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动,放飞信息技术课堂的生命力
【摘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区别于以往的计算机课上对学生纯粹的上机操作技能训练,学生学会了计算机操作并不意味着学会了信息技术。高中阶段,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值得重点一提的就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这些问题往往比操作技能重要得多,很多计算机的操作都可以自己在摸索中自主学习探索,但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从日常教学中逐步渗透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 课堂教学 Photoshop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体验课程”。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中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图像信息的采集加工”。本文就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此课程和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实践探索。
一、以“学生”为动力,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课堂的教学设计首先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和接受能力。高一学生对Photoshop编辑图片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初步具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践经验还有待于进一步积累。高一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贪玩之心不减,对社会热点问题感兴趣,本节选择学生所关注的3个问题投票入手,相信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素材,学生会作出精美的作品来。还有现在的学生,善于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点,让学生代表讲解示范,不仅可体验成功的快乐,也鼓舞着其他同学,事半功倍。社会热点问题是学生关注的焦点,而且有他们独到的见解,利用社会热点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本节课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着重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感受体验生活的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建立健康和谐的信息社会。
二、以“学生”为基本,设计有趣的教学情境
自古以来人们对美的事物就有执着的追求,学生对于美的事物持有不同看法和观点。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精心准备了“世博会”、“足球世界杯”、“非诚勿扰”3个主题的精美简洁的海报、平面广告展示给学生,学生立即被眼前的精彩画面吸引了,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他们归纳出更好的方案,会对图片用自已的个性构思进行修改。
通过对情境的创设,学生对于制作自已的个性海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跃跃欲试。在此环节我设计了“小型投票系统”,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投票,以便后面操作时的分组进行,进而更加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这时再对一些工具以及基本功能分区进行简单讲解,让学生了解简单的合成操作。由于是自己喜欢的主题素材,学生之间竞争着做出最好的海报,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无形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高。竞争意识一旦形成,基础较好的学生也不会甘于落后,对于自己的要求也会提高。
三、以“学生”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以及他们的基础等存在差别,因此在课程设计时可以把单一线性的教学流程改成多线程的分层次教学,这样才有可能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课堂的主体活动,迸发出多种创新的想法,使课堂变成有“生命力”的的课堂。
因此在新课讲解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是考虑怎样去获取数字化图像的素材,当然最简单的方法是可以网上下载,这也是最方便最快捷的获取方式了,同学们已经学会了从网上下载资料的能力,但是下载下来的图片大多都是已经处理好的图片,不一定附合我们的要求。其实最好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我带了数码相机,在学生最自然的状态下抓拍了几张照片,或者可以让学生尝试去拍,这样学生的兴趣也更浓厚,更期待。让学生把自己拍照片用数据线导入电脑,再讲解用Photoshop的工具去处理照片的亮度,对比度,角度等操作就易如反掌了。
以“生”为动,放飞信息技术课堂的生命力(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