元的入境和流通提供了可乘之机。
晚清开埠后,国门洞开,中国被迫加入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与贸易体系。伴随着我国各种涉外条约和经济活动的出现和增加,传统落后的白银称量货币制度,更成为列强投机钻营的乐园。而这一切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我国传统白银货币制度的消极因素及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重制约,由此引发了一部分地方政府官员自铸银元以维利权的热情。至光绪十六年(1890年).两广总督张之洞采购机器、铸造“龙洋”系列银元终于获得成功,进入流通后大受民众欢迎。清政府即谕令各省仿照广东成法鼓铸新币,遂使“两元并用”成为定例,影响愈广。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到北京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财政经济状况混乱不堪。1926年前后 ,政府每月收入仅为10万元左右,且其中一半来自借债。政府各部的薪俸与开支,除了电信、铁路等,大多长期拖欠,驻外使节与留学生的汇款大部停付。关税和盐税为政府两大财政收入 ,但关税主要被用于支付庚子赔款及承借外债时 的担保。北洋政府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不仅大举外债,出卖中国的主权,各派军阀为争夺权力还经常发动战争,从而使原先无序的币制更加混乱。 南京政府成立时,中国流通的货币主要有银元 、银两 、银角和铜元四种 ,此外还有各种纸币。
建立本位制度最为重要的意义是统一货币单位,从而对内可以方便流通。减少不同货币单位之间相互兑换产生的无谓的流通成本的支出和流通时间的拖沓,对外稳定汇率,便利国际贸易。两元并用局面的存在使得建立本位制度的目的不能得以实现。故国民政府必须通过废两改元进行“二次改革”,来完善银本位制度,结束两元并用的混乱局面。
2. 稳定币值
从国内层面来看长期以来的两元并存局面造成中国币制的极大紊乱。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又通过自铸银币对中国进行长期的经济侵夺,再加上国内军阀实行封建割据式统治,中国的货币状况更加币种繁杂,计价杂乱,流通无序。同时,由于中国自身不产白银,国内白银绝大部分依靠外国市场。尤其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从世界白银市场的边际购买者变为被动求购者,这样就使得国内货币体制极易受到国际市场白银价格涨落的冲击,中国屡次因国际银价变动而出现金融恐慌和动荡。
3. 政治原因:南京国民政府清除北洋政府痕迹
一.国民政府与北洋政府在政治上的区别。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要推翻满清王朝在中国大地上的封建统治,建立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北洋政府的首脑们,这时多在清廷中供职,想要在乱中夺权、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在围绕中国政体如何建设与发展这个基本问题上,革命党人(后改为国民党)与北洋官僚集团,有着根本的不同。二。辛亥革命胜利后,北洋首领袁世凯,利用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软弱,玩弄权术手段迫使孙中山让出辛亥革命成果——大总统权位。三。袁世凯指使亲信暗杀国民党的高级领导人——宋教仁。四。中华民国建立后,国民党人在与以袁世凯执政的北洋政府有过两次复辟与反复的斗争。即袁世凯洪宪帝制与张勋复辟。国民党人为了坚持自己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理想,带领拥护共和国的人民、新军将士,接受新思潮的知识分子和地方实力人物,(组成共和统一战线)各阶层,与之进行坚决的斗争,从而捍卫辛亥革命成果。以后的北伐战争,也是这一政治斗争的继续。
以上四点,充分展示了国民党人与北洋政权的政治斗争。也表明国民党人一旦掌权后,必然要彻底清算袁世凯当政时期的种种罪恶。当然在流通货币上更是迫切需要去袁世凯的头像,换上自己政党领袖孙中山的头像。当时北伐战争虽已胜利,但国内经济形势尚在混乱之中,促使这一行动加速进行。国民政府通过对金融市场的整顿,具体措施为“废两改元,统一币制,铸行新币,取代袁头币”以达一箭多雕的目的。
二、废两改元过程
(一) 1911年清末《币制则例》改元
及至宣统二年(1910年)四月,清政府方出台了一个具有革新意味的《币制则例》计24款,决定收货币铸造权归中央,暂就银本位。其中并规定:“国币单位定名为元,以一元为主币,重库平七钱二分,含纯银90%;另以五角、二角五分、一角三种银岙及五分镍币,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种铜币为辅币;元角分厘各以十进,永为定价,不得任意低昂。”这是晚清政府正式颁布的第一个银本位制条例,同时也是清朝末年朝野关于币制改革争论的一个总结性的成果,顺应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二) 1914年北洋政府《国币条例》改元
