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预应力管桩基础的设计和施工技术浅析(三)
试桩时选择的桩长根据地质资料均约为10m,实际选择12m长进行试桩,试桩的最后三阵贯入度均≤50mm /10击,能满足本工程桩基础的设计要求。
4.3. 施工质量控制
4.3.1.打桩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要复核桩位的轴线、标高准确性;检查打桩机的型号、压力表、配重;检查机械操作的工作环境、供电情况等。
4.3.2.确定打桩顺序。对复合桩基承台应考虑打桩时的挤土效应,不同深度的桩基应先深后浅、先大后小、先长后短。施工时要求先施打场地中央的桩,后施打周边桩。 4.3.3.垂直度的质量控制。当管桩插入地面和接桩时施工人员要用2台经纬仪,在两个成90度的侧面观察,调整好桩的垂直度。然后开始沉桩,控制垂直度偏差应≤0.5%,用1台水准仪控制桩顶标高及贯入度。在打桩过程中,不允许用桩机械拖桩,以免桩倾斜而影响桩的质量。 4.3.4.接桩的质量控制。管桩对接前应检查上下端板是否清理干净。焊接时应两个焊工同时进行,先在坡口圆周上对称点焊4~ 6点,焊接层数不得少于两层,内层焊渣须清干净后方能焊外层,焊缝应饱满连续。为保证焊缝质量,应冷却8分钟后方可施打,严禁用水冷却或焊好后立即施打。焊接接桩应做好隐蔽工程验收。 4.3.5.打桩的质量控制。打桩时应用导板夹具或桩箍将桩嵌固在桩架两导柱中,桩位置及垂直度经校正后,方可将锤连同桩帽压在桩顶,开始沉桩。桩锤、桩帽与桩身中心线要一致,桩顶不平,应用厚纸板垫平或用环氧树脂砂浆抹平整。 开始沉桩应起锤轻打并轻击数锤,观察桩身、桩架、桩锤等垂直一致,方可转入正常。当桩顶标高较低,需送桩人土时,应用钢制送桩器放于桩头上,锤击送桩将桩送人土中。
4.3.6.终止打桩的质量控制。终止值由桩的设计承载力特征值确定,本工程桩端持力层为强风化泥岩层,施工时以控制贯人度为主,桩端设计标高作参考;当贯人度已达到而桩端标高未达到时,应继续锤击3阵,按每阵≤50mm /10击的数值加以确认。 4.3.7.打桩过程的资料控制。打桩过程中应详细记录各种作业时间。每打人0.5~lm 的锤击数、桩位置的偏斜、最后10击的平均贯人度和最后lm 的锤击数等。桩位要随打随记录,预防错打、漏打。
5 桩的检测
5.1.检测数量
根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的规定:检测桩身的完整性时检测桩数应为总桩数的20%,且不少于10根;检测单桩承载力时,检测桩数不宜少于总桩数的1%,并不得少于3根。
5.2.检测方法和结果
5.2.1.检测方法
5.2.1.1.桩基质量无损检测(低应变)。本工程用桩共616根,抽145根桩(占总桩数的23.5%)采用低应变动力检测反射波法进行检测,来判断桩基的质量,其包括桩身的完整性(桩身断裂、桩身各节的连接情况)及混凝土的质量。
5.2.1.2.动测推算单桩承载力(高应变)。本工程用桩共616根,抽7根桩(占总桩数的1.2%)采用高应变动力检测来推算单桩承载力。
5.2.2.检测结果
5.2.2.1.根据“基桩高、低应变动测报告”,低应变检测的145根桩中135根桩实测纵波波形曲线规律性较好,未见明显的桩间反射波异常,且均可观测到桩底反射波信号,表明这135根桩桩身完整(为I类桩),即连接良好,未出现明显的桩身质量问题;而其余10根出现微裂缝(为II类桩,即桩身有轻微裂缝,但不会影响桩身结构承载力的正常发挥)。
5.2.2.2.根据“基桩高、低应变动测报告”,高应变检测的7根桩桩顶沉降量较小,而且Q-s曲线平稳,桩身结构完整,单桩竖向承载力(D=400mm时为Rmin=840kN;D=500mm时为Rmin=1060kN)均能达到桩基础的设计要求,均评为I类桩。
6 结论 通过本工程的设计实践,基本上对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HC)在防城港地区的地质参数和桩基础施工的基本控制条件有一定的了解。经过桩的试验所得Q-s曲线等综合对比分析后,可以得出该工程桩基础设计时所采用的地质参数过于保守,导致设计用的桩端承载力特征值约只用了一半,所以本工程地质参数可在原先参数的基础上大大提高、桩基础设计可进一步优化;但施工桩基础时贯入度的取值与打桩荷载、落距、桩长、桩的直径及地质构造等条件、桩端进入持力层的厚度、桩的承载力等因素有关,因此还须在实践中加以摸索。
参考文献
[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BJ94-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北京。
[5].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设计施工及应用实例》主编:徐志军、李智宇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高强预应力管桩基础的设计和施工技术浅析(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