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扩展延伸,培养思维的敏锐 思维的敏锐力,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对问题的敏感度。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有问题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就一定没有创造【7】。教材是为学生学习提供的例子,教学中既要依靠它又不要受它的限制,这样才能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学习了7、8自然段后,我问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时,有同学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中的“有一个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在颤动”按以往的要求只让学生理解“ 榕树的生命力强”,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平时的积累,说说你的理解。结果,学生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有的说是风吹,有的说是鸟动,有的说是太阳的照射,有的说是树叶绿得可爱,让作者看花了眼,产生了错觉,有的说是因为榕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以上几点,不难看出学生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找到了新的生长点。这说明学生思维的敏锐力大大提高了。所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我建议实行“六大解放”:
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自己去想。
“敢想,已是成功的一半。”学生的思维是遇到问题时才产生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多思多想,学生就会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思维活跃起来了,知识也深化了,这就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自己去做。
学生时期比较好动,什么事情都想亲自试一试。针对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多动手进行实际操作。
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自己去看。
世界著名人士,法国雕塑家罗丹曾经这样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需加强对学生的观察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自己去说。
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随意议论、相互交流、回答提问等活动不能限制过多、过细,这会造成学生因回答不对或害怕违法教师的有关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甚至受压抑的现象。
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教学立足点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应重视学生“会学”,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去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比“填鸭式”、“满堂灌”要事半功倍。
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发展。
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一书中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让我们试着放手让孩子们自由的发展,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
以上为文档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点击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