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Blog体验走向觉醒的过程
2002年底,当时主要是为了释疑“E-learning”,我才从网络上通过阅读邹景平老师“Elearning心法”系列文章走上Blog的不归路。网络里面学习一点儿也不孤单,很快我就通过毛向辉先生逐步融入到“中文CNB log心得集”社群中,开始在使用中学习这种具有身份标识作用的社会互联工具。
相对于以往自己所体验的各种学习经历,我感觉Blog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学习方式。很快,我就有了表达自己的欲望,并能够开始尝试着在网络上表达自己。
在不断体验Blog思想互联空间,并比较我过去几十年在传统学校教育背景卜的学习之后,我从内心对这种存在于网络上的学习工具以及它可能构建的各种完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感怀不已。
作为一种社会互联学习工具,Blog的出现和在短时间内的很快普及,跟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相一致。这几年,我穿梭于Blog构建的网络学习空间中,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成效总结,这是由我个人学习活动的发展以及网络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如笔者曾从孤立的学习工具媒体特性上总结Blog的特点,也曾经从体验者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的主体意识觉醒变化上,总结Blog的作用;从学习组织形式的变化总结Blog空间学习组织形式的特点。本文则是对Blog学习体验的再提炼,是另一种层次的心路总结。
再回首,才发现是网络空间自主选择的存在成就了各种个性化学习。笔者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历经了主体意识的觉醒、文化意识的觉醒和研究意识的觉醒。这三个阶段性的觉醒是相互关联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使得体验者有主体思想的追求,一直发展到对文化归属的淤求,促成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促进体验者思考与社会文化发展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而促进体验者对现状的整体性认识,促进努力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生成。对体验者来说,Blog思想互联的网络学习就是不断走向觉醒过程的学习。
1.主体意识的觉醒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无论是在校读书学习,还是走向工作岗位的继续教育与在职培训,我们除了能够选择适应环境以外,无法选择周围“给予”的一切,我们无法选择课程设置的内容,无法选择学习的时间,无法选择学习的方式,甚至我们无法选择既定的老师和同学……我们的学习总是被限定在固定模式和框架中。
网络空间的学习则需要学习者自主选择而且也为学习者提供了自主的选择空间。在网络学习空间中,学习者通过自主选择,逐步意识和感受到自身作为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体成就这样的主体意识觉醒,则需要从掌握简单网络学习工具开始,在利用工具中不断拓展学习交往的范围,从而获得更加自由、更富创造性的学习新体验。在此基础上,网络空间学习者的能动性才得以发挥,从自觉的行动过渡到按主体目的进行有选择的学习,再发展到创造性的学习。学习者不断拓展选择空间的过程,就是主体意识不断觉醒的过程,同时也是主体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学习者在其间获得更大的自由度。
网络空间的学习还是一个不断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者按照自己对事物的理解进行选择、会话,而这一点正是学习主体自为性的体现。学习者根据自己当前的存在和发展,去构建对周围事物的理解,以自我的存在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提升和丰富自我的存在。网络学习中Blog的身份标识和累积效应正是这种学习主体自为性的具体体现。
总而言之,Blog构建的思想互联学习空间正是一个赋予学习者自主学习权利的空间,是一个促进主体能动性发挥的空间,是一个要求学习者走向自为的创造性学习空间。正是因为Blog提供的互联学习空间顺应了人性本身成长发展的需要,因而才得以快速地普及,为越来越多的学习者所采纳。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它赋予了学习者主体的权利,从而使得学习者作为学习能动性得以发挥,从而能够感受到内在不断成长的快乐。也正是这种完全有别于传统灌输式的学习环境,对学习者自身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提出了要求,同时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2.文化意识的觉醒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成员内在和外在行为的规则”,是“在历史中业已成型或重复出现的成分”。这种内在外在的行为规则,这种重复出现的成分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进一步从闵家胤先生在《进化的多元论》一书中对文化的解释获得启示:“文化是人类群体拥有的社会遗传信息的总和。文化的核心是所有成员共同具有的世界观念、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它们为个体的心态结构和行为以及群体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编码,以确保他们能在环境中生存和进化,并创造出自己的文明表型。”
今天,几乎所有的学习者总是被教导要好好学习,学知识、学文化,那究竟什么才是有价值的知识?什么是我们时代的文化?什么是我们的价值体系?什么是我们的行为准则?笔者同样为这此问题所困扰。比如,我们经常听到“学做学问,先学做人”,而且不断地被教导“学做人”,但是,却很难在生活中发现“做人”的楷模、“做人”的榜样。再比如,就文化学习来说,在我们常规的学习中,为什么感受不到中国千年文化传承的精神?悠久历史的文化沉淀体现在哪里了?
