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ending Learning理论在微机教室教学环境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多在微机教室进行教学,本文就如何运用Blending Learning理论改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发挥微机教室的环境优势,促进学生的学习做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 Blending Learning 行为习惯评价 学习流程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多在微机教室进行授课,其授课环境与教室有明显的不同。学生在微机教室上课时在能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有一些弊端出现。如:
1、学生置于计算机后,教师较难直接观察学生的行为,学生约束感减少,并降低学习注意力,会出现讲话、玩弄计算机等不良行为;
2、我校的微机教室在实验楼9楼。学生从教学楼到实验楼后或爬楼或坐电梯到达9楼。学生全部进入微机室前和完成规定的实践活动后有一部分时间对一些学生来说是空闲时间,而他们在这部分时间多在“玩”计算机,如改桌面、用画图软件随意乱画。行为多是无效学习行为;
3、教师的教学模式与教室教学相比发生变化,学生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不能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习惯。教师也没有有意识地通过直接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去纠正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此外,学生之间基础水平的较大差异,特别是零起点的学生的存在,给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校对学生课余时间的精细安排和学科倾向,也使得很难在课堂之外安排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活动。
能否找出一种方法,既能充分利用微机教室的优势,又能克服产生的弊端呢?
成功课堂是“建构性学习”与“学生有效参与”的复合函数(王永锋,2009)。为此,必须将“建构性学习”与“学生有效参与”两者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教学的成功。而将Blending Learning的概念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则能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
Blending Learning一词的意义是混合或结合,Blending Learning的原有含义就是混合式学习或结合式学习,即各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何克抗,2005)。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合理运用Blending Learning的理论,就可以既能保持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又能体现自身的课程特色,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具体实践中,我在学习流程和评价系统两个方面做出了改进:
一、在学习流程上,我向学生明确了“预学习——集中学习——复习/实践”的基本教学流程。
1、“预学习”环节,是指从第一个学生进入微机教室到上课开始后5分钟至10分钟时间内的学习。我给出一份学习材料,包含要完成的学习目标,相关学习资料,要完成的作业和实践任务。学生到达微机教室后自觉从FTP服务器中下载这份学习材料,再根据自身的情况(时间、已储备的知识)选择相应的学习行为,如阅读课本内容、学习资料的学习、完成作业等。作业应备有选做题,供学生自主选择,实现差异性教学。学生应该树立“进入微机教室就是开始上课”的概念,避免时间上的浪费,迅速进入“预学习”环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平台提出需要教师讲解的学习内容,让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需求动态调整后续的教授内容。
Blending Learning理论在微机教室教学环境中的应用研究(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