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从形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文化根源的角度,分析人的思想因素和传统文化等的影响;同时通过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成因分析以及会计理论、会计方法的缺陷及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和整个会计环境的角度来论述会计失真的成因。文章就此提出一些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针对性的有关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对策
【正文】: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现代信息社会里,会计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在现代经济中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国际性、历史性的问题,它一直是世界会计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也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部门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提供可靠公允的会计信息是现代会计的基本目标,然而,时至今日,各种各样的会计信息失真事件仍然困扰着世界各国,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社会谴责的焦点。宏观会计信息失真,会掩盖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隐患,使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正常运行环境受到破坏,影响利益分配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基层会计信息失真,使微观主体无法掌握实际情况,造成决策失误,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潜在的危机。同时,会计信息失真必然造成管理混乱,为经济犯罪活动提供方便,滋生腐败,并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如虚假的会计信息对投资者、债权人的预测和决策起着误导作用,使其利益受损,引起纠纷不断,影响社会稳定。会计信息失真已是会计界乃至整个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公害,因此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和特点
从大庆联谊到郑百文、从麦科特到银广厦,再至欧亚农业,企业的会计信息一次又一次失去了它应有的基础—真实。会计信息失真成为了会计领域的一大顽疾,其风气之盛、涉及面之广令人瞠目,以致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在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题词时,直书“不做假帐”。下面以股份公司的设立、上市为线索透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许多股份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来。有些国有企业为了改组成功,获得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资格,就在资产评估、财务报表上大做手脚,以求通过证券委的审批。不仅企业本身乐于这样做假,当地政府也大力支持这样做。因为成立股份公司既能筹集到数量可观的资金,解决企业的资金困难,又能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地方政府的工作业绩。有了政府的支持,其他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像资产评估所、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都不会违背政府与企业的意图,更何况它们还会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因此,虚假财务资料顺利过关便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可以看出,由于我国在进行企业股份制改造初期过于强调帮助国有企业解困脱贫,使得某些股份公司从一诞生起就先天不足,财务资料中带有许多虚假的成分。以后为了掩饰这些虚假信息,还需要进一步造假,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股份公司上市,能增强本公司股票的吸引力,形成稳定的资本来源,在更大的范围内筹措大量资金。因此,促使股票上市便成为许多公司追逐的目标。由于我国的公司上市是采取“总量控制,限报家数”的政策,公司的上市额度是一种炙手可热的稀缺资源。对于那些不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为了挤入上市公司的行列,财务资料做假便成为它们的首选捷径。于是,“包装上市”就成了一个很时髦的名词。对于“包装”,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它的积极意义,但是,笔者认为,包装的含义在很大成份上是一种集体公开造假,严重地损害了上市公司的形象。以“红光实业”为例,该公司是由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改组成立的股份公司,1997年6月初股票上市发行,以每股6.05元的价格向社会公众发行7000万股股票,筹集资金4.1亿元。然而,就在该公司上市的当年,年报披露亏损1.98亿元、每股收益为-0.86元。当年上市、当年亏损,开中国股市之先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原来红光公司是采用编造利润的手段,骗取的上市资格。根据中国证监会事后的调查,该公司上市前已处于破产边缘,1996年度亏损超过1亿元;黑白玻壳生产线池炉大修,停产8个月,已属淘汰设备;彩色玻壳生产线池炉也无法正常运转。但是红光公司在股票上市申报材料中却称1996年度盈利5400万元,通过虚构产品销售、虚增产品库存和违规账务处理等手段,虚报利润15700万元,同时,在上市申报材料中对于关键设备彩玻池炉不能正常运转的信息也未作披露。可见,有些股份公司的上市资格是通过造假骗取的。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