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层混凝土于2003年5月27日13点开始浇筑,5月28日早8时结束,历时19小时。5月30日早6点38#点升到最高温度59.3℃,在混凝土浇筑45小时后达到最高温升,该温度持续5小时后开始降温。
第2层混凝土于2003年6月20日10点30分开始浇筑,6月21日早9点30分结束,历时23小时。6月23日下午14点73#点升到最高温度71.1℃,在混凝土浇筑52小时达到最高温升,该温度持续9小时后开始降温。
第3层混凝土于2003年7月11日18点开始浇筑,12日早9点结束,历时13小时。7月16日下午15点131#点升到最高温度73.5℃,在混凝土浇筑102小时达到最高温升,该温度持续30小时后开始降温。
表3 测温结果表
层
号 层厚(m) 砼工
程量
(m3) 浇筑
时间 砼入模
温度
(℃) 砼最高
温升
(℃) 达到最高温度时间
(h) 砼内外最
大温差
(℃) 中心点最大降温速度
(℃/d) 养护
说明
1 1.9 2847 2003.05.27 26-28 59.3 45 25.9 3.4 二层塑料薄膜
二层麻袋
2 2.6 2989 2003.06.20 30-32 71.1 52 30.4 2.4 二层塑料薄膜
一层土工布
一层麻袋
3 3.99 1324 2003.07.11 28-33 73.5 102 30.9 1.1 三层塑料薄膜
一层土工布
二层麻袋
5.8.2 测温结果分析
5.8.2.1升温、降温规律
四号高炉混凝土基础升温、降温均符合大体积混凝土升温、降温的一般规律:升温速度较快,降温速度较平缓,降温时间较长,最高温升和达到最高温升时间随着混凝土层厚的增加而有所增长。最高温升分别为59.3℃、71.1℃和73.5℃,最高温升时间分别在混凝土浇筑后的45小时、52小时和102小时。在浇筑第2层混凝土时第1层混凝土已经浇筑23天,当时第1层混凝土内部温度还在34℃左右,而当时气温在28℃左右,说明第1层混凝土内部还在降温过程中。第3层混凝土浇筑40天后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还在58℃左右,当时气温在30℃左右,可见其降温时间将持续更长。第1层降温速度较快,第2层较慢,第3层更慢,这是由于养护条件不同所致,可见降温速度与养护条件是成正比例关系变化的,养护条件好,降温速度就相应缓慢。如图8、图9所示。
图8 宝钢四号高炉混凝土基础测温曲线(第1层)
图9 宝钢四号高炉混凝土基础测温曲线(第3层)
5.8.2.2基础同一断面沿厚度方向温度变化规律
由图10可见,基础同一断面沿厚度方向,38#中心点温度最高,温度从中心点起向两侧逐渐降低。36#与37#点温度高于39#与40#点,是由于36#与37#点处于接近基础的底层,不利于热量的扩散,39#与40#点处于接近基础表层,有利于热量扩散。随着时间的增加,曲线逐渐趋于平缓,内外温差逐渐减小。
图10 宝钢四号高炉混凝土基础同一断面沿厚度方向温度变化曲线
5.8.2.3基础边缘点和表面点温度变化规律
表4 边缘点和表面点与内部点温升对照表
点位 边缘点 表面点 内部点
点号 63# 15# 28# 33# 38# 43# 48# 53# 58#
最高温升(℃) 34.6 37.5 56.8 58.2 59.3 59.1 56.7 58.9 57.7
由表4可见,由于散热条件不同边缘点和表面点升温幅度要比内部点低得多。边缘点和表面点受气温影响较大,由图11:1~5#测温曲线上可以看出,在降温阶段测点温度明显的随着气温变化而上下波动。因为边缘点处,钢模板散热快,保温效果不明显。由图12:15#点测温曲线可以看出,表面点也同样随着气温变化而变化。如果测点处保温效果好,则测点温度就不会随气温出现明显变化。
图11 宝钢四号高炉混凝土基础边缘点测温曲线
图12 宝钢四号高炉混凝土基础表面点测温曲线
5.8.2.4基础中心点沿长度方向温度变化规律
从图13上可以看出,除边缘点63#点温度较低外,其它点的温度都很高且相差不多,这说明在基础的中心范围内有一个较大的温度均匀区域,该区域降温速度较慢,受气温影响较小。边缘点由于受气温影响较大,因此在距离基础边缘某一深度范围内存在温度变化相对较大的区域。
图13 宝钢四号高炉基础中心点沿长度方向温度变化曲线
5.8.2.5浇筑第2层混凝土后第1层混凝土温度回升规律
由于在第1层的基础上浇筑第2层混凝土时,第1层混凝土内部温度已经降到了34℃左右。在第2层混凝土温度高于第1层混凝土温度时,就会向第1层混凝土中传递热量,这就使1层混凝土的温度再次升高,一般在10~15天回升温度达到最高值。并且越是接近第2层混凝土的点温升越高,升温速度也越快,反之温升较低,升温速度也较慢。如图14、图15所示。
图14 宝钢四号高炉混凝土基础第2层混凝土浇筑后第1层混凝土温度回升曲线
图15 宝钢四号高炉混凝土基础同一断面沿厚度方向温度变化曲线
5.8.2.6入模温度对混凝土温升影响
混凝土的入模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混凝土内部温升情况,因此在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应尽量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以降低混凝土最高温升,减少温差,降低温度应力。高炉本体在浇筑第2层混凝土时,考虑到当时正值夏季气温较高,混凝土浇筑层厚较厚,为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采取了加冰水的技术措施,降低拌合水水温,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2层混凝土配合比与第3层混凝土配合比完全相同,第3层层厚3.99米,第2层层厚2.6米,根据以往浇筑大体积混凝土经验,第3层混凝土最高温升应该比第2层混凝土最高温升高10℃左右,而实际只高出2.4℃。
5.8.2.7基层温度对混凝土温升影响
浇筑第1层混凝土时,当时气温在21℃左右,地表温度约23℃,入模温度为26℃,浇筑第2层混凝土时第1层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在34℃左右,入模温度为30~32℃,浇筑第3层混凝土时第2层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在48℃左右,入模温度为28~33℃。在混凝土浇筑初期,水泥水化放热开始阶段,入模温度低于混凝土浇筑的基层温度时,基层就会向新浇筑的混凝土中传递热量,反之就会向基层传递热量。基层的温度越高传递的热量也越多,这样就使新浇筑的混凝土内部温升有所增加。温度增加幅度与基层温度的高低,所传递的热量多少以及混凝土的比热有关。由此可见除第1层混凝土外,第2、3层混凝土内部温升均受到基层影响而有所增加。所以在大体积混凝土分层施工时一定要注意基层温度对温升的影响,浇筑新一层混凝土时基层温度不宜过高。
6结束语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技术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防止有害裂缝的产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施工过程真正达到了信息化施工的目的。大体积混凝土升温和降温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铁梦.建筑物的裂缝控制.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
[2]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宝钢大型高炉工程技术汇编.上海宝钢冶金建设公司,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