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内部控制是否完善,对于防范会计信息失真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严重,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乏力有关。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减少会计信息失真,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有:建立健全内部监督体系;建立畅通的信息系统保证内部控制的效率;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强化对权力的约束;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全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内部审计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会计信息质量、对策
【正文】:
新修订颁布实施的《会计法》,提出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要求,并提出会计工作中职务分离、重大事项决策与执行程序、财产清查和定期内部审计等规定,这些要求和规定从其实质内容来讲,就是要加强各单位的内部控制。在市场竟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企业要生存、发展已离不开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管理实践证明,企业一切管理工作,都是从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开始的;企业的一切决策,都应统驭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之下;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无法游离于内部控制之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为适应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存在企业经济活动,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一) 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
内部控制(Internaol control)一词,最早出现在1936年美国会计员协会(美国注册会
计师协会的前身)发布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的审查》文告中,定义为“保护现金和其他财产,检查账簿记录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手段和方法。”
1992年,美国会计学会(AAA),美国注协(AICPA),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财务经理协会(FEI)和管理会计学会(IMA)等多个专业团体组成的“内部控制委员会(COSO)”发布公告,提出了由“三个目标”和“五个要素”组成的内部控制框架,成为迄今为止最为权威的内部控制概念。COSO认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当局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同时指出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
我国则将内控制度作为会计监督的一个组成部分。中注协1997年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七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中称内部控制为“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实施的政策和程序,包括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
由此可见:内部控制的概念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保证会计信息准确可靠、资产安全完整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事实上,这也正是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两大动因:企业内部强化管理的需要和外部审计开展的需要。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会计信息质量(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