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二)
一般都有军训,可以提供相应的照片,学生讲述军训中的点滴故事或者谈谈对新学校的感受等等,通过图片、声音、学生的表述,体会信息的丰富多彩,从这一节开始就渗透学生要留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从周围发生的事情中去提炼有用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后者是重点内容,书本介绍的比较简洁,对于这部分内容,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讨论法,让大家畅所欲言,让学生自己举例讲故事,从中用自己的话阐述其中蕴涵的信息的特征,教师最后根据学生的表述提炼信息的主要特性。从而引出教科书中已经提到的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等特征,有可能学生的具体例子说明了信息的另一特性,则也可以通过概括提炼出来,比如由载体依附性引申出了其他特征,在价值性中还提到了信息的可增值性,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可以思考的空间。
第二节介绍了信息技术的有关内容,包括“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三个部分。三个部分占用的文字数量虽不多,展开来讲的余地很大。除了完成书本上的知识传授外,笔者认为可以增加的内容有很多。虽然这些内容在初中或者小学有的学生都已经学过,不过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差别很大。由于我校规模办学,学生人数很多,分布很广泛,没有地段生。不仅包括吴中区各个乡镇街道的学生,还包括苏州大市其他地区的学生,同时还有两个来自徐州的省招班。据笔者对我校近三年的高一新生的统计,绝大部分同学所在的初中基本只有初一和初二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初三主要任务是应对中考,所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较少,个别开设的学校也作为放松学习压力的一种途径,供学生上网。对于相对信息化水平欠发达的徐州地区,很多学校都很难保证信息技术课程量,这样对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就难以得到保证。
面对高一入学新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甚至“零起点”,如何解决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的困难?笔者认为应该在“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中补充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其一是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从1945年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开始,计算机发展的四个时代的主要标志: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时代;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时代;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第四代: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第四代: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对于这部分内容,可以设计成主题网站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去选择相应菜单学习,主体网站的内容要丰富,尽量把主要的知识和相关的背景资料都通过网页的形式表现出来,让不同基础的同学都能通过这个主体网站获得新的知识。为什么采用主体网站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笔者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第一可以节约时间,在较小的范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第二是考虑到每个同学的基础有差异,如果直接让他们通过网络查找,有可能有很多学生会产生大海捞针的感觉,面对网络不知所措,从而改变目的去浏览网络中不相关的内容,影响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第三是通过网络获取有用信息在第二章信息的获取中会有详细的讲解,所以在此不做要求。
其二是二进制的基础知识,包括二进制的加法规则,二进制与十进制的互相转换问题。掌握二进制转换成十进制的“按权展开”和十进制转换成二进制的“除二取余”这个口诀。这两个转换规则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可以让部分学生到教室前面白板上现场计算,加深学生对此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其三是计算机的基本单位,包括表示任意一位0或1的最小单位bit(位),最基本单位Byte(字节),两者之间的换算关系等式1Byte=8bit,还有一些常用单位KB、MB、GB以及目前出现的TB,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相差的数量级1024。
其四是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组成,可以拆除一台学生机,让学生观察计算机主机的基本组成,尝试说出其中的物理部件的名称,包括作用用途,还有主机箱前后的接口名称和作用,最后教师对这部分内容总结,从教学实践的反馈来看,学生对这些内容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因而能很好的掌握这一部分的知识。
这四部分的内容比较基础,与我们的生活联系也较密切。比如书本上就有一个图表,列举出了三个年份中普通家用计算机的主要性能参数和价格。表中就列举了几个计算机的主要物理部件,通过之前的实物展示,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同时也涉及常见的单位表示方法。在现实生活中,一般的报刊杂志杂志中DELL、HP和联想的广告比较多,经常有体现电脑主要性能的参数,就涉及计算机这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做个有心人,逐步培养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