中华民国建立后,北洋政府于北京设立了币制委员会,继续讨论改革币制的问题,仍以为实行银本位制较为符合中国的国情,即以《币制则例》为基础,稍作修改和调整,拟成了新的《国币条例》.于民国三年(1914年)二月二十八日公布实施,第二次企图“废两改元”。依照规定,造币总厂与各地分厂即开始鼓铸新版袁世凯头像国币,其枚重七钱二分,成色为89%,每元含纯银23.977 950 48克。辅币则仍以十进,半元、二角、一角为银币,成色为银七铜三;五分为镍币,成色为镍二五铜七五;二分、一分、五厘、二厘、一厘等为铜币,成色为铜九五铅四锡一。。然而,由于大小军阀拥兵割据,战乱连年,中央政府有令不行,且国库空虚,财政拮据,根本无力整理币制,再加上使用银两的积习作怪,造币总厂带头滥铸银角谋利,致使主、辅币之间的十进位制无以为继,第二次“废两改元”乃归于失败。
然而,此次改元有着其积极意义。第一,它为“废两改元”进行了又一次舆论上的广泛社会动员,从而进一步强化了银元流通的社会影响和地位。其次,它促成了大量的袁像银元进入流通,壮大了国产银元的社会保有量。有统计资料表明,在1914—1927年的十多年时间里,各地造币厂共计铸成袁像银本位币约有11亿枚之多,因而也使之成为我国货币史上发行量最大的银本位币。袁像银元流通愈广.已经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取代了银两。第三,其形制统一,成色和重量标准,与芜杂的清末各省“龙洋”相比,也算是—个小小的进步。第四,政府的财政收支项目亦开始改以银元为计算单位,从而向社会进一步表明了中央政府“废两改元”的立场和币制改革的未来方向。
两次改革都规定了银本位制。所不同的是,国币条例并未就市面流通的银两的法律地位做出规定。这是1914年的银本位制改革失败的法律渊源之所在,也是1933年的本位制改革的重点之所在。
(三) 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废两改元
1.准备与政策
早在1917年,上海总商会苏筠尚、张知笙等就首倡废两改元之议。1920年全国银行公会联合会、上海总商会以及上海英国商会等中外团体再次陈请政府废两改元,并开始筹建上海造币厂,以为废两改元作准备。但是,由于北洋政府的腐败,钱庄业的反对,上海造币厂筹建的失败等种种原因,废两改元根本无法实行。
1927年6月,财政部决定改用孙中山先生纪念币旧模 来铸 造新的银币 ,责令各 造币厂停止铸造袁大头。1929年 1月,美国专家甘末尔拟 定的《中国逐渐采行金本位币制法草式》,建议中国采用金 汇兑本位制,使全国混乱的币制得以统一。1928年 3月 21 日,经 济学家马寅初在担任浙江省政府委员时 ,向政府提交了《统一国币应实行废两用元案》,详细的陈述了银两制 的所有弊端,建议废两用元,实行统一货币。 马寅初的这个提案最终在国民政府第58次会议上得到通过,并定于1929年7月1日实施,后来实际延期到1933年4 月6日才得以实施。
1928年召开的全国财政会议就提出了《整顿币制大纲案》,指出:“币制之定本位用银之说。既非世界潮流所许, 而金又非我国富力所能择。其最适用于今日情形者,第一步,废两改元。确定银本位;第二步,推行金汇兑本位制度。但是政权刚刚建立, 统治的区域仅限于长江流域的狭小区域,经济和财政上的实力也不能支持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本位制度变革,还需要积蓄实力,等待时机。
对于本位制改革,国民政府采纳了较为持重的主流意见,决定以完善银本位制为第一步骤,改变国内两元并用的混乱币制。废两改元 于1933年3月在上海试行,同年4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如前所述, 北洋政府颁布施行《国币条例》以后,在中国第一次建立了银本位制。 然而由于只有改元而没有废两,使得两元并用的混乱局面继续。是一种不彻底的银本位制。废两改元的核心要义就是要革除这一两元并用的混乱局面。
3月8日,公布实施由立法院3月3日通过的《银本位币铸造条例》,凡15条,主要内容有:
(一)银本位币之铸造,专属于中央造币厂。这一点 实际上宣布中国实行银本位制,以中央造币厂为唯一 的造币机构,其它各省的所有造币厂都必须废止。事实 上宋子文亦明确宣布,“其旧有各局厂,应即一律停废,或改为其它工厂之用”。
(二)银本位币定名日元,总重26.976l公分,银88,铜12,即含纯银23.493448公分。这是对银本位币 的单位、重量和成色进行规定。
(三)银本位币的重量,与法定重量的公差,每一元 不得超过干分之三,每一千元不得超过万分之三。成色 和法定成色的公差,每一元不得超过干分之三。这是为了确保新银币的重量和成色整齐划一。
(四)凡公私款项及一切交易用银本位币授受,其用数每次均无限制。这是确定新银币的无限法偿地位。
(五)铸费由人民承担,为每元2.25%。旧有银币 之合原定重量成色者,以银本位币同额兑换,免交铸 费。
(六)中央造币厂铸造厂条,每条重量与银本位币 一千元所含纯银数量相等,成色为千分之九九九。这是 为了解决大宗贸易特别是对外贸易之用。
(七)旧有之一元银币,合原定重量成色者,得与银 本位币同样使用。这是为了解决废两初期新银币不敷 使用的问题。
