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沥青混合料路面反射裂缝防治技术(二)
1.8混合料施工进入晚秋、初冬期之后,早晚温差大,碾压成型后由于冷缩而产生温缩裂缝,温差越大收缩裂缝越加剧。
1.9在旧路面上加铺沥青面层并投入运营一段时间后,因原路面接缝或破损部位处理不彻底,造成已有路面裂缝的反射引起加铺面层裂缝。
4反射裂缝防治技术与应用
减少沥青混合料面层反射裂缝或延缓其发生,在设计服务期限内以发挥其使用功能:一是要强化半刚性基层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严格按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要求组织施工,避免干燥和收缩裂缝发生;二是对半刚性基层已发生的裂缝进行妥善治理,达到设计要求;三是对加铺层下原面层裂缝及破损部位按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治理,使其符合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四是建议设计人员优化路面结构设计,发挥路面结构层整体功能作用。
4.1半刚性基层横向裂缝防治
4.1.1石灰、粉煤灰稳定土基层应选用塑性指数合适的土料或集料,设计和优化混合料的配比,严格控制细料数量,加强石灰、粉煤灰质量控制,使石灰剂量准确,保证拌合遍数和石二灰稳定土的均匀性。
4.1.2严格控制水泥稳定土基层水泥剂量和细料数量,设计和优化混合料的配比,碎石级配应接近要求级配范围的中值;在保证强度的情况下,应适当降低水泥稳定土混合料的水泥用量,一般不宜超过6%。
4.1.3混合料应在接近最佳含水量(最佳含水量+1%)的状态下进行碾压,严禁随意浇水、提浆,以减小其干缩系数、干缩裂缝;应防止混合料碾压时含水量过小,造成压实度不足和强度裂缝。
4.1.4分段施工的基层碾压时,应预留3~5m混合料暂缓碾压,待下段混合料摊铺后一并碾压,以利衔接。前后段施工间隔时间不要太长;混合料基层分层碾压时,上下层的接头应错开3~5m,以减少出现裂缝的机会。
4.1.5 认真做好半刚性基层的养生和保护,防止水分过快损失,保持碾压成型后的混合料表面的湿度,养护期应控制在7~14天。尽量早一点铺筑上层或封层,避免干缩裂缝。
4.1.6对于基层下的横向沟槽,必须采取技术措施予以处理并填实,防止下沉或拉裂。
4.1.7半刚性基层宜在春末和气温较高的季节组织施工。施工期的最低温度应在5℃以上,并在第一次冰冻来临之前45天内结束施工。在冬季上冻前,应做好基层表面封层或摊铺路面下面层或覆盖一层砂土。
4.1.8结合工程特点和环境因素,建议设计院优化路面设计参数及材料做法,以保证路面结构设计质量。如:
(1)适度增加基层混合料厚度,防止沉陷性裂缝。
(2)在半刚性基层上,铺设10~15cm改性沥青混凝土面层,按两层或三层摊铺,降低半刚性基层裂缝向面层的反射程度。
4.2旧水泥面层病害防治
4.2.1对有断裂、破碎、沉陷等严重病害的旧水泥路面,应挖除旧板浇筑新板。
(1)清除旧板时,应以一块面板为最小单位,并注意保护好原有基层及周边面板。
(2)浇筑新板时,新板强度不得低于旧板强度,应选用早期强度高、后期强度稳定且收缩性小的水泥混凝土浇筑。
(3)新浇筑面板为单侧车道时,其与另一侧旧面板的纵向接缝应设置拉杆。
4.2.2脱空板通过板底压浆进行板底补强。
(1)压浆材料应选择流动性好、具有一定膨胀能力的水泥浆或水泥砂浆。
(2)压浆工艺一般为:定位→钻孔→制浆→压浆→压浆孔封堵→养护。
(3)压浆完成后,应禁止车辆通行,待灰浆强度达到5MPa以上时,方可开放交通。
4.2.3对于基层过软引起的错台,应首先处理基层,以防止进一步不均匀沉陷。由其它原因引起的错台,如接缝稳固且错台量<10mm的,可不予处理;而错台量>10mm的,应将较高一侧的板块边缘500mm范围内,以均匀斜度削至与下沉板边缘齐平。
4.2.4加铺层施工前,必须对旧路面的纵横接缝及路面裂缝进行认真清理、灌缝。清理的缝要无杂物、干净,灌缝要饱满密实。采用粘接性能强、回弹性与温度稳定性好的材料灌缝(如聚氯乙烯胶泥或聚氨酯类),不得使用热沥青灌缝。
4.2.5对破损严重地段原有路面,按要求对其进行破碎并稳定,作为结构层进行加铺层设计。其施工技术要点:
(1)破碎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路段整形后,采用35~50t压路机进行碾压,确保处理路段水平和竖向达到稳定、密实状态。
(2)对接缝和粗裂缝进行封闭,以利于荷载的传递,避免或减少行车荷载在裂缝处形成拉应力和剪应力峰值。
(3)为确保旧水泥路面与沥青混合料加铺层粘结质量,必须对旧水泥路面进行凿毛并清洗干净,干燥后洒布高质量的粘层油。
(4)在旧水泥路面接缝或裂缝已处理部位,按照设计要求设置玻璃纤维土工格栅。
4.2.7沥青混合料加铺层、土工格栅铺设施工工艺流程
浅析沥青混合料路面反射裂缝防治技术(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