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是一个生物学上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把要繁殖的植物的枝或芽接到另一种植物上,使它们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立生长的植株”。方案中借用生物学上的嫁接手法去规划小区的景观,本意在于探索在工业文明时代与后工业文明时代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如何通过嫁接在现代文化上而使传统文化可以被继承下来,以及中国本土文化如何与西方文化嫁接从而创造出新时代的居住文化。
嫁接手法分为内容上的嫁接和形式上的嫁接。内容上有屋顶材料和水体的嫁接,形式上有文化上的嫁接和水墨画艺术手法的嫁接。内容上的嫁接中,屋顶材料的嫁接是指把屋顶的构造形式、材料嫁接在现代式的建筑中,然后催生新时代的既有传统意味又富有现代气息的新生建筑形态;而水体的嫁接则体现在西方的几何规划式水体嫁接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自然式水体上,还有强调动感的西方水体处理嫁接在强调以小巧静感的中国传统园林的水体上(见图11)。
图11 嫁接手法分析图 图12 水墨画构图手法
图片来源:自制 图片来源:自制
4.2 水墨画构图手法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阶层)娱情尽兴卧游畅神的一种方式,其背后蕴涵着的是天人合一的道学理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农业文明的必然产物。从水墨画的构图来看,比起其它形式的绘画作品更讲究随意性和个性化,画家在作画过程中常常是随手挥洒而不落俗套,具体从气势、虚实等方面去分析[18]。方案中尝试借鉴水墨画中的构图与气势等手法上去营造居住小区空间,构图上可以表现在从南往北建筑的层高不断升高,强调斜势的构图。除此之外,实体建筑与虚体水景观形成对比,强调两者之间融合(见图12)。
4.3 渔舟唱晚的节奏与意境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句话很早之前就被流传下来,不同时期的建筑师都试图借鉴音乐的创作手法去设计建筑,中国明清的北京故宫则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方案中参照北京故宫轴线法则去设计居住小区的景观轴线,同时引入中国古典名曲渔舟唱晚的创作手法与意境去设计这条景观轴线(见图13)。具体表现为南北步行出入口的延伸,形成了纵向景观轴线,设计采用了音乐五线谱的相关内容去进行组织景观轴线,主要是借鉴中国古典名曲渔舟唱晚的三节奏式原理去组织景点,两入口处理与渔舟唱晚的开头与结尾相对应,中间有两个地下交通节点与地面休闲广场作为高潮的变奏点。其中主次入口与渔舟唱晚节奏对应处用三个亭子来进行组织,相互之间形成对应的关系。渔舟唱晚的意境是丰收的喜悦,因此该小区也为住户营造丰收喜悦的意境(见图14)。
图13 规划设计理念 图14 景观节点分析图
图片来源:自制 图片来源:自制
5 规划设计任务
5.1 功能定位
充分考虑原有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现有景观,体现“诗意”特色,形成良好的居住环境。体现新城市建设的魅力,营造具有田园风光融古今气息的居民点。
5.2 空间布局
根据现有资源状况和土地利用情况,充分考虑与主城区及周边环境的关系,结合功能定位,提出相应的功能结构规划方案。
5.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符合科学、合理、经济、美观的要求,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符合规范要求,容积率1.5以上。
6 规划设计依据
6.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6.2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6.3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
6.4 《建筑设计资料集》
7 项目背景
该项目基地位于清远市区清城区龙塘镇南侧、北江北侧,总用地为15.53ha。东至建设中的规划路,道路红线宽36m,南至原规划广清大道,道路红线宽68m;西至规划道路,道路红线宽12m;北至36m宽的规划道路。
基地西侧4号地块规划为商住用地,南侧9、10号地块为30m宽城市防护绿带,北侧紧邻大型菜场,东邻已建成的至诚中学,周边配套齐全,交通便利,环境景观优越,极为适合打造现代生活社区,成为江北区自具特色的优雅居区(见图14)。
8 规划分析构思
充分利用基地周边资源,采用因地制宜的布局方式和人性化的结构特征,营造优雅的居住氛围,为居住者提供亲切宜人的空间感受。
通过对周边已形成的城市资源的研究,抓住与城市紧密衔接的切入点,是本设计规划结构的基础。交通、社区配套、景观资源等元素的叠加、重组,构成了该设计的基本格局。
体现“以人为本”,意在营造适宜人活动的尺度和空间。小区——组团——邻里空间在此得到了强化,同时限定空间,增强归属感,强调邻里空间,促进人与人的交往,塑造亲切的可交流的界面。
人车分流,建立通畅安全的步行空间。车行路线主要集中在半地下,进入组团邻里空间,最快捷回家的路线;地面主要以步行为主,营造景观系列,使空间连续通透,有静有动。