4月5日,宋子文在中央政治会议上临时提请讨论废两改元,获得通过。当天,财政部就发布布告,宣布从4月6日起在全 国范围内正式实施废两改元。布告如下:
“兹定四月六日起,所有公私款项之所付与订立契 约、票据及~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 其在是日以前原订以银两为收付者,在上海应以规元 银七钱一分五厘折合银币~元为标准,概以银币收付。 如在上海以外各地方.应按四月五日申汇行市先行折 合规元,再以规元七钱一分五厘折合银币一元为标准, 概以银币收付。其在是日以后新立契约票据与公私款 项之收付及一切交易而仍用银两者在法律上无效。至持有银两者,得依照本位币铸造条例之规定,请求中央 造币厂代铸银币,或送交就地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兑换银币行使,以资便利。”
这个布告,实际上从法律上取消了银两作为货币的资格,标志着银元本位制度的真正确立。
由于南京国民政府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力推行,从而保证了“废两改元”得以顺利进行。上海从四月七日至六月三十日,共兑进规元银2 794万两。至十一月,天津也兑人行化银697万两,汉口则兑进洋倒银632万两。到1933年底.全国金融市场呈现相对稳定的态势,“废两改元”遂告成功。’
2. 铸币政策保驾护航
《废两改用银本位币布告》明确规定:“兹定四月六日起,所有公私款项之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须一 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从而在法律上禁止了银两的流通,并进一步规定:“其在是日以后,新立契约票据与公私款项之收付及一切交易,而仍用银两者.在法律上为无效。”从而彻底地废止了银两在法律上所有的明示或默示的法律地位。
银两一旦废除,那么原来对于银两的货币需求必然转向银元,如果银元的数量不敷使用,那么市场势必仍转向银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国民政府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在《银本位币铸造条例》第十二条 中规定,“中央造币厂得铸造厂条”,厂条与银本位币的比值为厂条 合“银本位币一千元”。这种厂条远较同重量的银本位币易于铸造,只有中央造币厂有铸造权。其与银本位币的比重又是法定的.相当于大额的银本位币。这种法律措施可以很大地缓解“废两”后市场对银元需求大增带来的压力。二是财政部除严格督促中央造币厂全力铸造新币外,还允许旧式银元在一定期限内继续流通(这个问题以下还有详细讨论)。三是取缔各地银炉和公估局。9月12日,财政部颁布法令,命令银炉和公估局“一律停止营业.将银炉拆毁⋯⋯不得私自设炉熔铸,违者严惩不贷。”银炉和公估局是两元并用的币制体系的重要获利方,同时也是银两度量的媒介。立法废除了银炉和公估局,就 杜绝了银两在市面流通的中间环节,可谓釜底抽薪之举。
银本位制下的理想情况应当是不但废除了银两。而且流通领域 要专用银本位币.不能任何能与主币同样行使的银币。因为如果有其 他银币并行流通的话,银币成色的不同会带来货币流通的障碍:废两 改元之所以在本位制度上留下”旧式银元“这一后手,是实用主义的 权宜之计。
废两改元之前,国民政府已经估计到了这种情形。如果改革贸然禁用旧币.要么市场重新转向银两;如果由于严格的制度安排而无法转向银两,则会因货币供应量不足,通货紧缩而导致经济衰退。
3. 3月上海试行,2月全国实行
试行于上海:“上海为我国金融商业之中心,上海之金融制度一有改革,其影响立及于全国,诚有如影随形之势, ⋯⋯拟请先于上海及江浙两省试办”。我们知道, 全国各地银两之间的汇兑,都必须以上海的规元为中 间标准,如天津行化银一千两汇到汉口,天津行化银与 汉口洋例银之间不能直接兑换,必须先按照天津和上 海的申汇价格,折算成规元,再按照上海和汉口的申汇 价格,换算成汉口洋例。如果上海规元率先废除,各地 的银两也就自动废除。所以,1933年财政部继续坚持 先在上海试行的方针,无疑是正确的。
(三) 成功原因
第一,银元的流通日益广泛,废两改元成为历史的客观要求。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银元的流通数量日益增加。二是银元的使用范围日益广泛。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大部分的商业交易,使用的都是银元,一般新式的企业,都以银元作为自己的会计单位。银两只是在大宗贸易和对外贸易中才使用。
第二,在货币本位问题上的多年争论,使政府的认识趋向清晰和正确。国民政府1928年全国经济会议确定以实行银本位为第一步,最终实行金汇兑本位。
