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医院绩效考核与分配制度设计不当,片面追求业务收入增长而忽略效益的提高。目前医院大多以科室收支结余或单项收入作为奖金分配或业务提成的基础,这种分配制度刺激了医院片面追求业务收入的增长而忽略了伴随着这种增长产生的医疗成本的提高,由此医院在经营过程中盲目引进医疗设备,开展过度医疗服务,这些虽然可以带来医疗业务收入的增长,但并不一定使医院整体效益提高。
(4) 医院缺乏完整的成本核算与管理方法。目前,医院普遍开展的科室成本核算实质上是对医疗业务活动中的收支核算,不能准确、全面反映医院的成本状况和经营成果。
针对医院经济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本文开发了医院信息系统中经济管理分系统,用以来解决现存的问题。
(1) 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使科学的管理方法与先进的技术手段相结合,对医院原有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重组,由过去的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方式转换,彻底废弃了原有的传统和原始手工作业方式,加速了医院内部的信息流动和传递,提高了卫生和经济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减轻了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医院管理向正规化、现代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2) 加强过程控制,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
医疗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医疗、护理、经费、物资等信息具有很强的动态性、连续性和实时性,原始的人工管理方法很难从环节管理机制上加以控制。通过应用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可随时从终端上很方便地掌握全院的医疗动态信息,及时发现医疗护理过程中各环节存在的问题,针对发生的问题和医疗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管理措施和经营策略,将事后管理变成事前预测或事中监督管理,克服了经验型管理中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使医院始终处在最佳的管理和经营状态。
(3) 减少医疗经费流失,提高经济效益
具有规范的工作流程和严格的工作制度,加强了挂号就诊收费制度,严格按流程先挂号后交费,然后才能进行各种检查处置和住院治疗,杜绝了医疗活动中间环节造成的经费流失。住院患者设置了催补预交金限度,确保了在院患者不欠费,解决了过去住院欠费的老大难问题。
(4) 辅助决策分析,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高
可以随时查询多种医疗指标,还可以在网上查询各种信息,医疗管理部门可以动态地掌握医疗工作的变化情况。成本核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效益监督手段,经管部门可随时通过网络了解科室收支情况,及时掌握和分析科室消耗和收益情况。从小到1块纱布的消耗,大到1台设备的收入和消耗均可及时为成本核算提供详细可靠的依据,不仅为经管部门提供了一本明白帐,也大大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水平。
(5) 提高了医院信誉,增强了竞争能力
为就诊患者提供方便、快捷、实时的药品检查、收费价格和住院费用自动查询,不仅节约了患者的看病时间,维护了患者的权益,也提高了医院收费的透明度,增强了医院的信誉知名度和竞争力,这种良好形象的无形资产可帮助医院赢得社会和患者的信任。
1 绪论
1.1 医院信息系统的概述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管理与网络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的每一步发展与变革都直接导致了社会各部门的经营管理模式的改变。为达到管理上的先进性、准确性和实时性,社会各部门已逐步实现了管理的计算机化。在这一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下,医院的财务与信息管理也必将由手工转向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由此形成了医院信息系统(HIS)这一新兴领域。
医院信息系统在国际学术界已被公认为是新兴的医学信息学(Medical Informatics)的重要分支。美国该领域的著名教授Morris.Collen在1988年曾著文为医院信息系统下了这样的定义:HIS就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以患者就医流程为线索,实现患者从挂号、门诊、药局取药到入院登记、医生诊断、护士护理等全面的计算机管理,为医院及其所属部门提供医疗信息、财务核算分析、行政管理信息和决策分析以及统计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通讯,并满足所有授权用户对信息的各种功能需求[1]。
1.2 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情况和现状
1.2.1 国外的发展情况和现状
在国外,医院信息系统起步较早。60年代初,美国便开始了HIS的研究,著名的麻省总医院(MGH)开发的COSTAR系统是60年代初开始并发展到今天成为大规模的临床病人信息系统[2]。7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HIS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美日欧各国的医院,特别是大医院及医学中心纷纷开发HIS,成为医药信息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3]。
欧洲的HIS发展比美国稍晚,大约是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开始的。欧洲HIS的特点是实现了一些区域信息系统,如丹麦的Red System,管理76所医院和诊所,法国第八医疗保健中心实现了能管理三所大医院和三所医药学院的一体化信息系统。
发达国家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实现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4],根据国外医疗系统的信息化水平划分,医院信息化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集中在开发医院行政管理的功能上;第二个阶段,在继续完成和实现医院管理信息的计算机化的同时,开发者的努力已进入医疗信息的处理领域;最后一个阶段至今,研究者又把重点放在了病人床边系统、医学影像处理、病人计算机化病案(电子病历)、区域性医疗网络等方面。可以说,医院信息系统正在经历着分散化、智能化、广域化和集成化的改造过程。
1.2.2 国内的发展情况和现状
计算机70年代末期进入了我国医疗行业,当时以IBM的M340小型机为主,只有少数几家大型的部属综合医院和教学医院拥有,如北京的协和医院、北京肿瘤医院等,主要用于科研和教学,还没有应用于医院的管理。80年代初期,随着苹果PC机的出现和BASIC语言的普及,一些医院开始开发一些小型的管理软件,如工资软件等。80年代中期,随着XT286的出现和国产化,以及DBASEIII和UNIX网络操作系统的出现,一些医院开始建立小型的局域网络,并开发出基于部门管理的小型网络管理系统,如住院管理、药房管理等[5]。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关于医院综合信息系统的研究项目正式起步,经过近10年努力,已有多家公司的HIS产品面世,各家公司提供的HIS产品,从总体设计上看,主要有两种模式:以财务核算为中心的模式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模式。早期的HIS产品多采用前一种模式,近期的HIS产品基本上采用后一种模式。不管采用哪一种模式,本质上都是属于核算型的事务处理系统,是对人工处理流程的模仿或复制,在医院业务的各个环节上,都配有相应的处理程序。但是,现有的HIS产品,在医院资源的综合管理、优化使用、提高医院医疗质量、社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方面,基本上是没有涉及或涉及甚少。
1.3 医院信息化的必要性
我们大家应该都经历过去医院看病就医的情况。在过去医院以手工操作或半手工半微机为主要管理手段时,可能最让病人头痛的就是排队等待,尤其在一些高峰时间,挂号要等,就诊要等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2/6/6
医院信息系统中经济管理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