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划中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二)
重点:了解EXCEL的相关术语;掌握常用数据类型的输入与编辑的基本方法
难点:理解工作簿与工作表的关系;学会正确地选择行、列、单元格和工作表
资源:08奥运奖牌榜.xls、通讯录
相关建议:
1、教材中导入范例的选择不具典型性。可先选择一个记录较多的、含有可计算项的数据表,让生感知并体验WORD中数据处理的繁杂,再结合师在EXCEL中的相关操作演示,进一步引导学生感知并体会出EXCEL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优越性,从而较好地引发学生学习EXCEL的兴趣与愿望。
2、EXCEL涉及较多的概念与术语,它们是后继学习的基础。建议相关教师在教学中不要一带而过,教学中可据情境设置一些问题,引导生学会观察、思考、比较、辨析。如,工作簿与工作表有什么区别与联系?A2:B3与A2,B3有什么区别?A2代表了什么含义?,等等。
3、数据是EXCEL中的处理对象,初中段不必特别强调数值数据与非数值数据的概念,但需要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与明白数字与字符的不同,建议相关教师可从其参与运算的情况与数据的默认对齐方式上引导生观察与比较。
(一/2)数据表的编辑与修饰
学习目标:
1、掌握在EXCEL的工作表中新增、删除、清除、复制和移动数据的基本方法,知道这些方法的区别与联系,能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数据操作;
2、了解EXCEL中的数据格式,掌握常用数据格式的基本设置方法;
3、掌握EXCEL数据表修饰的基本操作:字体、边框与底纹、对齐方式的设置;
4*、感知并体验窗格冻结的作用,掌握设置窗格冻结的基本操作,能够为较长的数据表设置恰当的窗格冻结
5*、掌握工作表的相关基本操作:复制、移动、重命名、新建和删除;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EXCEL中数据格式与数据表修饰的基本操作
难点:理解“跨列居中”与“合并及居中”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资源:08奥运奖牌榜
教学建议:
在EXCEL的基本组成是工作表,但初中阶段不强调工作表管理的相关操作(如工作表的插入、删除、移动、改名、复制和隐藏),如学生学力较强亦可有所涉及。但对工作表各组成元素的操作则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如行、列、单元格的插入与删除;单元格内容的复制、移动与清除;单元格中数据的格式化等等)。
数据表修饰这部分内容与WORD中相关操作有一定的相似性,此处可引导学生借助WORD中的已有经验自主结合任务和相关学件开展探究与尝试;
在数据的“对齐方式”中,有两个部分与WORD有较大的差异,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关注。一是“跨列居中”,二是“合并居中”。二者从效果上看似极为相似,易给生造成“殊途同归”的错觉,但实质上二者却存有较大的差异。教学中师应注意引导生结合问题进行观察与比较,尝试说出二者的异同。建议相关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恰当的方式(如表格)呈现二者的比较结果。
师有必要在学生探究、尝试的基础上,引导生学会归纳、整理与总结
(一/3)、数据处理
学习目标:
1、了解公式的作用;知道公式的输入规则;了解公式的基本组成;
2、知道函数的作用;知道EXCEL中常用函数的功能;掌握函数应用的一般方法;;
3、理解单元格引用的作用;了解EXCEL中的相对地址与绝对地址;知道绝对地址的作用;能够据需要选择恰当的地址形式;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公式与函数的应用,能据需要正确地选择函数与公式
难点:理解单元格引用的作用;
教学资源:08奥运奖牌榜
教学建议:
公式和函数是EXCEL中进行数据处理的工具,教师在教学中需注意选择恰当的案例引导生通过观察、比较与思考,使生能够知道二者的作用、区别与适用场合。初中段的学生需掌握六个常用函数(SUM、AVERAGE、COUNT、MAX、MIN、COUNTIF),并能够了解其功能与用法,教师应该通过实例与练习引导学生体验并总结函数运用的一般过程。
公式的应用中有可能涉及到绝对地址,初中段不建议强调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相对地址与绝对地址的概念及其区别与联系,只要让学生明白:当我们希望公式中引用的某些单元格地址在复制或移动能够保持不变时,需要将这部分地址表示为“$列号$行号”即可,至于“为什么?”可留待高中段进一步解析。
(一/4)数据管理
学习目标:
学会使用查找、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操作
了解记录单的概念与相关操作,掌握在记录单中查找信息的基本方法;
感知排序的作用,了解排序的一般过程,掌握排序的基本方法
知选筛选的作用,掌握单字段自动筛选的基本方法
感知分类汇总的作用,了解分类汇总的三要素,知道分类汇总操作的一般过程,掌握分类汇总的基本方法,知道分类汇总的注意项
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的基本操作
难点:能够依据需求正确分析分类汇总的三要素,并正确实施分类汇总
教学建议:
数据管理作为EXCEL的特色之一主要包括了排序、筛选与分类汇总三大操作。但这部分内容不建议作为初中阶段的教学重难点。可设计一些简单的任务,引导其感知排序、筛选与分类汇总的作用,学会相关的基本操作。
操作中涉及到诸如数据清单、字段、记录等概念达了解的目标即可。尽管对这些概念不予深究,但教师自己需要明确数据清单与工作表的区别与联系,注意避免将二者混淆,给学生以误导并给其后继学习带来困惑。
对于“排序”这部分内容建议仅限于一级排序,对其中的主要关键字、次要关键字和第三关键字等概念及其区别与联系不建议深究;“筛选”则建议仅限于“自动筛选”,而对于“高级筛选”及二者的区别、联系、适用场合等不建议在初中段涉及。不排除可在生源较整齐、基础较扎实的学校或班级中进行上述更深入的尝试。