8.1 总平面规划设计
清远市云山诗意总用地面积15.33万㎡,总建筑面积24.8648万㎡,绿化率为42%。为了适应城市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现代人思想意识的变迁,在设计中强化组团模式,突出邻里空间。运用城市社会学理论,以半封闭的院落作为小区住宅布局的基本形式,加强邻里空间的组织,增强居民归属感。院落——组团——小区的空间关系变化,一方面有助于营造亲切的邻里互动氛围,同时也有利于小区分级管理。其空间的布局采用“一心、一轴、五区”的整体规划结构框架(见图15)。
图14 区位分析图 图15 规划总平面图
图片来源:自制 图片来源:自制
“一心”是以规划的音乐喷泉广场为核心,在空间上形成主入口景观轴上的一大视觉焦点。
“一轴”是以两入口和一个喷泉广场组成的一条景观轴线,该景观轴线运用音乐之五线谱来进行组织空间,并以中国古典音乐之渔舟唱晚的三段式节奏来设计景观。主入口以一水景进入主题,随后经过三个亭子来使节奏延续,进入喷泉广场进入高潮,然后经过一段平起的节奏,到另一个水景之后开始进入尾声,最后又以三个亭子与入口呼应,直到轴线的结束,设计时也参照了故宫的轴线设计法则。
“五区”规划共分了五个居住组团,在平面上,组团间分区明确,组团风格联系成整体。住宅组团的设计,使住宅都有良好的朝向,围合的院落空间,更适宜营造良好的邻里关系。由于建筑布置各成组团,因此,很好的围合了一定的绿化空间,为绿化景观设计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同时更有利于整个绿化系统各小部分间的联系。
8.2 功能分区
为了适应城市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现代人思想意识的变迁,在设计中强化组团模式,突出邻里空间。运用城市社会学理论,以半封闭的院落作为小区住宅布局的基本形式,加强邻里空间的组织,增强居民归属感。院落——组团——小区的空间关系变化,一方面有助于营造亲切的邻里互动氛围,同时也有利于小区分级管理。
邻里空间普遍比组团空间提高场地标高,使居住者产生归属的感觉,借用提升的场地,在地下设置机动车库,通过采光井、天窗使地下车库得以采光通风,成为“阳光车库” (见图16)。
图16 小区空间分析图 图17 小区交通分析图
图片来源:自制 图片来源:自制
8.3 道路交通规划
根据对现状外围交通的分析,将小区主要出入口安排在北侧及东侧。南侧待建道路规划红线宽为68m,且是将来轻轨站点,不适宜作为小区车行出入口,可预留作为将来的步行景观入口,结合南侧景观绿化带,成为人流集散地。本地块位于城市中心区西北侧,故而交通联系主要通过洪都路,可在此设置车行主入口。地块西侧4号地块规划为商业区,故将人行主入口设置于北侧规划道路上。
南北两侧的景观步行出入口伸入小区构筑了一条纵向景观轴,加上东西侧的车行出入口和分组团布局的规划结构,使地地中形成了环状道路系统,构筑复合式交通。东西侧道路汇入的车流在半环状的道路体系中伸入到地下,使中心景观轴相交道路自然成为步行道,最大可能地做到人车分离。同时地下停车布局尽量依据规划结构,与邻里空间重合,使回家路径最便捷。
组团内均为步行道,路宽3.5M,必要时兼作消防车道(见图17)。
8.4 景观绿地系统
小区南北步行出入口的延伸形成了纵向景观带,成为联系小区步行体系的核心。结合北入口设置的公共服务设施与步行休闲空间相互辐射,形成整个社区的街道式公共生活空间,强调了场景气氛。在此带状空间上横向衍生出若干簇居住组团,构架清晰,结构明确,又相互串联,构成点、线、面结合的景观体系。变化有致的空间体系由此展开,环状路网以北的高层住宅区构成小区的天际轮廓线。板式、点式结合,远眺山景。中区、南区以5-6层多层住宅为主,围合成组团,自成一体,同时又与中心景观轴相联系。
小区景观以一条贯穿南北的景观轴和东北向景观轴为主体框架,景观轴与以步行为主的环路,相交处则自然形成小区重点景观节点,这些节点或为入口花园,或为中心广场,或为健身绿地等,给小区居民提供了各种休闲活动的可能。在组团内部则又围合出组团绿地,绿地内多设置活动花园、儿童游乐所、花园或高层的架空层,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的室外环境,从而整个小区景观绿化形成一个点、线、面完整的立体的景观体系(见图18)。
图18 景观绿化系统 图19 景观节点
图片来源:自制 图片来源:自制
南北步行出入口的延伸形成了纵向景观轴,设计采用了音乐五线谱的相关内容去进行组织景观轴线,借鉴了中国古典名曲渔舟唱晚的节奏原理去组织景点,两入口处理与渔舟唱晚的开头与结尾相对应(见图19)。中间有两个地下交通节点与地面休闲广场作为高潮的变奏点。两主次入口与渔舟唱晚对应为地方均用三个亭子来进行组织,相互之间形成对应的关系,渔舟唱晚的意境是丰收的喜悦,同理,本小区的规划设计同样设计成适宜人居住的居住场所,在一定程度是小区的诗意空间借鉴了渔舟唱晚音乐的意境来实现。
小区景观规划另一突破点是水体的组织与设计,在该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试图探索中国传统自由式水体与西方几何规则式水体相结合。体现了园林景观文化之嫁接理论,无论是从自由式水体上嫁接西方的几何规则式水体,抑或是西方几何规则式水体上嫁接中国传统之自由式,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华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再生,其中包括两者之间交叉和相切的做法,通过水体嫁接的手法去探讨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结合,从而催生出新时代适合中国发展的地域性居住文化。
