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难度偏大,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实验教学引入网络技术课堂之初,也出现了一些极端现象。一些教师照搬照套大学及技术学校中的网络实验,一些教师热衷技术,热爱钻研,成为网络管理和维护的高手,但在教学中他们设置的实验难度偏大,如二层及三层交换机的配置,防火墙的设置等,普通高中的学生初次接触网络技术,对组网等实际操作产生极大兴趣,但因为年龄和思维能力的限制,不适合灌输较高难度的网络知识,在其生活中也很少会碰到类似问题,高中阶段网络技术应用的教学目标也只需要学生通过体验感受网络的神秘,对网络技术产生兴趣,并应用所学知识帮助其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因而在教学内容和项目的设置上应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难度适中。
3、盲目模仿,操作机械化
实验教学引入网络技术课堂,并不是淡化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应该在实验之前带领学生对即将进行的操作有所了解,对所需要依赖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从而利用实验帮助其理解枯燥的概念知识,而不是在老师的带领下或按照书本的要求盲目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无论成败与否,老师还应帮助学生总结与反思,使实验真正发挥促进教学的作用。
因此,形成适合普通高中教学的网络技术实验方案非常必要并且非常紧迫。
二、教学方案的具体安排
通过对普通高中《网络技术应用》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地图出版社、上海出版社)的分析和深入研究,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现状的调查和访谈,笔者首先将网络技术基础知识内容设计为13个学时,其中理论课6.5节、实验课5.5节、单元测试1节。
课时序号 课题 课型 教学内容 情感事例
1 计算机硬件系统 理论课 知道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构成,硬件结构,计算机的基本配置;初步学会识别各种计算机的硬件;了解实验规则。 对计算机硬件部件结构的思考
2 硬件组装及故障排除 实验课 学会识别计算机的硬件部件;学会计算机主要硬件(声卡、显卡、网卡、内存条)的安装;并学会解决常见的硬件故障。
3 双机互连 理论课 了解双机互连方案(使用串、并行接口线实现;使用USB Link 电缆实现;使用网络接口卡与双绞线实现);了解双绞线的构成;能记住T568A、T568B的双绞线线序;学会网线制作方法。
4 网线的制作 实验课 了解双绞线的构成和网线制作方法;掌握T568A、T568B的线序规则;学会交叉线、直通线的制作;掌握区分方法和适用范围。
5 双机互连 实验课 正确区分交叉线和直通线;依据实验报告所述步骤(设置计算机名、工作组、IP地址、子网掩码)实现两台计算机互连;学会文件的共享。 文件共享和信息安全
6 IP地址与对等网 理论课 了解IP地址的概念、格式及分类;了解子网掩码的含义;掌握判断两台机器是否在同一个子网的方法;解决双机互连实验中遗留的问题;了解多台机器连网的设置。 A类IP地址的国家分配和IPv6的发展前景
7 多机互连 实验课 实现多台计算机与交换机的物理连接;掌握多机互连对操作系统进行的网络设置。
8 认识计算机网络 理论课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分类、拓扑结构;学会识看网络结构图。理解多机互连实验的拓扑结构。
9 通信协议 理论课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开放系统互联协议(OSI)分层模型的基本思想;能描述因特网TCP/IP协议的基本概念与功能。
10 不同网络互访 理论+实验课 了解不同网络互访对计算机设置:网关,并了解它的工作原理;知道域名的概念、域名的管理办法及相应的重要管理机构;尝试设置DNS,并了解它的工作原理。 恶意注册域名与遵守法律法规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2/6/6
普通高中《网络技术实验》教学方案研究(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