第三,国民政府对全国统治的逐渐加强,为全国范围内的整顿币制提供丁政治保证。如果没有一个统一有力的中央政府,整顿币制是完全不可能的。晚清政府和袁世凯政府先后颁布过《币制则例》和《国币条例》, 取消各省自由铸造,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但晚清政府行将崩溃,中央政府形同虚设,袁世凯政府也是外强中干,名义上统一中国,实际上依然是军阀割据,由这样缺乏权威的中央政府发布的政令,无疑是一纸具文,根 本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和采取许多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在废两改元的过程中,我们看 到,各省铸币厂的废止,银炉与公估局的撤消,宝银的 登记与兑换等各个方面,地方政府、各地银行和钱业公 会等都能够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这是废两改元成功 实施的一个重要前提。
第四,中央造币厂的建成开工,为废两改元奠定了 物质技术基础。造币厂要能够适应起废两改元 的重任,必须在技术上做到两点,一是规模足够大,大 到独此一家即可满足货币的需求,二是质量非常高,重 量成色准确划一,公差符合法定标准。
三、意义
(一) 从白银货币银本位向纸币金本位过渡
废两改元废除了落后的银两制度,使银两这一比较原始的货币形态彻底退出了流通领域。同时,它改变了多种银元同时流通的紊乱现象,统一了银元。它还改变了铸币权分散的现象。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了铸币权。并解决了近代中国货币无本位的根本问题。确立起银元本位制度,为将来彻底地整顿币制,统一纸币发行权, 实行金汇兑本位或纸币政策,继续由金属本位货币制度向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二)银本位转型
“废两改元”结束了我国长久以来的传统称量货币制度的历史,确立了新的更加完善的金属货币本位制度,
银元被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为中国本位货币。经历了千余年的银两制度退出了中国货币流通行列,全国范围内实现了通行形状,重量和成色划一的银元,从而大大简化了货币种类;改善了中国通货市场的紊乱状态。同时,也缓解了规范的世界货币金融制度对我国货币体制造成的压力,而且对国家财政金融的整顿,工商贸易的交换都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废两改元作为简化货币,整顿货币流通市场的关键一步,为进一步实行法币改革扫清了货币紊乱方面的障碍,也在技术上为1935 年的法币改革准备了条件。
“废两改元”的成功,不仅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货币制度,统一了货币铸造权,同时也初步整顿了国内混乱不堪的货币流通秩序,打破了国内自清末以来各地货币互不相属的状态。扩大了货币的流通范围,加快了货币的流通速度,进而打破了狭隘的地方经济结构和观念。更好地适应了我国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利于促进国内统一的经济市场的形成,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三) 稳定金融
就财政而言,有益于统一税收单位。“各项税收,民国以来虽逐渐改用银币为单位,但关税之关平银,及田 赋之两、石等名称,迄仍存在。”税收单位不统一, 往往辗转折合,既给不法官吏有机可乘,也给国家的税 收统计、征收造成困难。废两改元后,一律以银元计算 和征收,有利于中央政府对税收这一重要财政来源的掌握。
第一,繁复的银两兑换不复存在,节约了交易时间。简化 了交易手续。第二,促进了新式会计帐簿制度的建立。 第三,减少了两元兑换的风险和损失。第四.企业可以 比较精确地核算成本,从而合理地核定价格,安排生产 和销售,等等。概而言之,有利于商品的流通,有利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 现代银行取代传统钱庄
就金融而言,对钱庄和银行的业务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钱庄作为一种传统的金融机构,在生产关系和经营方式上带有鲜明的中世纪特征,如家族合伙、信用放款等。而银行则是近代新生的,采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式金融机构。无论资本规模还是经营方式,新式的汇划、银两与银元的兑换、银两的存款、钱业市场等, 这些都是钱庄的传统业务,是主要为钱庄所占领的业 务领域。银行也不得不经常委托钱庄代理收付,为此又不得不大量地存款于钱庄,形成同业存放的现象。废两改元后,“则钱庄之唯一利器银两,顿被打倒,市上一律 均用银元。银元为银行所富有,于是,一切交易银行均可独自任之。固不必受制于钱庄矣”,于是银行与 钱庄之间同业存放不复存在。可以说,废两改元后银行业获得了完全独立的快速发展,而所作所为正契合了历史发展的内在欲求。 而钱庄业既损失了银两与银元的兑换差额收入,更丧失了银两业务的传统优势,顿时失去了“洋厘”和“银拆”这两项重要的金融工具。这迫使钱庄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办法,从家族合应历史,则无往而不胜。而主观脱离客观,人力对抗时势,政治违背历史,则无往而不败,引出无穷的灾难。 而有些钱庄则变为股份公司,由信用放款改为抵押放款等等,逐渐改造进步为近代化的金融机构。可见,废两改元对钱庄的影响是两方面的。
