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师的应变能力:计算机应用技术变化很快,开设的课程的内容也要不断更新,教师应不断吸收新东西,最好能把专业理论与当前的最新的应用技术结合起来。这就要求计算机专业课教师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特别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能结合所教授的课程,系统学习,并亲自体验和参与项目开发和应用的全过程。
(2) 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必须要了解所教课程目前的应用和进展情况,改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在讲课过程中尽量多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所学内容具有的实际应用价值,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最终达到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自身学术水平要较高,而且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项目实践和开发经验。
(3) 教师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课程设计方面,根据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逐步减少以单一知识学习为目标的传统课程,逐步加强以岗位目标为特征的综合课程。以单纯理论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转化为以完成项目任务为目标的新的授课方式。在教材的组织形式上也要逐步完成以内容体系相对独立的理论教材向综合性的面向工作岗位的过程化的教材转变。
三、以项目教学为突破口,推进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我们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过程中,以实施“项目化教学”的改革为突破口,逐步深化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在改革的初期,根据我系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最大的困难是我们的教师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因为大部分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的经历,也没有项目开发的工作经验。通过培训我们为实施“项目化教学”做好了师资方面的准备。
2005年9月开始,我们面向2003级学生实施分方向培养和“项目化教学”的试点。将2003级学生根据自愿的原则分为三个方向:动态网站设计方向、影视多媒体方向、多媒体技术应用方向。
3.1动态网站设计方向
该方向的学生先后开发的项目有购物网站的开发,网络搜索引擎网站的开发,网上电子交易系统与数据库系统开发等。我们要求每个同学都能独立完成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并且拿出自己成功的作品,项目指导教师根据学生项目完成的情况确定学生的成绩。
3.2影视多媒体方向
多媒体技术方向的学期教学计划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前10周划分学科进行能力培养,这些课程大部分是已经在前面开设过的课程,主要是强化各门课的应用能力。课程包括Photoshop、Flash、Premiere、AE和3D等;后7周实行项目化开发培养,主要分为3个大项目:二维动画项目开发、三维动画项目开发和影视动画项目整合开发。
影视多媒体方向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搜集影视动画、多媒体制作行业的典型项目案例,给同学们分析讲解,不求多但求精。要求学生必须高标准的完成,不要求以会做为目的,而是必须熟练地完成最终效果。通过反复训练,学生适应行业要求的信心大增,已经基本形成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3.3多媒体技术应用方向
多媒体技术方向开设Photoshop、CorelDraw、Flash、3DS Max四门课程。教学目的和宗旨是为广告公司、设计公司、网络公司等计算机设计单位培养美工设计人员。教学对象为直接面临毕业的2003级学生。鉴于毕业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必须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储备工作经验和技能。结合学生的特点,共设计了三套方案,经过尝试与修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高职本科类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
第一套方案,根据课程用途,设计多个项目。以项目为依托,主要讲解项目的制作流程、注意事项,把理论知识融入到项目的制作中让学生掌握。如平面设计课程分解为招贴广告、海报设计、标志设计、版式设计、封面设计、包装设计等六个项目。
第二套方案,在项目制作前,先通过案例讲解知识点,在案例进行到相当的程度后,再采用第一套方案。
第三套方案,在前两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项目化教学较为完善的方案。流程为,先呈现本门课程的总体框架,后采用案例展示,最后呈现项目。这种方式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良好,但需特别强调的是:(1)案例需要精心挑选,必须要在案例中融入所有的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2)项目必须精心设计,囊括本课程所有的应用领域;(3)教师必须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丰富,能随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4)学习小组划分要充分考虑个性的差异;(5)鉴于课时问题,知识总体框架尽量简单明了。
经过尝试,发现第一套方案比较适合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只为了解项目制作流程的综合课程的大型项目的教学。第三套方案比较适合学生刚接触某门课程、单课的教学。无论何种方式,项目都必须精心组织。
经过项目化教学改革实验,我们对整个过程的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参与改革实验的老师写出了情况分析报告,组织全系教师召开了教师经验交流和研讨会、学生座谈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项目化教学分析报告,总结了教学改革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下一步开展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4教学改革成果
采用“项目化教学”的组织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通过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情况反馈,“项目化教学”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学习的方向明确,目标清晰;
(2) 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入主动学习的;
(3)“项目化教学”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2003级分方向培养、实施项目化教学的改革试验的基础上,我们从2004级开始全面启动分方向培养、实施项目化教学的改革计划。通过几年来实施项目化教学的过程,我们整个教学工作发生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下面着重谈两点体会:
(1) 用项目驱动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项目化教学中,要采用少讲精讲,用项目来拉动教学的教学策略。在上课过程中教师都是挑选有代表性的例子精讲,并且帮助学生分析它会用在什么地方,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而类似的例子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引导学生去学习相关的知识点,扭转学生被动参与学习的局面,使学生逐步完成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 项目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通过一年多的项目化教学实践,参训学生获得了扎实的职业能力,在就业招聘过程中,在和同类专业本科生的平等竞争中以过硬的职业技能而崭露头角,脱颖而出,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器重。目前,参训学生有一部分能够顺利的闯进北京、深圳、广州、济南、青岛等大中城市,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实现了高质量就业。
四、形成有特色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改革,我院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四个方案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特点:
(1) 课程设置紧紧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对每个专业我们通过认真的分析和广泛的社会调查,确定了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明确职业核心课程,围绕职业核心课程设置我们的课程体系,使每个专业的课程有比较明确的岗位目标,形成了每个专业鲜明的专业特色和目标定位。
(2) 在能力培养方面形成了项目化教学的培养模式。我们把课程教学计划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职业基础课程,没有明显的专业特征,计算机各专业统一开设,在第一学年完成,职业基础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主要由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基础,计算机的组装维护课程,英语课程和计算机操作的技能课程组成。第二部分是计算机方向课程,这一部分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各个专业开设的课程紧紧围绕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第三阶段的岗位课程和项目课程打基础。第三部分是岗位课程,我们也称为项目开发课程,是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运用,在项目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项目的制作,这一部分是我们整个培养计划的关键,要求指导教师要认真选择合适的项目,对项目的完成所用到的知识要有一个概括介绍,引导学生初步进入到项目开发的过程中。
(3) 课堂教学模式和项目导师制教学改革初见成效。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通常我们的课堂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这已经不能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特点和发展要求,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在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在我们的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基本上完成了由传统的授课模式向项目、任务驱动的过程化教学模式的转变。并且每一位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社会的需求设计和开发1~2个综合项目。在最后学生的项目开发阶段,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教师选择项目,全面实现导师制教学。
结束语
自1998年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来,我们始终在探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以及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上如何体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近几年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初步形成了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岗位需求,理论够用为度、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应该看到在专业方向课程建设和理论课程度的把握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实施项目导师制也是我们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典兵.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探究.2006(2)
[2]李志仁.办学特色:高校发展的生命线[J].计算机教育.2009.(2)
[3]袁艳红.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13(4)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