在面对世界越来越复杂化多元化的今天,如果对本民族文化没有深刻的理解,我们就会在内心中迷失自己,就很难在历史的视野中、在世界的尺度上,建立自我的文化概念,寻求精神的归属感。另外,如何“做人”和民族“文化”本位归属感是相通的,如果我们没有建立民族文化的归属感,我们则会迷失“做人”的准则。
我是在困惑中,在借助Blog拓展学习空间中,逐步踏上回归精神家园的漫漫长路。这个过程让我深深感受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无论是有助于个体成长的家庭文化传承,还是有助于群体成长的社会文化传承,都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传承,就意味着缺失。对于这种没有传承的缺失,学习者自身可能在生活中很难自觉去发觉。
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Blog学习空间中的思想互联作用,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在发挥学习者学习能动的前提下,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地进行查漏补缺,让自我生命的发展和成长尽可能接触到人类文明知识的整体,那么就能够为每个个体在互联群体基础上习得人类文明整体成果提供可能,从而给个体生命一个完整。
对于笔者而言,在体验Blog的过程中,最大的精神启迪和文化牵引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寻求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回归。笔者以为,Blog造就了自主选择的学习空间,正对学习者主体意识觉醒有促进作用,因而便于学习者在文化层次上进行深度自我反省。网络上看似散漫的学习,恰似在荒野中淤找通向故乡家园的路,内心充满期盼……笔者以为这正是学习者主体文化意识的觉醒过程。
3.研究意识的觉醒
笔者常常诧异,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做一些重复性劳动?为什么我们总是在讨论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辛勤劳作却收获贫瘠?我们大大小小的研究项目,有多少是产生时间累积效应,形成文化的积淀的?有多少是在继承中不断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衍?有多少在实践中成为社会变革的动力,并产生了推动作用?为什么在学校,这个专门培养研究人才的地方,学生却没有形成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呢? 我们教育的缺失究竟在哪里?
笔者的上述问题是在Blog的体验过程中逐渐产生的。由于Blog具有个性身份标识作用,才使得笔者有机会去品读不同的人生历程,当对教育领域中不同角色分工有所接触之后,在实践中产生出很多疑虑,进而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发现研究方法训练的不足。目前,国内关于研究方法的书籍大多还局限在以具体学科研究方法为主,如教育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由于是以具体学科为主,因而常常会面面俱到谈到各种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访谈研究、观察研究等,反倒缺乏对某一种具体研究方法的深入研究和介绍,难以指导实际研究的行动。如果研究行动不切实,那么方法必然会贫瘠,所培养出的人才就会表现出研究能力不足的弊端。笔者以为,教育中进行重复低效劳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群体科学研究隐性知识转化与沉淀不足。
学习的过程是人的成长过程,是心灵开启的过程。在主体意识不断觉醒后,在对文化的传承与创造中,生命的文化意识会逐步产生和形成。伴随着增进人类知识活动的科学研究意识的觉醒,在参与到人类社会文化积累的创造活动中,生命的存在价值才会不断获得升华。
Blog空间在时间积累、在交流范围扩大、在学习伙伴关系建构、在学习内容聚类与拓展交互中,所创建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与学习历程,使得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自己的不足,但也培育了我更进一步学习的热望,支撑了我对美好追求的行动。
资源评价:Blog软件是一种社会性学习、交流的软件,得到了很多学者、传播者的广泛使用和研究的兴趣。本文作者庄秀丽是国内教育技术学界研究和利用Blog软件取得成果最大的学者之一。本文以研究者本人使用Blog的亲身体验,阐述了Blog的巨大作用。作者从刚开始的新鲜体验,逐渐过渡到主体意识、文化意识、研究意识。文章以真诚、文雅的口吻为我们介绍了Blog软件对学习、文化、研究的重要作用,并介绍了如何应用Blog软件。这篇文章是从人文的意识来呼唤读者对Blog的应用兴趣,并非通常的从技术角度来分析Blog,对于教育技术专业的学习者与研究者甚至各种学习者与研究者都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
[教学资源]Blog体验走向觉醒的过程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