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集中学习”环节,是大部分学生经过初步自主学习后的教师集中授课,是教师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提炼,对难点进行讲解的环节。教师的重点指导还是很有必要的。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指导,有效理解教学难点,迅速把握教学重点,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的讲解内容由教师对学生的预估和学生通过网络交流平台提交的要求决定,应体现精炼、高效的要求。
3、经过集中学习后,就进入“复习/实践”环节。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选择且只能发生三种学习行为:
(1)学习内容的再次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足式自主学习,完成教学目标。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应在学习材料中补充一部分延伸性学习资料,对课本内容做有必要的补充。
(2)完成预先布置的作业和实践任务。学生在课前就已经获得作业内容,产生学习需求。在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后可完成作业任务,学习更具有针对性。这也对作业和任务的设置提出了相当的要求,不仅能反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还要能合理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应设置一部分选做题,以满足有时间、有能力的学生的拓展需求。
(3)完成作业任务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有自学性质的学习行为。早在学期开始,我就让学生自行确定一个感兴趣的学期任务。可以是一份网络行为统计,可以是制作一份个人简历,可以是照片修复等教材中没有要求的要求较高的实践活动。这种学习任务被安排在完成本节课的课程任务后的空余时间完成。学生自行获得所需资料,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任务。由于是学生自己确定的学习任务,学生就会产生积极地学习行为,确保在一个学期中完成目标任务。这种制定“学期任务”的策略可以有效地将课末的“垃圾”时间有效利用起来,产生积极有效的学习行为。
在“复习/实践”环节,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补完教学遗缺,实现统一教学目标。
向学生明确这三个学习环节,可以使学生能够把握课堂学习的流程,知道在不同的环节该做什么事情,让学生有事可干。在这三个学习环节中,充分体现了建构性学习和学生有效参与的思想,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的结合,充分挖掘了微机教室的功能,有效克服了环境弊端。
二、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必要改变我们以往的评价系统。我改变一贯的过程性评价系统,设立了“行为习惯评价”项。此项旨在评价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能够遵从教师要求的学习流程进行学习的,得到相应的加分奖励;不能遵从教师要求并产生无效学习行为的,得到相应的扣分惩罚并通过电子教室软件及时对个人通知,从而促使其改变行为,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整个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行为习惯评价”项的比重,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促使学生产生积极有效地学习行为,激励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
在实施“行为习惯评价”时,要充分挖掘微机教室的优势,可以通过电子教室监控、学生通过网络互动平台提交学期任务的进程、辅导观察等方法获得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这也是传统的教室环境无法做到的。
运用Blending Learning的思想,实现建构性学习和学生有效参与,最大化微机教室的优势,通过以上在学习流程和评价系统上的改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在学习花费时间不一致时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课程自由时间,在达到基础目标的前提下实现个性化发展,发生有效学习行为,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成功的课堂,是我努力达成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2005).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
[2] 王永锋(2009).从“建构性学习”到“学生有效参与”[DB/OL].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kfjyyj200704010.aspx. 2010.9.10
Blending Learning理论在微机教室教学环境中的应用研究(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