从水体的形态来说,景观轴线上主入口是动态水,起到强调作用,这是居住小区的第一个视觉焦点,透过动态水之间的连接,把整个视线组织起来。在景观轴上静态水形成一条线性空间,而动态则是起强调作用,也是音乐节奏之变奏之意(见图20)。轴线上两处交通节点均设置动态水,在一定程度上也强调了该景点的重要性以及设计者的意图。除此之外,还有组团绿地间的几何规则水体中也有设置部分小型动态度水,动静结合,打破了单纯动态或者静态的单调性,活跃人的视觉焦点,给人以生动活泼感,大部分水体都是静态水上嫁接小部分动态水(见图21)。
图19 水体意象 图20 水体意象
图片来源:自制 图片来源:自制
8.5 公共服务设施
结合中心景观绿化带布置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公共服务设施,体育健身会所、咖啡茶室、餐饮及商业。公建与步行道的结合丰富了入口场景,同时为分级管理提供了可能。会所的景观泳池、篮球场、网球场与高层区宽阔的绿地结合,使休闲场所更易被人使用,增加了公共参与的机会。
公共建筑的配套与小区建设规模相适应,一定小区都要求有一定比例的公共建筑,所以在本方案设计中则相应设计是沿街商业,幼儿园,管理中心,餐厅和服务中心等公共建筑。一方面是为了遵循城市中对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规范要求,更重要的是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求的前提去去提升人的居住精神需要,尽力塑造更适宜人类居住的居住空间环境。
图21 水体分布图 图22 公共建筑分布图
图片来源:自制 图片来源:自制
鉴于周边道路的开发状况,将12班幼儿园放置于东侧入口,同时为城市和小区服务。12班幼儿园靠近小区东侧入口,紧邻城市级道路——规划路布置。既考虑服务小区内部居民,又兼顾小区周边的城市居民。幼儿园用地宽广,室外活动空间充足,每个班单元均设有独立的户外活动场地(位于活动室南侧),结合位于音体室南侧的公共活动场地,共同促进儿童的交往活动。平面设计简单紧凑,各部分联系紧密、便利而又互不交叉。从幼儿心理特点考虑,着重室内外空间环境营造,利用音体教室下方的架空层作为入口,将室外活动场地、门厅和内庭院三者有机的穿插起来,既丰富了空间层次,同时又实现了人流的引导和分散。每个班单元的活动室均朝南,阳光充足,通风良好。
沿北侧及西侧道路设置沿街底商,与4#地块相结合,相互利用其商业资源,增加人气,方便使用,避免对社区内部的干扰。小区西侧及北侧沿街设置商业用房。商业用房为一层沿街小商铺,对城市开放。商业用房上部为点式或较短的板式高层住宅,住宅高度由西向东,由18层到12层依次渐减,与商业裙房一起形成良好的城市界面小区北侧入口为主要步行处入口,此处商业用房向小区沿伸,并设置运动休闲会所,形成了良好的入口场景。会所为两层,有体育设施及健身休闲中心,即可对内,又可对外服务。并结合小区组团设置景观游泳池,篮球场,网球场,形成良好的室外运动空间。
小区物业分别设于小区入口附近,均为一层或二层。西侧结合住宅形成小区的外在街景,围合出小区的内部空间。东西两侧出入口处物业楼均设在小区内部,结合环境,营造出入口处的场景小区车库为地下车库,车库分组团设置,车辆通过小区入口后直接进入地下层,通过地下车道进入组团地下车库,车库与住宅地下室相连,居民可方便快捷的从车库到住宅。车库屋面覆土种植绿化,同时又是小区内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车库屋顶结合绿化设置采光天窗,形成自然采光通风,达到“阳光车库”的目的(见图22)。
9 结语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协调与城市发展规模和美化空间环境上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居住文明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之一。作为城市与建筑规划的工作者来说,如何更大程度上去创造与未来环境相适应的居住空间环境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之一,究竟居住环境应该循着什么途径才能更快速,健康的发展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之一。当然在后工业化的时代我们不仅经反思工业化时期给人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而且要探索出一条更适合于后工业化的居住空间发展之路。但是也不能抹杀工业化时代的居住空间研究所创造的成绩,在合理地总结前一时期而冷静地思考后一时期,并在这基础上构思出一条更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居住小区环境建设的道路是我们所要努力的目标。当今时代的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应能体现后工业时代的文化层次,经历工业时代后,人们更加倾向于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形态的继承。但是,继承也要有个度,继承的文化是要体现传统但同时要体现现代气息。
参 考 文 献
[1] 陆元鼎. 岭南人文·性格·建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8-51.