分类汇总包括了三要素:分类字段、汇总项与汇总方式。能够依据需求正确分析出分类汇总的三要素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正确实施分类汇总的基础,可结合任务采取直观启发式教学法,引导生学会分析。分类汇总中另一个需要强调的问题是实施分类汇总必须先按分类字段排序,确保相同字段值能够排放在一起。
(一/5)图表与分析
学习目标:
1、了解图表的作用;知道图表的分类;感知不同类图表的适用场合;
2、掌握图表建立的一般方法;能够据需要选择恰当的图表表达方式;
3、了解图表的组成;掌握图表组成元素修改的一般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图表新建与编辑的相关操作
难点:能够分清常用图表类型的适用场合并能够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图表表达方式
教学建议:
本课内容的难点在于如何能够分清常用图表类型的适用场合并能够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图表表达方式。教学中建议采用感知体验法,通过对于源自同一数据表的不同类型的图表应用实例的观察与比较,请生尝试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进一步引导生总结出条形图(柱形图)、折线图、饼图这些常用图表类型的适应场合,便于学生在后继应用中能够恰当选择。
图表的组成元素较多,初中段只需要掌握常用元素的编辑与修改即可。介绍时可采用直观启发式教学法。图表元素的编辑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有律可循,这部分内容教学中可采用探究学习法引导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加以总结。
(二)数据调查全接触(1-2课时)
学习目标:
感知和体验数据收集、录入、合成、编辑、处理、统计与分析的完整过程
1、感知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学会运用已有的调查表直接获取数据
2、学会依据调查内容规划工作表,并能够正确录入与保存收集到数据
3、学会将分散在不同工作簿中的数据整合到同一个工作簿中
4、了解COUNTIF()函数的功能与调用方式,学会运用COUNTIF()函数汇总统计调查结合
5、能够选择恰当的图表类型呈现调查的结果
6、能够依据调查结果形成恰当的分析和判断。
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知和体验数据收集、录入、合成、编辑、处理、统计与分析的完整过程;感知和体验EXCEL在数据调查与分析中的作用
难点:能够将EXCEL恰当地应用于数据调查与分析的各个环节中
教学建议:
这个小主题建议用1-2课时完成。可通过一个当堂的小调查为线索引导生感知和体验数据收集、录入、合成、编辑、处理、统计与分析的完整过程
小调查的结果需要当堂收集、整合和处理,所以建议调查表不宜设计得过于复杂,调查问题一般以3-4题为宜,每题的调查项不超过4个。但是调查表的形式应该相对完整(目的、时间、对象、内容)。
除采取现场调查、网上调查与问卷调查等形式引导生感知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外,还可以激发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说一说数据的来源。师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总结与归纳。
(三)数据调查全体验——我是小小调查员
学习目标:
知道数据调查的重要方式——问卷调查,了解问卷调查的一般过程
通过对已有调查问卷的观察与比较,初步了解问卷编写的一般原则
初步学会依据主题编写问卷
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实施调查、处理并分析调查结果,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加以呈现
学会团队合作与协作
重点和难点:
重点: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实施调查、处理并分析调查结果,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加以呈现
难点:能够运用问卷编写的一规则依据主题编写恰当的调查问卷
教学建议:
这是一个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自选(或自拟)主题并运用已习得的EXC相关知识与技能结合已有的经验开展实地小调查,在学以致用的同时,学会关注身边事物。
这一活动的第一课时即主题的确立与调查表设计需要在课堂实施,其他的部分(如调查、收集与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各个环节)鼓励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建议以合作小组为单位提交调查报告。相应的探究成果可作为学生的课程作业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教师也可做一个有心人,从中选出优秀作品留存作为后继的教学资源。
本活动的难点是调查问卷的设计。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已有调查表的观察与分析,了解调查表的一般组成,感知并尝试总结出调查表的设计原则。师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总结与完善。这一部分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学力较强的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自编调查表,而学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则对已有素材稍加修改和完善即可。
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划中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