(五) 攘外
“废两改元”的成功,还避免了国人在从事对外贸易过程中由于“两元并用”而带来的意外损失和麻烦,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国人在对外贸易活动中的竞争能力,激发了国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积极性.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活动的不断发展。
此外,。废两改元”的成功,还同时消除了外国金融机构企图继续利用“两元并用”所进行的金融投机活动,以及利用它们阻碍中国继续实行币制改革、统一币制的图谋,维护了国家的利益。诚然,与当时世界各国普遍放弃金属货币制度转而建立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相比,“废两改元”的成功仅仅是刚好赶上了末班车,但仍然落后于世界货币制度发展的潮流。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从另一个侧面更进一步说明了1933年“废两改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事实上,正是因为南京国民政府“废两改元”的成功,同时也“完成了对于币制的一次真正而有用的简化工作”。从而为其后政府推行“法币”,实现现代通货管理制度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如果没有“废两改元”的成功实现,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第二次币制改革要取得成功则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情。
(六) 废两改元之局限
然而,废两改元仅仅是整顿币制的初步工作,辅币紊乱的问题没有解决。纸币发行更有待统一。 而且,在当时世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已经放弃金本位而采用纸币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的银本位究竟该走向何方,这些都不容回避,有待于国民政府进一步尽快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宣布实行法币改革,发行国家信用法定货币,取代银本位的银圆。将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后加入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由银本位改为法币。限期收回其他纸币。并且规定一切公私款项必须以法币收付,将市面银圆收归国有,以一法币换银圆一元。法币初期与英镑挂勾,可在指定银行无限兑换。193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谈判后,由中国向美国出售白银,换取美元作为法币发行的外汇储备,法币改为与英镑及美元挂钩。
四、结论
本文从历史与金融方面分析了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废两改元的必要性,可能性,过程,结果,成功原因,意义及局限。
尽管此次废两改元制度从开始实施到被法币代替之间只有两年时间,其影响是深刻而长久的,银元的货币地位直到2000年1月中国民国政府中央银行公布《中央银行发行新台币办法》,正式收回新台币发行权,银圆方才正式退出舞台。对这种历史细节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金融政策制定和运行的走向。
参 考 文 献
1、陈新余,《废两改元近代化的转型及作用》,《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2、贺水金,《论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史料研究》
3、江姗,《试析影响民国时期币制改革的外部因素》,《黑龙江史志》2011年第243期
4、李爱,吕桂霞,《国民政府初期的货币危机与废两改元政策》,《河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5、宋振凌,《银本位制之改进——从本位制构建的角度论废两改元》,《经济研究导览》2011年第121期
6、吴景平,《评上海银钱业之间关于废两改元的争辩》,《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5期
7、吴景平,《蒋介石与1935年法币政策的决策与实施》,《江海学刊》2011年第2期
8、胥思省,《浅谈抗战前民国政府的货币政策》,《黑河学刊》2011年第8期
9、张伟琴,孔维文,《论废两改元》,《中国钱币》200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