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鉴与升华——美术欣赏在素质教育中的运用
品鉴与升华——美术欣赏在素质教育中的运用
张 莲 莲
摘要:在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美术欣赏的美感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创造美、感受美、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完美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美术欣赏、审美情感、素质教育、运用。
新世纪的教育已不再是单一的应试教育,而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转向素质教育的新时期。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无法忽视学校的艺术教育,当艺术教育触及到学生心灵深处时,也就点燃了他们智慧的火花,使其在成长的道路上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的美术欣赏课,不仅表现在美术教育的本身,它还同德育、智育、人格塑造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学生来说,起着“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美术欣赏以艺术形象的陶冶情感交触,使人心灵美好,人格高尚并使之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其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美术欣赏课不仅可以得到审美愉悦,也可以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趣味,激发创造力,从而使学生逐步成为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中小学美术教材中所选用的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以其内在典型的审美意蕴和外在的审美形式来作用于欣赏者的艺术,感觉和审美经验,使欣赏者得到一定程度的重温、刷新或增殖,同时也使欣赏者对艺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回味、联想及思考,从而获得思想、情感的启悟、审美的升华。
如何上好一节成功的美术欣赏课,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通晓教材,加强知识储备
许多美术教师习惯于对学生的绘画技法的传授,对美术学理论、美术史,特别是对美术欣赏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教”和“乐”脱节,失去了美育的本身意义。我认为,美术欣赏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是有充分认识到这些特点,才能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取得最佳欣赏效果。
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欣赏课在教学时要唤起学生的联想,补充必要的审美经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第一,必须对美术作品的类型有一定的熟悉和相应的知识,如什么是油画、国画、雕塑等;第二,对美术的发展历史和当代美术的状况,各流派之间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影响等要有一定的了解,以确立某一作品的价值和地位。如果不知道浪漫主义美术的兴衰,就无法解释现实主义美术的出现,不知印象主义就无法谈后印象主义;第三。任何美术作品都是特定历史文化的产物,要理解兵马俑,必须首先了解秦始皇“横扫六合,威振四海”的业绩。要理解《开国大典》,必须了解新中国诞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所以欣赏应与历史、语文、地理等科目相结合起来,把美术作品放到广阔的文化情景中去;第四,培养审美感受能力,如传授美术作品所涉及到的有关知识更为重要,因为审美感受能力是基础和前提,是通向审美境界的桥梁。
二、创设情境,培养审美情感
美术课堂是孕育美的摇篮和传播美的圣地,这里的一切努力无不表达出对美的追求,创设情境或注重外在形象的精雕细琢,或着力于内在精神的寄托。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 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地变幻,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化。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审美情感。
一节课好比一篇小说、一部电影,总有引子、发展、高潮和结局。引子设计要新颖别致,先声夺人。或用饱含真挚情感的话语,或以美妙动人的乐曲,或通过多媒体声、光、像综合效果营造一种扣人心弦的背景,一开始便将学生的情结绪导入老师精心构建的艺术氛围。我带领学生欣赏油画《开国大典》时就曾这样设计引子:(《歌唱祖国》音乐响起)同学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统帅全国人民历经磨难,推翻压在中华民族头上的三座大山,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压迫,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推出毛泽东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巨人之声,同时屏幕再现当年大典盛况)新中国的诞生,昭示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开始,(国歌声中推出巨幅油画《开国大典》)油画《开国大典》让我们看到了大国的风范,伟人的风彩......
又如欣赏《伏尔加河上纤夫》时,让学生再仔细观察纤夫们在学生劳动下的各种不同的表情、姿态,放上一曲《黄河号子》......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某种情景,而自觉地体验画面纤夫们劳动的艰辛,产生审美同情。这时的欣赏主体(学生)受到欣赏对象(纤夫)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这时学生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本身就由理性参与了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艺术伤口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当学生进入联想境界后,教师如能和激昂的语调在音乐声中诵出俄罗斯著名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句:“到伏尔加河去!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呻吟?这呻吟声象是一支沉痛的歌曲,那就是拉纤夫们在痛苦的行进。”这时学生原先模糊的,朦胧审美享受一下子就变得清晰了;那优美而辽阔的伏尔加河风景与倍受苦难的纤夫处境鲜明对比,仿佛是一曲低沉的号子在炎夏的闷热中与河水的悲吟混在震颤,学生开始随主人公一起痛苦、挣扎,逐步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这一点尤为重要。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采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设置情景等“不择手段”而为之,往往事半功倍。
不断交换方式,情节富于起伏,逐步酝酿情绪,引入高潮;情绪高涨时,尽可激情挥洒,舒卷自如,老师的语言或动作应富于鼓动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或创作欲、表现欲,此时的课堂最为生动、灿烂;随后渐趋和缓,饱含鼓励和希望,余音袅袅,意犹未尽。
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尤其强调“虚静”,主张欣赏艺术时既要虚廓心灵,燥雪精神,又要静观默识,凝神体验。在欣赏时,播放一曲音乐,创设一种艺术氛围,就能使学生自学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态度,摆脱实用的功利观念的和外界的干扰,在浓烈的欣赏氛围中步入神与物游,洞幽发微的胜境。
