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文化的主要参与者的网络道德素养(一)
浅谈网络文化的主要参与者的网络道德素养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精彩的网络世界不可阻挡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上网已成为学生的一种潮流,学生已成为网络文化的主要参与者。但是,网络资源的庞杂、良莠不齐,很可能伴随着负面影响,再加上学生年龄和社会经验的限制,很难抵御网络不良资讯带来的侵扰。如何结合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探索加强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方法,就具有了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对于学生来说,网络世界就象一块神奇的天地, 非常有吸引力,因为这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飞地”。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人人可以自由上网, 并在网上浏览信息、下载和利用网络资源,甚至在网上发表任何越轨的言论而很少受到惩罚。这种情况使网络世界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现实世界而成为“虚拟空间”。本人对学校四、五、六年级上网学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约有86.6%的人上网玩游戏,5.3%的人上网聊天,4.3%的人上网关注影视偶像动态或其它娱乐,3.8%的人上网查找学习资料,其中有8.7%学生承认在上网时不自觉地浏览过不健康的内容。由于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不成熟,意志力较差,对各类诱惑缺乏免疫力、生活阅历十分肤浅、缺乏美丑善恶的判断力等特征,因此,学生上网的时候,很容易沉溺于中不能自拔。为此不少学生家长成立了“反网联盟”和“抗网家委会”,一时间,网络成了部分家长眼中的洪水猛兽。的确,为了让孩子学习网络知识而对其上网采取不闻不问的放任态度无疑是饮鸩止渴,但因网络带来的一定的弊端而抵制网络或杜绝网络又是一种因噎废食的行为……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网络就像我们的纸墨一样,是一种中性的东西,没有善恶之分,其正邪取决于使用它传播信息的人。网络是一个战略高地,我们作为教育者没有抢先占领这个高地(或者说教育在网络的占有率很低),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被一些不健康网站、网吧侵蚀或毒害。我们不仅不能放弃这个高地,而是攻占这个战略高地,兴其利,去其弊,使网络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强大的战略基地,让网络为素质教育服务。
作为教师特别是信息教育工作者在提高自身网络知识的同时也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时代,学会利用网络,因势利导,积极规范学生的上网活动。本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正视网上信息泛滥和思想渗透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正确鉴赏事物、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思想尚未成熟,识别能力较差,容易受到误导,网上各种各样的言论有可能导致学生的思想观念混乱,道德水平下降。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改革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学生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自觉抵制不文明网络内容的侵害,自觉抵制外来文化的侵蚀。
二、教师要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小学生的表率。
“教育者应当受教育”,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网络知识的学习问题;另一个是教师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问题。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上网的指导。自从去年以来,我校已对全部教师进行了数次网络知识的培训,在了解网络的同时,教师为人师表,也必须率先垂范,做好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模范。所谓“先莫先于修德”,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必须首先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规范教师的上网行为,学校还制订了教师上网的若干规定。保证了教师对学生上网的正面导向作用。
三、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化教育,提高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
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不仅为学生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给学生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针对部分学生逃避现实的倾向,要教育学生分清虚拟社会和真实社会的不同,向学生分析社会的复杂性和必定存在的某些不足,使学生勇敢地面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地投入到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去。如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当前,由于国家采取“减负”措施,学生课余时间相对增多,一些孩子的上网时间也大为增加。经常上网,对孩子扩大视野,增进知识,
浅谈网络文化的主要参与者的网络道德素养(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