[2] 王仲谷,李锡然. 居住区详细规划[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40-56.
[3] 何依. 城市记忆与文化传承--石浦老城保护规划与实施[J]. 城市规划,2006,(9):89-92.
[4] 汪德华.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M].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70-90.
[5] 胡晓鸣,陈永强. 理想到现实的转变--有感于绍兴“城市绿心”项目规划研究[J]. 城市规划,2006,(9):93-96.
[6] 朱建达.当代国内外住区规划实例选编[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133-136.
[7] 孙施文. 城市中心与城市公共空间[J]. 城市规划,2006.(8):66-73.
[8] 贺崇明. 区域中心城市交通网络的构建[J]. 城市规划,2006,(7):75-84.
[9] 芦原义信. 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21-23.
[10] 杨·盖尔. 交往与空间[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89-91.
[11] 刘骏,蒲蔚然.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00-233.
[12] 王向荣,林箐. 西力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17-126.
[13] 王丽芳. 潮流之外--墨西哥建筑师路易斯·巴拉干[J]. 世界建筑,2000,(03):56-61.
[14]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20-503.
[15] 阮仪三. 江西吉水仁和店古村[J]. 城市规划,2006,(8):75-76.
[16] 杜立柱. 浅谈寒地生态住宅区设计[J]. 城市规划,2006,(8):84-86.
[17] 丁旭. 在对话中寻找一种秩序--宁波科技园区梅墟工业区的改造规划[J]. 城市规划,2006,(7):89-92.
[18] 王宏建. 艺术概论[M]. 北京:文化美术出版社,2000.119-120.
[19]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 中国美术简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206-219.
Conceptua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Yunshan Poetic Residential District in Qingyuan City
Liao Guowei
(College of Urban Construction,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and Engineering, Guangzhou 510225, China)
Abstract: The programme has acquired information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cal area via studying the background,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the residential quarters, and the space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Yunshan Poetic Residential District in Qingyuan City. Moreover, it clarified and deepened the ideas of "people-oriented" and "eco-oriented", and presented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living area planning, which emphasizes the material needs, spiritual needs, and aesthetic requirements of people, and acts as the base of living space planning combining economically globalization in the future. The author attempts to illustrate the nature and trend of the living space, such as building space, communication space, and cultural space, and explore the ways of creation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ink paintings and landscapes so as to build residential areas full of poetry. Finally, the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concepts, which suggest rebuilding new culture, new environment, and new lif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y inheriting historical culture and historical environment, are presented and suggested to act as guiding ideology of living environment for people of LingNan area in the future and running in the actua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Key words: poetic space; landscape concepts;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致 谢
经过半年的学习和工作,本次毕业作品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知识水平的局限性,经验的匮乏和资料收集的不完整,在设计方案中难免会出现不足的地方,在此感谢我的导师的督促指导,以及同学们的支持和帮助。
感谢我的导师韦松林和陈建华老师。韦老师平日里工作忙碌,但在我做设计的整个过程中,从开始选题到确定题目,确定设计内容和修改,中期检查,后期批改等整个过程中给予了我指导,在我遇到问题的时候,会抽空指导。在此,很感谢韦老师对我的信任,并从一开始就对我有信心,他对我的信心,给予我精神上的很鼓舞,同时他会针对我的特点给我做适合的设计选题,让我能够在毕业设计中适合的发挥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在过程中,韦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感谢我的家人、大学四年来的所有老师、朋友、同学,他们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和支持,还要感谢我的生活,我的兴趣,它们给予我源源不断的动力。
最后感谢我的母校—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和城建学院四年来对我的大力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