老师是传播美的使者,言行举止不可避免地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表情要有利于缩短或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或和蔼可亲,或慷慨激昂,或温文尔雅,或豪情万丈......这些都能给学生直接的美的感染,举手投足或轻歌曼舞,或欣喜若狂......文雅而不失于低沉缠绵,激越而不失于离奇粗野,亦情亦理,亦庄亦谐。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老师饱含关爱之情的话语像涓涓细流沁入学生心田,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将生活中人之常情和美术作品中的托景之情引导沟通而生览物之情,情景交融,学生既领会了作品内涵—精神与情感,又在这良好的氛围中培养起健康的审美情感。
美术课是一篇跌宕有致的散文,如一首吟咏起伏的诗,像一幅韵味无穷的画......这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渗透着人类追逐美的思想和灵魂。
三、宏观引导,引起心境共鸣
艺术美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集中表现,是审美观念的物化形态,它体现着一定时代的生活与审美思想,纵观历史,不难发现,一件动人的艺术品,无不体现着一个永恒的主题—真、善、美。它必然能引起欣赏着心境和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人们的道德情感。才能加深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最终唤起创造美的意念。所以,在我们欣赏教学中,始终要坚持贯穿以“真、善、美”的美学、哲学观点来引导教育学生,使他们于欣赏过程中区分善恶、辨别是非,学会用科学美学的思想来欣赏、评价艺术,感受美和创造美。
1、缩小差距,让学生主动理解
由于时代、地域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学生必然与被欣赏的作品有一定的差距,作为老师,在课堂上要力争缩小这种差距,让学生主动理解。
具有健康的思想内容,又有较完美的艺术形式的优秀美术作品,必然在给人的情感和愉悦的同时使人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和品格、情感的陶冶。当学生对欣赏对象进行视觉感受后,便开始分析鉴赏并评论美术作品的过程,在欣赏评论时,教师应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美术作品,作为专题欣赏的教学内容。根据作品的题材内容和特点,有机地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教育进行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公德教育等等,比如欣赏潘鹤的泥塑作品《艰苦的岁月》,教师可只对雕塑知识作以简单介绍,对作品进行简要分析。把侧重点放在结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上,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上。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主要形象细致观察入手,启发学生对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可采取教师提问和结合解说以及师生对话的形式,造成活跃的课堂气氛。
通过对作品的形式和形象的具体观察和分析、讨论,使学生对作品从题材内容到思想意义与艺术特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归纳:“作品中的老战士饱经沧桑,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战斗的考验,皱纹布满了额头,衣服破烂,挽裤赤脚,但全身却充满了力量和不可战胜的气概,使人肃然起敬。”进一步的讲解让学生有了联想和想象:“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在战争年代英勇红军的生活是那样的艰苦,而那 种顽强不屈的精神是那样可贵!更让我们懂得在艰苦的日子里,永不放弃,永不灰心,有着战胜苦难的信心和毅志。”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对艺术品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受能力,产生创造性的认识。
学生都有自己的气质和个性,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感受各不相同。如:我们在欣赏凡高的《向日葵》时,我的一个学生就说:“老师,我不喜欢这幅画,因为他画的向日葵的头全都垂下来了。”我问他:“如果让你画,你怎么画呢?”他很激动地说:“我要让它永远向着太阳。”我想,这应该是学生在理解的主动选择。我对他的回答给予高度评价,并引导学生将现在的社会与凡高当时的社会进行对比,告诉学生不同时代背景下画家的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应该是不同的,也许凡高就是以此画来表达自己心情的。
2、以人文主义精神感动学生
现在欣赏课教学,教师往往把重点放在对技法的分析上,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教育。孰不知要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技法是比较难的,应该说与他的实际接受水平远不相符。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讲技法,只讲人文精神,我认为在小学生欣赏课中应该将简单的技法贯穿于人文精神的教育中,让学生自己感受去理解。如讲米勒的《拾穗》,金黄色的麦地里,几个农民在拾麦穗,色彩是那样的丰富,色调又是那样的柔和,所有的这一切都来自于画家对农民深厚的感情。只有将作品的形式与画家的理念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充分感受到作品的美感。
3、描述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
描述活动是双向的。一方面,教师用形象、生动、赋予美感的语言来描述作品,以此唤起学生的感知能力。如我在欣赏《面包》这幅作品时,这样描述:“孩子那撕心裂肺的哭叫使母亲心如刀绞,她不愿意让孩子看到自己痛苦的表情,更不愿意看到孩子那可怜的模样......”老师充满悲愤的语言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学生不约而同地喊出:“太可恨了。”
另外,通过教师的描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我在讲《美丽的花蝴蝶》一课时,有这样一 段描述:“在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中,开满了各色的鲜花,最引人注日的却是那五颜六色的蝴蝶,他们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有的三五成群,有的独自一个,真是完美极了,就连空中的小鸟都在为它们喝彩。”通过描述将学生带进那美丽的童话世界中然后让学生来创作,效果特别好。
学生因为有了美的感受,才有表达的欲望,那么描述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引导学生描述。在欣赏课中我把培养学生的描述能力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如在欣赏《又是一个2分》一画时,我只是简单做了一下引导,让学生重点注意每个人的神态,结果学生竟说出了“生气的母亲,气愤的姐姐,嘲讽模样的小弟弟,满脸愧疚的我。”当时我很吃惊,后来我才明白,他们是受了我所描绘的《伏尔加河的纤夫》中的每个人的神态的影响,可见学生的描述能力也是在教师正确引导下,才能得以发挥,而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如果说,美术作品的创作活动是画家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某种表达和结晶的话,那么,每一次欣赏过程的结束,也使广大受众的精神世界得到了一次对话,倾吐和升华。因此,成功的欣赏课,不仅能带给学生新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同时还使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大为加强,品质与精神大为提升。
参考文献
[1]《艺术概况》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9
[2]《美术与艺术理论》 [德]玛克斯.德索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12
品鉴与升华——美术欣赏在素质教育中的运用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