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会计环境因素也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会计环境是会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我国过去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处于这种环境下,会计以国家宏观管理为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工作围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展开,以向外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为基本职能。由于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新的经济情况不断涌现,相关的制度法规尚未健全,使得会计对经济事项的处理产生不确定性。即使是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也有局部政策调整变化问题。另外,会计环境变化与会计方法变化具有不同步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运动环境是瞬息万变的,我国的会计核算在原则上又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当客观的会计环境变化后,会计方法却不能或难以做到同步进行变革,这就必然会产生会计信息反映的误差和失真,市场越是不稳定,竞争越是激烈,这种误差和失真度就越大。因而,这些因素都会或多或少的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
11、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会计上的运用,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会不断充实会计理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直接推动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会计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会计活动提供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如电子计算机应用到会计工作中以后,既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又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5再者,会计信息在搜集整理、汇总加工和传输过程中,不仅依靠财务会计本身的有关资料,在很大程度上还依据统计和业务核算等资料。因此,科技的发展直接影响着这些外部资料的精确性,进而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
12、会计政策不透明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美国普华永道咨询公司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一个国家的会计透明度高低与会计信息的失真度高低成反比关系。会计透明度越高,其会计信息可信度越高,对企业发展越有利;反之,会计透明度越低,其会计信息可信度越低,阻碍企业的发展。近几年,我国的会计政策透明度就曾受到一些国际机构的怀疑,在普华永道发布的一份以35个国家(地区)为对象,对涉及到腐败、法律、财经政策、会计准则与实务、政治制度调整等五大项不透明指数的评分和排序的调查报告中,我国的不透明指数为87,高居35个国家之首,远远高于不透明指数最低的新加坡(29)和美国(36)。这种不透明诱导了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的产生。
(二)从当前企业会计工作所处的大环境来看
1、企业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政府干预企业会计信息的形成。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企业产权关系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但在我国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步履艰难。即使在已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企业中,相当一部分也仅仅只是从形式上、表面上进行了改革,而实质上与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还相差甚远,企业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法人。6如一些企业仍然存在着行政级别,企业管理的权责不明确,企业不能成为真正的独立经营者,这就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利益或领导政绩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把行政管理行为和方法强加于企业,使企业不能真正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走向科学化管理。作为行政附庸的企业往往不得不为政府政绩而粉饰自己的企业,隐瞒或虚报经营成果,因此使得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不真实,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再就是企业负责人指导思想不正确也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企业负责人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信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由于目前对大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负责人的人事任免管理权仍然集中在政府部门,这样的人事管理制度使得企业领导人身上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企业的领导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家,更重要的是一个政治家,因而他们往往不是把主要精力用在怎样使企业得到发展上,而是放在怎样当“官”和怎样由“小官”当成“大官”上,这势必导致企业领导要迎合政府的意志。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企业负责人就要利用手中权力,为了个人一己私利而指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搞“厂长成本、书记利润”,大搞短期行为,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2、有关的经济管理部门对企业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弊端。目前,有些经济管理部门基本上还是以财务性指标来考核企业管理业绩。计算财务性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主要来源是会计数据,一般是以企业的财务报告为依据,通过计算投资收益率、剩余收益等指标来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这种财务性指标业绩评价方法,只注重最终取得的财务性指标是否达到预期的标准,是否比前期有进步,而不去探求隐藏在财务数据背后的真实的企业经营状况,忽略对企业经营质量的分析。这种业绩评价体系过分倚重于当期的财务性业绩指标,这会导致企业管理人员只注重眼前利润而忽视长远利益,甚至诱使企业管理人员以损害企业长期业绩的成长来换取暂时优秀的业绩。这种投机行为发展到极端就演化为直接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编造数据以达到预期的业绩评价标准。
3、企业内部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生产决定分配,而分配对生产起着反作用,合理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会使生产经营者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由于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制度还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成果与经营者收入的联系紧密度较低,对经营者的积极性激励不够。这也导致一些企业经营者为了个人利益或小集体利益铤而走险,违反财经法纪做假账、设帐外账、私设“小金库”,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4、企业为追求最大利益,人为制造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实现财富、利润的最大化。在这种最大化的诱惑下,一些企业失去了理性,走上了唯利是图的道路。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他们甘冒违法的风险,在会计处理过程及提供的经济数据上做手脚,以达到欺蒙国家、社会、投资者的目的。首先在企业筹资时,为了能通过投资人及债权人的考核,而人为地制造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如为了尽快获取贷款,在提交给贷款银行的会计报表上以不真实的数据提供不真实的经营状况、信用程度,使银行错误地判断企业的还贷能力,骗取银行的信任。其次,在企业缴纳各种税费时,运用各种手段逃避税收。如利用虚开增值税发票或不开发票的办法,达到减少费用增大利润的目的,或采取隐瞒收入虚增支出以减少利润方法少缴企业所得税,这些行为都直接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
5、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相当一部分企业无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会计机构设置不健全,会计人员配备不合理,岗位责任制不明晰,会计交接手续不规范,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对供应、生产、销售各环节出现的虚假会计信息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这都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这都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三)从当前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状况来看
1、目前的会计人员日常化管理程度比较低。现行制度下,会计证的年检考核工作一般由各企业主管部门负责,这些监管工作现在基本上都流于形式。会计技术资格的认定只要考试通过就可取得,只要取得就能享用一生。对会计人员的日常考核、继续学习和知识更新管理也越来越淡化,这使得会计人员的实际业务水平大打折扣。
2、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存在弊端。在目前的情况下,由于企业用人上的“一言堂”弊端,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受本单位领导的控制和制约,其经济待遇、工作安排、职务任免等都基本上由企业领导决定,虽然《会计法》规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任免应当经过主管单位同意,不得任意调动或撤换。”。但在现实中,在很多情况下,上述规定只是一纸空文,忠于职守的企业会计人员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守法负责的会计人员遭打击报复直至被撤换的情况频现,会计人员“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的怪现象屡见不鲜。这种情况导致了会计人员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不得不屈服于企业领导,不得不按企业领导的意志进行会计核算,致使企业会计信息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
3、部分会计从业人员由于自身素质低下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人员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主体,所有会计信息最终都要出自他们之手。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和计量而生成的,因而免不了要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估计,判断与推理,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进行的估计、判断与推理往往导致不同的结果。由于历史的原因,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财会从业人员没有经过或缺乏严格科学的业务训练就走上了会计岗位,这导致了部分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整体性的素质低下,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但由于其实际水平的局限性,也不可避免的使计量出的会计数据出现偏离实际的情况;再就是部分会计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低。由于当前不良的会计工作人事环境,很多企业的会计人员为了给自己谋取一定的利益而去主动迎合单位领导的作假行为,在会计核算上不是按会计法规的规定核算,而是在企业领导的授意下,主动受理假凭证、做假帐、编假报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